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务实小平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3日02:38 中国经营报

  小平同志离开我们整整10年了,我们今天纪念他,是因为他把中国的经济发展引上了一条注重效益与质量的、务实的、正确的发展道路。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方面,小平同志长期坚持与党内只注重速度和数量的“左”的急躁冒进的经济发展思潮做斗争。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在我国经济建设实践中,邓小平同志提倡的经济发展要讲效益和质量及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要务实的发展思想取得了指导地位。时至今日,中国的经济发展仍蒙其惠泽。

  与“冒进”的不妥协斗争

  经济建设要讲成本,要用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的产出,这是邓小平同志一贯的经济思想。

  早在解放初的1950年,他就指出:“当一个工厂连成本都无法计算的时候,就谈不上上了轨道,也就谈不上经营企业化。”到1957年,这时经济建设已经搞了8年,针对经济建设中的一些现象,他指出:“现在我们的企业,特别是中央搞的大企业,浪费现象是很严重的。如果我们会搞的话,完全可以节约很多资金,用比较少的钱,同样建设这样新、这样大的企业,同样有这样高的技术水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将一个落后贫穷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建成了一个具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中国家,成绩是不可磨灭的。但是,急于求成、急躁冒进的“左”的发展思想也在干扰着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这种“左”的发展思想,从发展战略上讲,就是不顾国情和实际的“赶超型”发展战略。而且,一度将尊重国情和务实地发展国民经济,称之为“右倾机会主义”。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的国民经济也是在冒进──反冒进和反反冒进的循环中发展起来的。

  1973年邓小平同志复出,开始清除极左思潮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从1975年开始,国民经济进行各个方面的整顿。他在国务院讨论原国家计委起草的《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时谈了几点意见,确立以农业为基础、为农业服务的思想;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扩大出口,加速工业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企业的科学研究工作,这是多快好省地发展工业的一个重要途径;整顿企业管理秩序;抓好产品质量,提高产品质量是最大的节约;恢复和健全规章制度,关键是建立责任制。

  邓小平同志的全面整顿,作为“右倾翻案风”,遭到了江青等人的反对。虽然在1976年10月,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然而1977年,在当时中央主要领导人主持下,农业上提出“三年在全国普及大寨县”;工业上提出,到本世纪(20世纪)末,主要产品产量分别接近、赶上和超过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的主要部分实现自动化,交通运输大量高速化,主要产品生产工艺现代化,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分别接近、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在1978年,进一步提出要组织国民经济新的大跃进,要以比原来设想更快的速度实现四个现代化。于是,仅当年就与国外签订了22个大型的引进项目,需要外汇130亿美元,这些项目共需要投资600多亿元人民币。这次“洋跃进”致使基本建设规模过大,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物价上涨,财政在1979年和1980年分别发生赤字170亿元和121亿元。对此,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初就指出,现在经济建设的摊子铺得太大,感到知识不够,资金也不足。怎样做到既要搞得快点,又要不重犯1958年的错误,是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新经济战略的确立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首先必须是发展战略进行转变。在1997年时,邓小平同志说:“中国搞社会主义走了相当曲折的道路。二十年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

  从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邓小平就中国的经济发展确定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即“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30年到50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他在1982年说:“再花30年到50年的时间,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我们不是说赶上,更不是说超过,而是接近。”这样一种发展战略是符合中国国情和投入产出比率技术关系的、实事求是和科学的发展目标,是能够达到的目标。

  经济建设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邓小平同志一个重要的战略思想。我国人口多,人口规模大,过度增长给经济增长、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造成了一系列的压力和问题。因此,邓小平同志在谈到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时,反复讲到,人多是我国最大的难题,人口问题是一个战略问题,要很好地控制,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战略任务,一定要抓好。中央改革开放以来一直狠抓计划生育工作,将计划生育提到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国策的高度,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增长,缓解了人口增长过快对国民经济、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也密切相关。邓小平同志早在1982年就提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并强调:“这件事,要坚持二十年,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扎实。为了保证实效,应有切实可行的检查和奖惩制度。”目前,中央下决心关停一批严重污染生态环境的小企业,并且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情况看,林业的发展改变了过去蓄积量的增长小于采伐量增长的局面,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再加上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国民经济已经初步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如何看待经济增长的速度?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巡时讲道:“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不讲效益的发展,经济增长速度可能很高,但是主要是由高投入、高消耗所推动的,经济发展的结果表现为低效益和低质量。

  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在15年后的今天听起来仍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南方记忆系列文章由本报记者孙瑞采访、整理)

  中央党校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