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新市民”群体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5日02:44 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胶州“新市民”群体像
胶州市城乡建设局、总工会向农民工赠送文化书籍。

  随着胶州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工日益增多,社会对农民工也越来越关注。2006年以来,胶州市总工会等15部门在全市16万农民工中联合开展了农民工素质教育工程,累计培训农民工8万人次,近百名农民工在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奖,2000多人通过培训走上了管理岗位。从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到如今的技术“大拿”、管理精英,来自天南海北的“新胶州人”如今已经成为推动胶州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了这座城市,成为这座城市的“新市民”。

  我们日前走近这些“胶州新市民”,记录下了他们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李建军——黄土高坡走出来的技术“大拿”

  2006年11月出席青岛工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的胶州代表中,有一位操着山西口音的小伙子,他就是来自青岛三弘精密器械有限公司的李建军。

  宽大的办公桌、崭新的笔记本电脑,还有一大堆字迹密密麻麻的图纸。我们见到李建军时,小李正在办公桌前紧张地忙碌,“这个项目如果研制成功,产品不合格率将降到万分之一以下。”李建军说。

  青岛三弘精密器械有限公司是韩国(株)三弘社在胶州投资兴建的韩国独资企业。2003年李建军凭着一股闯劲,从山西长治只身来到胶州。最初,他只是车间里毫不起眼的一名普通农民工,但勤学好问的他通过自学逐渐掌握了公司流水线原理。车间的几十种机械设备,他熟悉得仿佛自己的身体。2006年春天的一天,晚上八点多钟,公司里的一套韩国产全自动流水线出了故障,到了十一点多,请来的技术专家还没查明故障原因。李建军等技术专家摇着头走后,悄悄地将这套设备密密麻麻40多页程序打印出来带回家中,从头一步一步地分析,直到凌晨4点多钟,终于让他找到了问题所在。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公司,对症下药。8点一上班,机器完全恢复了正常。

  韩国主管向李建军这位土生土长的农民专家翘起了大拇指,工友们也尊敬地称呼他为“李师傅”。现在,李建军的多项技术改革用在企业的生产线中,企业的生产效率得以成倍提高,仅变频控制系统改造一项工程每年就为公司节约十几万元。公司也破例将李建军提拔为技术代理,作为负责企业所有设备和流水线的技术顾问,这在韩资企业中是极少有的。

  如今,李建军已经在胶州娶妻生子,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胶州人”。如果不是那口略带山西腔的普通话泄露了他的身份,你根本看不出眼前这个韩资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来自千里之外的黄土高坡。

  刘会霞——走进管理层的打工妹

  在青岛昌新鞋业公司,有一名年轻的女车间主任。她管理着公司500多名职工。每天早上七点二十分定时召开班组长会议,布置当日任务。看着她熟练的身影穿梭在每条流水线上,细心指导着职工们操作,你绝不会相信她曾经也是一名农民工。她就是刘会霞。

  1995年8月,家在农村的刘会霞进入昌新公司,做一名普通缝纫工。为了尽快掌握技术,她每天第一个来到车间,拿废料反复操作练习,手上都起了泡。进厂短短一个月,她已经完全掌握了完整的缝纫技术,加工的产品从没出现过不合格。刘会霞以出色的技术引起了外商的注意,1996年被提拔为班长,1998年被提拔为缝纫车间主任,2002年又被提升为系长,派往越南参加学习,并于2005年被提拔为队长。刘会霞当上队长后,勤学管理科学方面的知识,逐渐形成自己的管理模式,分配任务量才使用,量力而行,实行优化高效组合。例如以前缝纫车间一条流水线呈“二”字形排列,工作效率低,次品率也高。刘会霞与车间技术骨干认真试验研究后,决定改“二”字形为“一”字形。经改造以后,每条流水线节省5—6名职工,并且能够及时发现各个生产环节的问题,使产量和质量都有了较大提高。

  在昌新这样一个有着上万职工、管理人员大部分由韩国人担任的大型韩资企业中,刘会霞的管理方式比起韩国人不但毫不逊色,而且有些方面比韩国人管理得更加到位,这种现象逐渐引起韩国老板的重视。去年以来,昌新公司从一线工人提升到车间主任的就有50多人,提升到其他管理岗位的28人,有160人当上了班组长。在昌新公司,昔日的“打工妹”、“打工仔”,如今更多地跟“管理者”联系在一起。

  像昌新公司一样,在胶州,农民工的政治诉求得到了充分尊重。2006年有69名农民工光荣地加入共产党,4000名农民工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两万多农民工加入共青团。此外,在2006年的胶州市劳动模范光荣榜上,还第一次出现了5名来自外地的农民工。

  姚楠——生活环境堪比大学生

  12月31日,2006年的最后一天。上午7时许,青岛市环球服装有限公司的庆元旦文艺汇演正在进行中。演出中,一位短发、个子不高的小姑娘以一曲婉转流畅的《天路》赢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

  陪同采访的环球服装党委副书记高祀建告诉记者,小姑娘叫姚楠,老家济宁,2002年来到环球公司,虽说今年才24岁,可也算是厂里的老职工了。

  攀谈中记者了解到,姚楠的家里今年已经催了好几次让她回家找对象。因为在老家,24岁的姑娘大多早已有了婆家。对此,小姚楠有自己的看法:要是回老家去找对象,生了小孩这一辈子就再也出不来了。姚楠腼腆地告诉记者,胶州好,她想把家安在胶州。

  这里为啥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姚楠说,这里的生活环境非常舒适。四个人一间宿舍,公司投资6万多元给70多间宿舍全都配上大彩电。公司董事长王蕴说,有人说在职工活动室配一台就行了,谁愿意看就到活动室看,可公司领导层认为,职工们工作了一天,都很劳累,可能更希望躺在宿舍的床上看电视。所以宁肯多花点钱,也让职工享受到家一样的感觉。

  职工们吃得怎么样?中午时分,在高祀建副书记的陪同下,记者到环球服装厂的职工食堂走了走。食堂有东西两个,每个面积足有100多平方。姚楠告诉记者,今天有炸鱼、藕片等五个菜,价格也很便宜,食堂每周三、五改善生活。高祀建说,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职工们的就餐质量,公司引入了两家专业餐饮企业,通过两家之间的竞争保证饭菜质量。公司每月把饭费充到职工饭卡上,月底一起结算,职工们一分钱不用花。

  环球服装厂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女青年比较多,由于平时工作比较忙,再加上社会交往面窄,很多女青年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还没有合适的对象。为了让职工安心工作,公司积极联系附近男青年比较多的青岛杭萧钢构有限公司,跟杭萧钢构定期举办青年职工联谊会,为大龄青年架起互相交往的桥梁。此外,为了丰富职工文化生活,环球公司还定期举行卡拉OK、乒乓球比赛等文体活动。

  高祀建说,像姚楠这样的外地姑娘,青岛环球服装公司有700多人,占到了全厂职工的60%。公司培养一个熟练的工人不容易,所以尽量在各个方面营造一种家的感觉,留住工人。姚楠说,在这里工作,环境不比大学生们差。

  刘振华 周琴

  胶州市城乡建设局、总工会向农民工赠送文化书籍。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