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委员呼吁尽快抢救汉剧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4日08:07 长江商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00多年历史汉剧正面临消亡

  汉剧是我省极具地域特色的地方剧种之一,但有着近300多年历史的汉剧正面临着消亡的命运。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呼吁:应尽快采取措施,抢救汉剧。

  30个汉剧团目前只剩2个

  在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排练大厅内,剧院副院长梁志坤正在指导演员进行着紧张的排练。他告诉记者,目前已接到40多台戏的预订。初五过后所有演员将赴全省各地进行演出。梁志坤说,今年他们的演出节目单中安排的汉剧成分非常少,主要是以黄梅戏和京剧为主。

  梁志坤介绍,汉剧虽然剧目号称有800出之多,但由于汉剧生存的社会环境不容乐观,一些老艺术家相继去世,观众也日趋老龄化,汉剧的生存堪忧。10年前湖北省有近30个汉剧团,而目前仅剩2个,主要的市场已从城市退至农村。

  十年没招演员

  “汉剧不景气主要还是涉及到资金、待遇问题。”梁志坤说, 2004年以前,在他们剧团汉剧演员每月工资只有500-600元,目前待遇也不到1000元。“好多好汉剧苗子不愿意干都走了,因为没有市场,他们都改唱了京剧和歌剧。”

  汉剧的现状令国家一级演员陈彩萍痛心不已: “据我所知,我们剧团已有近10年没有招过汉剧演员。”

  对于汉剧的保护,该院院长李道国表示,对汉剧他们主要通过收集整理老汉剧艺术家的资料,将一些老汉剧家请到剧院进行录音录像,让年轻演员学习,同时还将优秀汉剧作品拿至媒体播放、宣传来进行保护。

  抢救汉剧刻不容缓

  “汉剧的衰落,已是不争的事实,对汉剧进行抢救性保护确实已刻不容缓。”省文化厅社会文化处处长徐永胜说。

  2006年汉剧作为一种濒危的地方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的是民族精神,是民族的血脉之根。”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陈昆满说,汉剧如不及时进行保护和抢救,将有失传和消亡的危险。

  省文化厅于2006年为武汉汉剧院提供30万元的资金,用于传承及收集、整理汉剧资料。

  徐永胜表示,今年至年底,全省会统一部署,采取分级负责的方式,开展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确定重点保护项目并建立第一批省级名录。同时要求各市州县建立相应的保护名录。“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提高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徐永胜说。

  “八艺节”不见汉剧芳踪

  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陈昆满

  长江商报:抢救汉剧提了多年,为什么今年仍然被提出来?

  陈昆满:出于多方面的考虑。虽然多年来我国一直提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与世界接轨是最近两年,所以我们更要加快步伐。“八艺节”将于2007年11月在我省举行,但经过我们调研,我们湖北有其他歌剧节目拿出,如京剧、歌舞剧,但令我们遗憾的是单单没有汉剧。

  长江商报:汉剧市场萎缩,观众锐减,你觉得汉剧还会有市场吗?

  陈昆满:汉剧不仅仅是属于我们湖北的,更是全中国的一种文化遗产。我觉得观众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况且湖北是汉剧发源地,有相当大的市场潜力。

  长江商报:为了保护汉剧,你们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陈昆满:没有调查就不会有研究。我们首先组织委员到文化厅做调研,后来与文化厅及地方剧院展开了座谈会,大家都觉得汉剧作为一个古老剧种,非常珍贵,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手中消亡,由此我们拿出了这个提案。

  长江商报:提案为抢救汉剧提出哪些建议?

  陈昆满:主要是加大资金的投入及汉剧人才培养,同时要注重宣传,这些其实只需要花一少部分资金。花一少部分资金就可以救活一个文化,而救活一个文化就可以让其发展,然后繁荣,这是值得的。

  ■名词解释

  汉剧形成于清朝康乾年间,曾流行于湖北全省,波及湘、豫、川、陕、粤、皖、赣、黔、晋等省的部分地区。汉剧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中,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其他地方戏曲剧种,是研究我国戏曲板腔体系、戏曲音乐结构演变的重要史料和创新资源。近年来,随着许多汉剧老艺术家相继谢世,汉剧剧目濒临失传,电视、剧院都难觅汉剧踪迹。2006年6月,汉剧被列入国务院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相关链接

  开发湖北炎帝文化

  袁慧敏委员是随州市文体局局长,在这次湖北省政协会议上提出了《关于举全省之力开发建设炎帝神农故里的建议》的提案。

  袁慧敏委员说:“这个提案已经提出多次了,随州作为炎帝故里,在中国文化占的份量是很大了,随州1993年就提出开发炎帝文化,但现在已经远远落后于陕西、河南、湖南了。”

  袁慧敏希望省委、省政府能重视炎帝神农故里的文化开发,把这个项目作为专门项目来投入。开发炎帝神农故里不能单纯从文化角度来看,开发后可以对旅游、经济等带来大的发展。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