郑筱萸一家三口悉数涉案被调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2日03:07 国际在线

  郑筱萸案引发的药监风暴正在逐步深入。

  日前,有报道称,郑筱萸儿子郑海榕因涉嫌此案,被有关部门采取措施。郑筱萸的妻子刘耐雪也被有关部门调查。一家三口悉数涉案,其背后形成的权钱利益链亦显现出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称“国家药监局”)一位官员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关于刘耐雪母子的举报信堆了很多,“他们一家三口形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利益链,药品、医疗器械通吃。有关领导已经表示要彻查到底。”

  真假上海公司

  郑筱萸之子郑海榕,曾在中国医药集团下属某企业工作,其个人还在幕后操纵位于上海的一家医疗器械公司——上海一正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下称“一正医疗”)。

  一份来自上海市药监局登记的资料显示,一正医疗公司法人代表是袁文梅,企业负责人是郑海榕,经营范围是“三类:临床检验分析仪器及诊断试剂,输液辅助装置”。

  多个黄页网页显示,一正医疗联系地点在上海市青浦区青松路128号,员工8人,注册资金100万元。

  2月1日下午,本报记者赶到青松路128号,发现大门口挂满了事业机关单位的牌子。有关工作人员说,青松路128号归属青浦区公路(市政)管理署已很久,他在这里都已十几年了。

  追溯企业黄页资料显示的联系电话,本报记者转而赶到电话号码所在地址,是一家叫做“盛青投资”的公司,为盛青经济城的下属单位。

  知情人士称,一正医疗其实是个皮包公司,依靠批文交易等来获利。

  知情人士表示,大部分此类医药和医疗器械代理公司都在北京,上海一正之所以选择在上海注册,与北京的一家公司有关,同时也因为已经入狱的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管理司原司长郝和平的关系,郝和平在上海拥有比较“铁”的关系圈。

  据知情人士透露,郑海榕平时很低调,但贪心也很大,除了上海这家企业,他还实际操纵着北京的另一家企业,“反正找他牵线的,他一般都不会拒绝。”

  大型医药公司或涉案

  郑筱萸的妻子刘耐雪在北京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工作,该公司主业是生物制药技术开发。相比郑海榕,刘耐雪相对高调。据上述人士透露,虽然名义上刘耐雪是该公司的一名研究人员,但实际上干的几乎完全是拿批文、卖批文。

  有消息称,郑筱萸的“双规”,直接原因也与其妻子和儿子从国外代理的药品和医疗器械被海关查获有关。据称他们在药品和医疗器械进口代理中有违规行为,因为损害了竞争对手利益而被告发。

  上述知情人士透露,郑筱萸案还牵涉到一家国内大型医药公司,现在有关部门还正在进一步调查之中。

  在本报曾报道康力元集团总裁汤旭东接受中纪委调查后,有康力元内部人士透露,汤氏两兄弟与郑筱萸已经有多年的交情,同时与郑筱萸的妻子刘耐雪亦关系不错。

  国家药监局的上述官员表示,虽然郑筱萸在去年12月底被“双规”,但实际并不突然,早在去年6月,中纪委就已经掌握了充分的证据。而在此期间,刘耐雪亦接受了有关部门调查,行动受到限制。

  郑、郝、曹利益网络

  在出任国家药监局首任局长之前,作为国家医药管理局(下称“药管局”)局长的郑筱萸就曾直接参与“倒卖资料”。

  曾举报自己公司新药造假的江南一家大型抗生素生产企业原制剂室主任高纯告诉本报记者,在国家药监局成立之前,郑筱萸就在疯狂地“倒卖资料”,高纯也曾参与了资料作假,并代表公司行贿的过程。

  高纯表示,在他举报其公司负责人与药管局有关人士权钱交易之后,该公司负责人曾从公司提取巨款送给郑筱萸等人,具体数额未得到统计。

  “郑筱萸的问题牵涉的并不止这一两家企业。”原国家药监局人士对记者说,郑筱萸、郝和平和曹文庄(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司原司长,已落马)三家人实际结成了一个巨大的利益网络。

  海南一家在医药界工作了30多年的制药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他曾经申报了一项新药的注册,但是被退回了申请,“但另外一家企业却通过了此申请,这种标准不统一的情况随处可见。”

  “实质性的问题或许并不在GMP。”上述原国家药监局人士说,按照有关的要求,局里各司的职务本来应该实行五年一轮岗的制度,但由于郑及曹等人上下铁板一块,这一制度并没有实施。

  药监“刮骨疗伤”药企则应自律

  国家药监局前局长郑筱萸落马后的余波还在继续蔓延,一时间,药监系统的整肃似乎已然成为一股“风暴”。而在药监系统内部吏治整顿的同时,药监局对于医药行业的监管也前所未有地严厉起来。

  本报在今年1月19日的社论中,明确提出要以科学的监管来洗刷药监“沉疴”。正如我们所期待的,国家药监局新年伊始出台的一系列革新措施,显示出这个年轻的机构正努力向公共利益守卫者的本色回归。

  乱世用重典,这没有错。根据此前媒体的报道,国家药监局通过其频频进行的“药品GMP飞行检查”,已经查处多家医药企业的问题,并吊销了其GMP认证资格。紧接着,国家药监局将在高风险药企“空降”驻厂监督员,可能停产重复性、高风险的药品品种,以及重新审核将满5年审批期限的药品品种,等等。这一系列的举措,正是给予暴露出乱态的医药行业的“重典”。

  显然,在国家药监局多味“药剂”的作用之下,中国医药行业的生态必然会受到影响。这种影响究竟会呈现出怎样的意义,无疑值得思考。在我们看来,药监系统这一次对于自身的“刮骨疗伤”,自然有益于药品市场秩序的整顿和规范,而这种整顿将与医药产业政策进一步规范、医药购销商业贿赂的专项整治等因素结合起来,共同发力,从而给整个医药行业造成冲击,并由此带来行业的变局。

  变化,从来不会是平地而起的。简单梳理中国医药行业现存的主要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医药行业的结构不合理——既体现为企业结构的不合理,也体现为产品、技术结构不合理。正如国家发改委在医药行业“十一五”的发展指导意见中所说的,在全面实施GMP和GSP认证之后,一批落后企业被淘汰了,但医药企业多、小、散、乱的问题仍未根本解决,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龙头企业仍然十分缺乏。同时,同品种生产企业数量众多、产能过剩、重复生产现象严重。

  而在结构不合理之外,企业研发投入少、创新能力弱,也是困扰医药产业深层次发展的关键问题。导致医药企业创新能力弱,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比如,企业投入太少,数据显示,在2005年,我国整体医药行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平均仅为1.02%,大部分企业的研发投入的比重处于非常低的水平。此外,在医药技术创新体系中,风险投资市场未能建立起来。

  除了以上的原因,我们认为,郑筱萸主持国家药监局时期的一些制度性因素,也是影响医药企业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当初监管的混乱、认证审批的混乱,诱导一些企业,特别是一些弱势企业宁可走公关路线,花钱买认证,却不愿意扎实做研发。当初的放纵结出了恶果——最令人们感慨的是,当下中国绝大多数所谓的“新药”都是仿制药。也正因此,中国的医药产品在国际医药分工中处于低端领域,国内市场的高端领域也主要被进口或合资产品占据。

  医药行业的所谓困局,即是指包括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弱、行业的能耗大、污染重在内的种种问题。而药监系统“刮骨疗伤”,并由此产生的冲击力量将深刻影响到医药行业的变局。这体现在,监管科学性的加强以及监管力度的加大,将使得一些弱势的、劣质的企业被淘汰出局,GMP认证资源得到优化利用。同时,随着市场秩序的规范化,一批真正具有潜力的优质企业和龙头企业则将从中受益,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总体而言,监管部门管理的加强,从短期来看,会给一些药企带来震荡,但于长远而言,则有益于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

  另一层变化则在于,当药品的产品质量而不是公关手段成为市场竞争的唯一法宝之时,企业对于研发的热情与投入必将相应提高。解决药企的创新能力,固然是一个系统性的命题,但如果药品监管的制度变革,能够间接引导药企走上向技术要效益的革新之路,那我们不能不说,药监系统此次“刮骨疗伤”,将功莫大焉。

  我们自然期待,新年开局之时启动的“药监新政”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真正为民众的用药安全把好关。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指出,整个医药行业出现如此的乱象,必须承担责任的应不仅是政府监管部门,少数医药企业也须加强自律。某种意义上,一些寻租的空间是由腐败官员与不法的企业共同拓宽的。借药监系统彻底整顿的良机,药企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做优秀的企业公民,也是必须完成的功课。(第一财经日报 赵何娟 全秋梅 邢少文)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