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感恩父母就要磕头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2日16:38 齐鲁电视台《开讲930》

  主持人:观众们大家好,欢迎收看现场直播节目——《开讲930》!磕头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的礼俗。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带有封建色彩的礼俗已经是越来越少见了。除非是在一些特定的场合,这种礼俗才会被使用。但是呢,就在前不久,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却给大学生布置了一项寒假作业,说是为培养大学生的感恩之心,要求学生回家给父母磕一个头。谁知这一磕呢,却磕出了非常多的争议。今天呢,我们的节目节和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大学生感恩父母就要磕头吗?”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如果对我们今天的话题感兴趣,欢迎拨打我们的热线投票电话:96005917,或者按照屏幕下方的提示发短信参与我们的讨论。您的一票对我们今天的讨论很重要。同时呢,我们将开通三段“call in您来说”的环节,您可以打进电话发表您的观点参与我们现场的讨论。无论您是打电话还是发短信,都有机会成为我们九位幸运星,您将有机会获得由权威珠宝世纪缘钻石提供的价值500元的奖品。欢迎您拿起电话参与我们的节目!

  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今天来到我们直播现场的各位嘉宾。坐在我右手边的是支持磕头表达感恩父母的两位嘉宾,他们是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的武东晓老师;在这里要告诉大家的是,这个磕头的作业就是武老师布置的。第二位是一位大学生郝飞同学。坐在我左手边的是持相反观点的两位嘉宾。第一位是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的陈明老师;第二位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齐鲁电视台四小花旦之一、《森骥行动》的主持人王蕃。同时呢,也欢迎现场的朋友能够积极参与我们今天的讨论!

  节目的开始我想问一下本家,武老师怎么想起来在这样一个寒假布置这样一种作业?我还是第一次听说。

  武东晓:磕头是中国的传统礼仪,是最虔诚、最尊贵的礼。现在年轻人对父母感恩意识比较差,我们来看一个调查,这是中央电视台和腾讯QQ一块做的一个调查,(如图)就是现在年轻人对于父母的感恩意识怎么样。我们来看,上面一般的和比较差、很差的占到七成以上,比较好或者好的只占了两成左右。这就是我们布置作业的原因。

  主持人:您在您的工作过程中,您周围的这些年轻的学生,您觉得缺乏这种感恩之心的学生多不多?

  武东晓:怎么呢说?这这个比例我没法给你算出来,但是这种现象是有的。你比如说,现在一些学生就是不愿意回家过春节,而热衷于过洋节,那么还有一些学生认为父母供自己上学是理所当然的。那么这都是表现。

  主持人: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感触,你觉得在这个寒假有必要加强一下这方面的一种教育,是吗?

  武东晓:对,现在感恩教育是很多学校开展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

  主持人:您把磕头作为开展感恩教育的一种方式?

  武东晓:是。

  主持人:这是武老师的观点,他把磕头这种形式作为他实施感恩教育的一种方式两位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王 蕃:我觉得非常感谢武老师做了一个调查,把这个数据拿给我看,让我们了解到可能现在的确普遍存在感恩意识比较淡漠这个问题。但是我这儿同样有一组数据,同样来自QQ网络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如果您是一名在校大学生,会选择这种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感恩吗?”受调查的人数5011名,46.22%选择会,那剩下的将近51%的人数是选择不会或者是表示说不清,也就是说有将近一半的大学生不能一下子接受这种方式。那既然这样的话,为什么还要选择这种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感恩?既然学生们自己都不能接受了,那这种方式还有必要吗?说明它已经过时了。

  主持人:王蕃说一下你为什么不能接受?

  王 蕃:这个上面同样有一个调查……

  主持人:我说您个人为什么觉得不能接受?

  王 蕃:我觉得这种方式已经过时了。

  主持人:不一定用这种方式?

  王 蕃:对。

  主持人:同样的年轻人郝飞?

  郝 飞:我觉得这个刚才王蕃有一个非常主观臆断的地方。她说将近51%嘛,她把百分之九点几说不清的人归到了她那一方;在我认为,这百分之九点几可能会站在我们这一方。

  主持人:我觉得咱不用争取那百分之九点几了。说说您个人吧?您也是年轻人,刚才王蕃说了,她说年轻人对这种磕头的礼仪过时了,你为什么觉得不过时?

  郝 飞:我认为传统的东西,我们中华民族很多传统的东西应该作为精华继承下来。

  主持人:磕头是精华吗?

  郝 飞:磕头不是精华吗?

  武东晓:她刚才这个调查并不能说明问题。即便51%的青年学生表示不磕头,为什么?很大的原因他们并不了解磕头这个礼仪里面所包含的这种文化、这种亲情、这种内容,我们学院一部分学生这之前确实对这个事情不理解,但是我对我们学院的学生把这个礼仪讲完之后,我们这些学生给我发短信,就是老师我确实对这个礼仪不了解,要照这样的话,我今年春节回家还真应该给我父母磕头。就说明他们有一部分是对这个礼仪不了解而(不磕头)。

  主持人:正是因为有50%多的人不支持这个行为,反而更应该做这个作业了。刚才…您能用最简单的语言告诉我们,可能磕头这个礼仪经常见,但是我们自己的亲生体验过,但是到底这个礼仪报里面包含着哪些内容?

  武东晓:先说咱济南吧,从去年春节开始放鞭炮了,那么放鞭炮、贴春联,过时不过时?春节过时不过时?

  陈 明:我觉得你刚才那个讲的感恩教育的问题确实非常重要。可是用磕头这种形式来作为我们感恩教育的第一课,效果会怎么样?我个人是觉得很有怀疑的。有一种疑虑,为什么呢?我觉得它虽然是传统的礼俗,你开始讲的是一个最尊贵的。但是最尊贵的话呢,确实它的适应性应该就不是那么简单、那么普及、普遍。因为在今天家庭的结构和功能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和结构或者格局呢,也有很大的改变。这样的话,就使磕头这种形式在今天的可操作性就变得很低,刚才说网上的那些调查材料,你们都说对方不大可靠。但是我觉得网上报道的关于你们班上20个学生,布置下去以后有19个是不赞成的。这应该是比较可靠。

  武东晓:现在如果再进行调查,绝对不是这个数字!

  主持人:在这之前他不了解磕头的意义?

  武东晓:对,他不了解磕头的含义。

  主持人:您给我最简单的话,您到底说磕头有什么意义?

  武东晓:我现在说什么呢?我说磕头和放炮、和贴春联一样,是一种文化符号,这里面包含着对父母的一种尊敬、一种爱戴、一种感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陈 明:我再说好不好?武老师。感恩和尽孝、还有磕头,它是一种关系,它实际上不止是老师来说的,也不止是学生来做的。曾国藩讲的一句话我觉得讲的挺好的,他说“孝亲以得欢心为本”,就是以老人高兴为最重要。那么你是不是做个调查,或者是不是应该做个调查?那些父母他们会认为要表达感恩或者表达孝顺的最好的形式是做过这个调查吗?我觉得……

  主持人:陈老师,你比如说,像这种大学生、这种半大小子,回到家之后,见了母亲,“咣”一跪,一个响头,我觉得这父母可能挺高兴的,应该。

  陈 明:我的比较尴尬的,我觉得即使像拜年,我们这么多的父母都座在这里。磕头的话是学龄前的小孩,拜年、拜年、屁股朝天,挺可爱的,从审美的角度来说,也自然。你如果说是20几岁、老大不小的,突然趴下去,确确实实给人感觉很突兀。即使你认为其情可嘉,其诚可感,效果我觉得会有点打折。

  武东晓:不,陈老师,你正是搞民俗的,我才提醒你,在中国现在非常多的农村地区,磕头拜年的这种习俗,别说18、19岁了,40岁、50岁,如果父母健在的话,仍然要向父母磕,是不是

  主持人:可是人家王蕃不是说了吗?那是一种……不能说落后,叫什么词来着?

  王 蕃:已经过时了。

  主持人:过时了。

  王 蕃:因为这项作业是布置给大学生的,并不是布置给40岁、50岁的中老年人的。

  主持人:我想问一下两位年轻人,郝飞如果过年,你支持这种磕头跪拜的这种做法,你会给你的父母磕吗?

  郝 飞:首先我说,为什么大家会觉得磕头过时?

  主持人:我问你,你会磕头吗?

  郝 飞:会的,因为在过年的时候,向我们家里,仍然要向父母去磕头拜年的。

  主持人:是吗?

  郝 飞:因为这种一种习俗嘛。

  主持人:给我们描述一下当时什么情景?

  郝 飞:就是长辈坐在那儿,然后晚辈依次地由大到小。

  主持人:哎哟,还不光你个人啊,家里的……

  郝 飞:我们的队伍正在逐渐壮大。

  王 蕃:那也就是说每个人都会轮流上去磕头,对吗?

  郝 飞:对。

  王 蕃:然后可能会按照习俗,小一点的孩子长辈会给他压岁钱,过年的时候?是这样吗?

  郝 飞:是。

  王 蕃:包括你在内,对吗?

  郝 飞:那当然。

  王 蕃:那当你对你的长辈,比如说你的爷爷、奶奶,或者说你的宗族里面、你的家族里面辈分更高的人磕头的时候,你磕的“咣”一声响的时候,你脑子里面想的是感恩吗?

  主持人:哟,你这够狠的,你还得“咣”一下。

  王 蕃:那你脑子里面想的是感恩吗?你觉得磕这个头,你每年的感恩意识都会浓一点吗?

  郝 飞:我觉得在这种环境之下,你在磕下这个头了,我想每个人可能你在小的时候都有这种经验,除了感恩以外,你还能想什么呢?可能再稍微想一点你的压岁钱。但是我觉得更多的是应该对父母、应该对长辈,他们把你抚养长大,这种感情,一切就在行动当中。

  主持人:想问郝飞,你说你们家有这样一种传统,都是晚辈给长辈都要行这种磕头礼吗?

  郝 飞:在过年的时候。

  主持人:比如说父母会给你的爷爷奶奶也要行这种礼吗?

  郝 飞:估计他们行的话我们也看不着。

  主持人:可以偷偷地来。

  郝 飞:但是我想说一下,刚才王蕃说咱们这个磕头已经过时了。我想讲的是,近几年,大家都看清楚,今天在座的有穿唐装的,这个唐装马上又流行起来了,为什么会流行起来?就是各国首脑在“欧佩克”会议的会场上那么一穿,马上我们传统的东西又流行起来了。之前,大家也说我想我们武老师提出来以后,把这种传统的形式再提出来以后,也许它就不过时了,也许它就再流行起来了。

  陈 明:我问你一个问题。如果大家穿唐装,是因为一些政要穿了以后大家才穿的,你说这是传统的悲哀还是传统的兴起?

  郝 飞:我觉得穿唐装,我觉得陈老师可能,咱们对这个问题,穿唐装我觉得这是一个风气,不光是政要在穿,而是近几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发达了,然后民族情结的一种复兴,所以说人们去穿唐装,不是说政要适时地去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这种传统的文化。

  主持人:郝飞有一句话,他说这是民族情结的一种复苏,您不觉得是吗?

  陈 明:我觉得可以从这个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但是这个唐装或者说汉服、还有磕头,从这个角度来看,反而它的局限性可以看得更清楚。确确实实现在随着全球化还有现代化的推进,然后民族意识、民族复兴这些成为社会的共识,这样说,我们更应该从这个角度来设计这样的一些礼仪,来想着这个传统文化在今年怎么重新回到生活,而不是简单地把它拿过来就用,因为这样的话,会产生反效果。

  主持人:您觉得武老师这种布置作业的方式太简单了,是吗?

  陈 明:这样还有可能会产生反效果。为什么呢?你布置这个作业你是想培养一种精神来重新彰显某些价值,可是你想过没有?这样的话,因为它操作的难度,使姿态性的思维反而使你要彰显的价值受到了负面的影响。

  武东晓:陈老师,这个观点我不同意。第一,我不是做形式,不是一种姿态性的东西,它是确确实实在过年的时候,在利用春节这个特殊的日子,向他的特殊人物,自己的父母举行这样特殊的礼仪,它表示一种特殊的感情。

  主持人:两位、两位,刚才陈老师说缺乏可操作性,我觉得这个挺简单的,两腿 一软,这个事就办了,挺简单的,但是呢可能这里面还有更深的意思。我们先听一下观众朋友打进的热线电话。您好,这位朋友。

  热线观众:主持人您好。

  主持人:您是哪儿的观众?

  热线观众:我是章丘的观众。

  主持人:您对这个事怎么看?

  热线观众:我觉得很有必要磕头。

  主持人:为什么?

  热线观众:因为我感觉到对父母要感恩。

  主持人:感恩非得磕头吗?

  热线观众:我感觉到很有必要的。

  主持人:为什么有必要?

  热线观众:因为对父母的感恩也是一种很有必要的吧,磕头?

  主持人:反正总之就是有必要。谢谢。第二位朋友的电话,您好,这位观众朋友。

  热线观众:我是商河的。

  主持人:您是商河的?

  热线观众:对,对,对。

  主持人:您对这个事怎么看?

  热线观众:我不赞成磕头。

  主持人:为什么?

  热线观众:父母对子女的恩太大,这一个头是不能代表的。

  主持人:那你多磕几个啊。

  热线观众:不是磕几个,就是“大恩不言谢”这句话。他对父母多孝敬,精神上多给他帮助,就是人(父母)在吧,多孝敬一点,比什么都好。

  主持人:我明白了,这个感恩是在心里,然后代就是拿出实际行动,不一定走这种形式主义,是吗?

  热线观众:对,对,对。

  主持人:好,谢谢这位观众朋友。我们看一下大屏幕,接热线这一会儿,好像数字发生了变化,刚才支持磕头的是占少数,反对的是占多数,现在稍微发生一些变化,支持磕头感恩父母的是1967票,反对的是1913票。数量相等,这个数字相等,插一段广告,广告之后,我们就这个有意思的话题继续讨论。

  广告

  主持人:《开讲930》,欢迎各位回到我们的直播现场。刚才呢,在节目开始,武老师和王蕃都拿出了一个调查的数据表明自己的观点。我们在做这个节目之前也做了一些大学校园和街头的采访,看一下他们是怎么说的。

  背景资料放映

  被访者:这是一种表达自己对父母感恩之心的方式吧。

  被访者:其实还有很多(其它)方式,比如说道声谢,问声好。

  被访者:他如果愿意磕头的话,也接受。

  被访者:孩子只要是学好,有贡献,(孩子)对家庭和社会有贡献比磕头好得多。

  被访者:平时不好意思给父母磕头,学校正好有这个任务,算是给自己一个动力或者说给自己一个理由吧。

  被访者:我觉得最好的方式是回到家以后,帮助妈妈做做饭,洗洗衣服。

  被访者:也能够接受,中国认不是有这么一个老的风俗习惯吗。延续下来的。

  被访者:这种老掉牙的传统没必要再继续。

  主持人:好我们听到大学生,还有很多学生的家长对这个事情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有几个学生的观点,他说与其去磕头走那个形式,还不如在家里面给做做饭啊、买买东西、做做家务什么的,利用这个寒假的时间。这不更切实际、更有实际的效果吗?

  武东晓:做顿饭是个形式,给父母打一个电话是不是一个形式?如果没有对父母的这种感情,如果不通过一定的形式表达出来,我们说谁知道你感谢?那么我觉得磕头和这个一样是一种形式。既然中国人有这种传统,有这种习俗,刚才那个老人说了“如果孩子真是磕头,我会接受的”。很多父母实际上你真是跪下磕头,他真是接受的。王蕃我不知道回家给你父母磕过头没有?如果你今年春节回家试一试,你给你父母磕个头,你跪下,你说父母,(我)要给你磕个头,看你父母什么感受?

  主持人:王蕃,你觉得父母会有什么感受呢?

  王 蕃:我觉得我爸妈肯定会吓一跳。

  武东晓:会吓一跳,如果你给你父母拜年,你看他什么感受?

  王 蕃:武老师我觉得您给父母布置的寒假作业是磕头感恩,而不是为了拜年,您在换概念。

  武东晓:没有换概念,这是感恩的一种形式。

  主持人:比如说在过年的时候,合家团聚的这个时刻,你想表达一下对父母的感恩的一种心态,“噗通”给他来一个响头,你觉得你父母会怎么样?不接受吗?或者是你觉得这种形式不足以更好地表达你的这种感恩的心情?

  王 蕃:我觉得这样的形式就大于内容了。如果在春节,比如说今年春节我回家了,然后我想对我们的爸妈,表达我的感恩,我可以做一顿饭啊,我可以好好去跟爸妈妈探,去问他们最近有什么困难,或者交流一下我最近的什么情况。因为我工作很忙,很少时间能回家,那么回家一次的话,我想做一些更实际的事情,而且是完全法子与我内心的。那一个磕头,我觉得好像不足以表达我的一些对父母的感恩的心情。我觉得用语言或者用其他的实际行动更能表达。

  武东晓:我是这样认为的,我再插一句。做饭传达的是一种对父母的一种体谅,它和跪下给父母磕头传达的感情是不一样的。那么给父母磕头,它传达给父母一种尊敬、一种爱戴、一种感激,这是语言表达不了的感激,才用这种表达。

  主持人:是一种无与伦比的表达,是吧?

  武东晓:是这样的。

  郝 飞:还有咱们就从形式这方面来说一说,大家都看过言情片,大家都知道男女主角在诉说衷肠的时候给一特写,然后男女主角一个热吻,我想如果这时候男女主角不热吻的话,女主角说“我后面还有两缸水,你给我挑满了吧”,我觉得这样很煞风景。有的时候感情是需要表达的,是需要某些形式来表达的。我们年轻人怎么去表达对父母的这种养育之恩怎么表达?我想去做顿饭,去给父母做点实际的东西,会有一些实际的效果,然而这一跪,这一磕头,可能在感情上会有更大的触动,更好的表达。

  主持人:我觉得是挺有道理的。磕头这样一种行为会更大地触动父母的那份比较怎么说呢?敏感的心。

  陈 明:我来回答这个问题。他觉得就是说情感要水到渠成,其实如果谈恋爱的话,到后面拥抱是水到渠成。那么什么样的渠才能把水引到道里去啊?我觉得武老师他举的一些例子,实际上是偏乡下。而我们和王蕃的经验可能是偏城市一点。

  主持人:您觉得城市好像不大适合这种礼节?

  陈 明:对,它就是水到渠成。在向下的话,他很可能跪下去磕头。而在城市里面,他很可能是个拥抱,不过不是…他是亲额头或者是亲脸一口……

  主持人:可是您为什么觉得城市人不适合这种礼仪呢?

  陈 明:因为情感的这种东西它本来是和社会的生活方式,它是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现在城市的这个,我刚才说了,就是家庭的结构、父子关系的格局确实发生了变化了。你如果看不到这个变化,你再来找尽孝心或者说感恩教育的时候,去想象他的形式的话,会达不到这个效果,并且有可能会使大家产生一种锯齿。这样的话,就是说我刚才说武老师,你做这个事情,不止是做个姿态,而是有个声音在后边。那么声音是什么?我想就是弘扬我们的传统,对不对?或者传统美德。这样的话,传统美德的弘扬,确确实实你必须要把事情想得复杂一点,要去考虑新的、配套的形式。

  武东晓:陈老师,陈老师,要照这样说的话,我们还需要在传统文化之外再去发明一种新的感恩父母的形式吗?

  陈 明:不是在传统文化之外发明形式。而是说找到合适的形式,把这个精神能够很好地表现出来。

  武东晓:那么陈老师的意思是说,现在我们就是用拥抱或者回家给父母鞠个躬,就可以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了呢?

  陈 明:可能会合适一点。

  主持人:可能您说的这种拥抱、或者说鞠个躬,比如我们经常说的三鞠躬,也能表达这种……

  武东晓:那您意思是说,明年我们要布置作业的话,就是孩子回家跟父母拥抱一下,是这个意思吧?这种西方礼仪和中国礼仪能不能结合呢?

  陈 明:你这个思维本身就有问题。你考虑你的学生,你讲的你们班上20个学生,可能有10个来自乡下,有10个来自城市,你说你认为你表现最好的感恩方式是什么,你不妨要把这个感恩的形式表现出来。你去看,让他们每个人去找,可能会比你这个布置的作业要好一点。

  主持人:也就是说表达感情的方式要因人而异,是吗?

  陈 明:因人而异。

  武东晓:陈老师,其实刚才节目一开始放的通知里面写得很清楚,有选择地开展为父母做一顿饭、谈一次心等等,磕一个头、鞠一个躬,做一次家务,有选择的,我们考虑到这个差异,并不是强迫学生去这样做。我有这个东西。

  主持人:当然这个头肯定也不会按着去磕。您觉得这是……

  武东晓:我们是倡议他磕,但是我给你讲…

  主持人:但是你倡导。

  武东晓:我跟陈老师还有一点不一样,就是王蕃说的话,中国人有中国人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我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比如说王蕃,我举一个不太好的例子,比如说你落水了,在你危难的时候有一个人舍命把你救上来。中国人怎么表达?你上去握握手、谢谢你?能不能表达中国人的谢意?

  主持人:那这个时候“噗通”……

  武东晓:这个时候鞠个躬合适不合适?或者上去拥抱一下谢谢你,中国人表达感情本来就比较内敛,这些都不足以表达中国人对救命恩人的一种谢意,是吧?很多中国人采取的方式就是跪下来、磕个头,是不是这样?

  主持人:我想我能明白武老师的意思,他觉得这是一种情感表达的极致一种方式。

  王 蕃:但是我觉得感恩一定要这么极致吗?它应该是像细水长流地、一直不停地在感恩。难道说我长到20岁从来我都没有感恩过,然后突然在20岁的第一天,我“噗通”跪下了,然后达到一个极致,然后后来又没有了。这样我觉得父母反而不会觉得高兴,他可能更高兴的是,孩子很早就懂事了,然后他一直都在点点滴滴的小事情上表示他对父母的感激,养育的感激、生育的感激,而并不是从来都没有过或者以后都没有,然后突然磕一个头,肯定父母会不接受的。

  主持人:各位,各位,我们……

  陈 明:武老师,刚才你举的那个例子都是比较极端的,你知道吗?而我们讲的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时候,不应该讲这种极端的,你刚才说救命只有磕头来表现,感恩可不是只有这个来表现。

  武东晓:不极端。不,我说对父母的感恩,就是刚才我说磕头,并不排斥其他的形式。我承认其他形式做一顿饭都是感恩的形式,但是我认为磕头也是一种感恩的方式。

  主持人:而且应该是倡导的方式?

  武东晓:是的!

  主持人:我们再来接听几位打进的热线。您好,这位朋友。

  热线观众:你好。

  主持人:您是哪儿的观众?

  热线观众:我是章丘的观众。

  主持人:您的观点?

  热线观众:很荣幸能够看到你们的节目,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孩子,我个人主观认为,给父母磕一下头,是我们孩子应该做的,天经地义的。因为我们是从农村出来的,我们没有可观的财富,但是我们做孩子的有一颗真诚的心,我认为给父母磕一个头是非常必要的,作为一个春节。我是山东的观众,它自古就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礼仪,我认为对父母磕头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我个人主观的观点。今天看你们节目非常的荣幸。

  主持人:谢谢,也非常感谢你支持我们的节目。这位先生也说了,他觉得没有很好地财富,尤其是在没有很好的财富、物质的这种感恩的前提之下,磕这个头,更能表达他感恩的这种心情。第二位观众,您好,

  热线观众:您好。

  主持人:您是哪儿的观众?

  热线观众:我是青岛的观众。

  主持人:您的观点?

  热线观众:我觉得这种形式是过犹不及的。因为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像刚才这位观众所说的,我们是孔孟之乡,可是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没有注意到,现在我们有一次举行祭孔仪式的时候,实际上一些女子在举行孔庙。其实按照传统来讲,这是绝对不符合的。因为女子成人礼它不允许弱冠。而我们看到的呢?他戴着帽子在孔庙里进行成人礼。所以我说的意思呢?就是郑州大学的他这种做法、这种形式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其实这也反应出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整个的一种风气,我觉得我们表达感恩的心情,表达感恩方式可以有很多种,但是完全没有必要通过磕头这一种方式。我觉得这种方式……

  主持人:磕头不是唯一的方式?但是是不是可以作为一种非常好的方式呢?

  热线观众:我觉得是不可以的。

  主持人:还不可以?

  热线观众:对,对,对。因为我也是农村的,我小时候也是磕头拜年的,但是在我们这个习俗里,其实我觉得郑州大学拿过来这种做法来说,非要说是表达一种感恩,其实从一种习俗来讲的时候,就是我们想,古代的官员的磕头,他其实更是一种下级对上级的尊重,他是一种封建等级的观念在里面,而不是说孝子所应该做的。因为我们进,孝子你可以怎么呢?你可以一声亲切的问候,你远在他乡,对父母的一个电话,这些都可以表达对父母的感恩的方式,而不非要说到家了,“噗通”一下下跪……

  主持人:谢谢,谢谢这位朋友,不好意思,我们的时间有限这位朋友强调了反而觉得磕头这种方式太突兀,太有一点脱离我们现实生活的一种状态。觉得一个亲切的电话或者一个亲切的问候,都能够表达这样的一种深沉的感恩的心。看一下大屏幕,距离开始拉开了,支持磕头感恩的5549票,反对的是3040票。广告之后,《开讲930》继续开讲。

  广告

  主持人:《开讲930》欢迎各位回到我们的直播现场。在第三节节目开始的时候,把话语权交给我们现场的观众。来,那位。

  现场观众:我想问一下武老师,我们每天能给父母洗脚、捶背、洗衣服、做饭,我们能每天给父母磕头吗?

  武东晓:磕头是一种特殊的礼仪,在特殊场合对特殊人物行使的一种特殊的礼仪。我们要求的是学生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那么给父母举行的礼仪,不是每天都要磕头。

  主持人:不是说见了面就一个头?

  武东晓:不是谁给谁都要磕头的。

  现场观众:我觉得感恩是细水长流的,我们每天都要对父母感恩。

  武东晓:你说的不错,感恩是细水长流的,春节这一天,用最高的礼仪给父母磕头,父母会更高兴的!

  主持人:平时呢细水长流,到春节那一天爆发一下,是吗?让当父母的感慨一下、感动一下,也挺好的。来,这位。

  武东晓:嗯。

  现场观众:我认为磕头是必要的。毕竟父母养育我们这么多年,非常不容易,而且就算他不理解在他跪下了那一刹那,他的心肯定会有所触动,所以我认为是必要的。谢谢。

  主持人:她是设身处地地替父母来琢磨,如果有子女在这儿磕头的话,父母的一种心理,是吗?来,那位先生。

  现场观众:我认为是有必要给老人磕头的。因为毕竟养育他这么多年,作为一个方式,就是替他这么多,毕竟这个磕头是应该的。

  主持人:刚才说大学生该不该磕头感恩父母,我想问您一下,您是支持的,您会不会给您的父母磕个头,过年的时候?

  现场观众:我会的。

  主持人:您会的?

  现场观众:嗯。

  主持人:您觉得您父母是不是会特别的感动?

  现场观众:对,对,对。

  主持人:来,这位先生,来。

  现场观众:用磕头这种方式表示对父母的感恩,我感觉没有什么必要。感恩父母尊敬老人,用各种各样的方式都有,多种多样的。尤其是单位、学校、机关、甚至社会群体更没有必要去提倡,甚至去推广。我感觉感恩父母用各种方式最好,顺乎自然、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家庭而异,最好了。

  主持人:顺乎自然,这位先生说顺然,没必要倡导这样一种感恩的方式。继续,来。

  现场观众:武老师,我想问您一下,除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那么我们对父母的…把人做好了,不是对父母更好的感恩吗?

  武东晓:您说的不错,是这样的,其实我想插一句。就是我一个朋友从国外回来,前一段时间跟我讲,他说在国外华侨知道这件事了,觉得很奇怪,说国内连磕头这事还讨论吗?他说就像在国外,你问这个过年为啥舞狮子、放鞭炮是一样的。因为华侨这一块的话,孩子每过年都要给父母磕头的。我们现在为啥讨论这个事情?为啥引起热点呢?是因为中国在文革时间“破四旧”,把它作为封建迷信给破除掉了。所以现代这一代年轻人,包括前边这一块,就是文革以后出生的很多人,都没有经受过这种礼仪,所以这种争论、这种怀疑感到很正常。说父母感到突兀,孩子感到不好意思,都很正常。如果它像放鞭炮一样,那么大家都会习惯了,是吧?咱们今年放鞭炮,没有听说山东人谁还不习惯吗,是吧?咱们济南。我们郑州今年也要放鞭炮,很多人都很欢迎嘛,也没有什么不习惯的。

  主持人:武老师的话继续说的话,就像郝飞的家庭一样,大年三十,大家欢聚一堂的时候,都来那么个礼仪,家里老头、老太太往那儿一坐,往那个八仙桌旁边一坐,所有的子女们轮流着,从小到大,来给老头、老太太磕头,这真是很喜庆的一个场面啊。你们家是这样吗?

  郝 飞:还有一点就是我觉得刚才就像对方说的,还有刚才后面那个漫画画得一样,刚才有位观众说把人做好了,像刚才后面那个漫画,我学业有成,我觉得无论你是学习、还是做人、还是工作,一切的东西都是为你自己去做的,我觉得这和感恩是两码事。父母已经为你付了学费、生活费,给你提供条件人你去上学,你就应该去好好地学习,这不是去回报他们的恩情,而是你作为一个学生你应该做的,我觉得这不能与感恩相等。反而,如果说像刚才王蕃所讲的我们细水长流,还有刚才陈老师所讲的,在农村应该说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在城市不一样。我觉得我作为一个在城市长大的孩子,我觉得更有必要。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说细水长流,我觉得农村的孩子他更细水长流。你像他们在农忙的时候帮忙父母,或者在父母比较累的时候,可以替父母分忧;而城市的孩子不一样,我们都是80以后生人,我们都是独生子女,都承受了父母、奶奶、爷爷、姥姥、姥爷很多人的爱,因为这种爱太多了,我们往往忽视了这种爱。所以很多细节我们不注意,所以说并没有那么细水长流。那么我们……

  主持人:按照郝飞的说法,这次武老师布置的作业还有一个特殊的意义,给我们这样的一些年轻人,给他提个醒,让他有个警示的作用,通过这样的形式,告诉所有年轻人,不要忘记父母的恩情,我觉得这是一个特殊的意义。

  陈 明:这个我想这是我到这里来的主要的原因。就是说这是个创意,是不错的,然后它的意义就在于激起大家的讨论,或者激起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但是,我不认为他这个创意本身就给出了答案。这就是我和武老师的最基本的不同。并且武老师他在很多方面,在逻辑方面,我觉得是有一点点问题。比如说他刚才讲把磕头和放鞭炮什么东西类比,也就是说习惯不习惯的问题,我觉得这种类比是不存在的。还有他刚才说在国外的华人家庭磕头是那么自然和普遍的,这也不可验证的。你有一些外国的朋友或者同学的朋友是这样的,那我也去了解,没有这样子的。

  主持人:那至于考证就先不必要了。来,这位小伙子。

  现场观众:我感觉给父母磕头是应该的。为什么呢?咱们中国本身就有几前年的历史,尤其咱们山东又是孔孟之乡,咱们应该继承磕头这个传统的历史,才能……我感觉用平时握手、拥抱,难易感激父母对咱们的养育之恩,磕头是最应该的、最能表达的。

  主持人:平时的这种礼仪反而是无以表达的,是吗?最后这位大姐。

  现场观众:我挺赞成武老师,因为寒假里面有个春节,春节就是老人盼望儿女,无论是上班了,还是大学生,都盼着回家的日子。如果孩子回家给老的磕头,我觉得是应该。

  主持人:原来您磕过头吗?

  现场观众:我磕过,我上学的时候磕过。

  主持人:现在好久不磕了。

  现场观众:对。

  主持人:今天做完节目,今年春节能磕一个吗?

  现场观众:今年是肯定磕一个。

  主持人:好,也完成了武老师布置的作业。看一下大屏幕,支持磕头感恩父母的7848票,反对的是3519票。在接下来进一段广告,广告之后,《开讲930》继续开讲。

  广告

  主持人:《开讲930》,欢迎各位回到我们的直播现场!今天的节目临近尾声了。刚才导播告诉我说,很多观众打进电话,说武大海同志的手怎么了?今天是为什么成了这种状况?很不好意思,这的确出了一点小小的意外,有的还说,是不是磕头磕多了?很真的不是,出了小小的意外,手不小心骨折了,所以只好打上夹板,缠上绷带,继续和观众朋友见面,有碍观瞻之处,还望观众多多地谅解。当然,今年就不能和我们的嘉宾朋友们握手了,但是我觉得这个时候磕头也不大合适,所以呢,给大家作个揖,表示一下歉意。同时呢,我也觉得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不论是细水长流也罢,还是磕头感恩也罢,那颗感恩的心是不能丢的!

  再次感谢现场的四位嘉宾,也感谢现场和电视机前观众朋友的参与和支持,《开讲930》,我们下次节目再见!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