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古城墙隐在蛇山巅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5日06:49 荆楚网-楚天金报

  

武昌古城墙隐在蛇山巅

  

武昌古城墙隐在蛇山巅

  昔日武昌大东门城门

  荆楚网消息(楚天金报)记者 朱安璋 报道:随着蛇山“显山透绿”全面铺开,山顶上有了意外的重大发现:一段武昌古城墙墙基和烽火台遗址。

  去年底,随着蛇山南麓阻挡住山体的楼房逐渐被拆除,家住大东门的退伍军人陈勇,意外发现蛇山自西往大东门方向的山脊走势,居然是一条几乎与武珞路平行的直线,最东端还有一个20米见方的圆形平台。

  随后,陈勇在互联网上发表了《蛇山上发现大量武昌古城墙及烽火台遗迹》的大胆猜想,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后据武昌史料和武昌昙华林等老照片图片显示,明代武昌城墙从大东门到小东门一段,的确向西修建到蛇山上。

  2月2日,盘龙城的发现者、考古学专家、80岁的蓝蔚老先生专程赶到蛇山实地踏勘,印证这里确是武昌城仅存的、珍贵的城墙和烽火台遗址。昨日,众多业内人士前往实地踏勘。

  武昌古城墙“现身”蛇山之巅

  记者 朱安璋 万多 通讯员 人文

  从1927年开始拆城,只留下大东门、起义门、汉阳门等令人寻思的地名外,在历史长河中坚守了1800年的武昌古城几乎消失得无影无踪。

  然而,随着蛇山“显山透绿”工程的推进,山顶上竟然有了意外的发现:一段武昌古城的城墙墙基和烽火台遗址,在几位民间历史爱好者的穷追不舍中,逐渐展现在人们面前。武昌古城的历史遗迹,在各方人士的追寻和考证中渐渐变得清晰起来。

  一位有心的市民意外发现:蛇山顶上留下难解谜团

  

  “轰隆隆———”去年8月19日夜,随着一阵爆破声响起,蛇山南麓的一栋9层楼房轰然倒塌,蛇山“显山透绿”工程加速推进。

  半年不到,蛇山南麓的建筑陆续拆除。如今,大东门一带的山坡上已逐渐披上“绿纱”,昔日被遮挡的蛇山,也逐渐显露出“庐山真面目”。

  正当人们为蛇山显山透绿而欣喜的时候,去年底,家住大东门蛇山边的一名退伍军人陈勇,却以军人的敏锐目光穿透绿色的丛林,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蛇山自西往大东门方向的山脊走势,并不像一般山体所呈现出的自然起伏状,居然是一条几乎与武珞路平行的直线!

  这是什么原因呢?带着强烈的好奇,陈勇此后便一趟趟地登上蛇山。

  山顶上,是一条长数百米、又直又宽又平整的道路,已成了早锻炼的市民最喜爱的场所。从路基上的残砖断瓦和平整的路面来看,明显有人工痕迹。山顶距离山下的武珞路,有上百米长的距离,可人们为何要在山顶上花气力筑路呢?

  上山的次数多了,陈勇在上山路上又有新的奇怪发现———蛇山南坡的一处看似寻常的树木根部,竟然埋藏着大量的残砖断瓦,泥土也比自然山体的泥土松散。再往山顶走,山顶道路在靠近蛇山东端尾部突然变阔,形成一个20米见方的圆形平台,而蛇山的山脊均只一至两米宽,并且明显高出道路。

  仔细观察脚下的平台和道路,陈勇发现,脚下的土层中,居然有着大量的断砖残瓦、陶片、瓷片等。随手挖开高台四周的一处土层,均能找到类似的东西。

  显然,这些都不像是蛇山的自然山体,明显有人工堆积的痕迹。那么,山顶上为何出现如此平整的道路?最东端的平台下的大规模的人造夯土层,究竟为何而建?这些疑问,对陈勇而言,都是一个个待解开的谜团。

  陈勇本是一位普通的转业军人,曾经在广西边疆部队驻防长达12年,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并立过三等战功。由于家住大东门(即老武昌城的宾阳门),他对武昌城宾阳门的战争历史异常关心,多年来一直搜集整理相关史料。军人的素质和对宾阳门的研究情结,使他对毗邻大东门的蛇山山顶之路灵光一现———难道它与武昌城墙的宾阳门有什么联系吗?大胆猜想与专家不谋而合:

  众多遗迹与武昌古城墙有关

  史料记载,自孙权于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在蛇山北麓垒石筑城,明洪武四年(1371年)定型,至1927年开始拆除,武昌城绵延1800年。

  特别是明城垣,设九门,城墙长十六又三分之一里,规模之大,年代之早,远胜荆州、襄樊,与南京、北京、西安比肩。城高2丈8尺,东、南、北三面有濠堑,深2丈,而西面是天堑长江,整个城池可谓“固若金汤”。

  然而,1927年开始拆城,只留下大东门、起义门、汉阳门等地名,沿城墙外修建起中山路,庞大的武昌城几乎消失得无影无踪。

  陈勇不甘心,难道如此巨大体量的城垣真的不曾留下一点痕迹吗?

  他多次登上蛇山,站在最东端发现的平台上观察四周。东面是城外长春观所在的双峰山,西边是蛇山迤逦而来,南麓百米外是宾阳门所在地,北面是忠孝门(今小东门),从战争角度看,这是一处绝佳的防守要地。

  凭军人的直觉判断,这个土台极有可能是大东门城楼的战略点。难道它是武昌城防御体系老城墙的一个组成部分?会不会是烽火台之类的东西呢?

  带着诸多疑惑,陈勇邀请武汉民间人文历史研究专家刘谦定和民间古砖研究者刘文斌,到蛇山现场踏勘。刘文斌断定,这些破碎的砖瓦残片来自宋元或者更远的时期,而从小在蛇山玩耍长大的刘谦定,望着再熟悉不过的山顶道路,突然惊喜地一蹦而起,他的想法与陈勇的猜测不谋而合,这应该就是武昌老城墙的一段!

  今年年初,陈勇在网站论坛上,发帖《蛇山上发现大量武昌古城墙及烽火台遗迹》一文,并附上现场照片,一下子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

  幸运的是,这一猜想在网络的帮助下迅速得到证实。一网友提供了一张拍摄于上个世纪初的武昌昙华林老照片,让陈勇惊喜的是,从这张照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武昌城墙,其中,蛇山上的确有一段城墙。其位置恰好与今天的山顶道路位置一致,城墙延伸至蛇山东端制高点,依稀可以看到一座高耸的烽火台。老地图和老专家进一步佐证:

  蛇山确曾建城墙和烽火台

  查阅有关武昌的历史地图,结果更令人兴奋。

  从1521年的《湖广图经志图》、1883年的《湖北省城内外街道总图》以及1929年的《武昌城内马路干线及街道图》上,均在蛇山东端清晰地标明了一段城墙的位置和走向。甚至在武昌城墙拆除后,1936年的《武昌市街图》上,由于当年城墙基还保留着,地图上也将这一段城墙清晰地标了出来。

  2月2日,武汉文史专家皮明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导严昌洪教授、80岁的武汉考古“第一人”蓝蔚老先生(盘龙城的发现者),专程赶到蛇山实地踏勘。

  一踏上蛇山顶的烽火台平台遗址,蓝老先生隔很远就从夯土层中发现了“糯米浆”。这意味着,古人的确是用糯米和白石灰作粘合剂,在山顶修建城墙。现场发现的残砖断瓦,蓝老先生也认定这是宋朝的砖,这与刘谦定、刘文斌先生先前的判断一致。

  昨日,记者随同由汉网组织的“零距离接触明代武昌城墙”活动团,首次踏访蛇山城墙遗址。在蛇山南坡的几处树根下,确定藏着不少残砖块;在烽火台遗址上,记者也找到几小块白色的石灰样的颗粒,刘谦定先生说这就是修建城墙用的“糯米浆”。

  沿着平整的山顶道路,由烽火台遗址往西,大约走了450米。随手拨开道路两旁的枯草丛,均可以发现砖块、瓦片和陶片。刘谦定介绍,脚下这条看似普通的道路实则暗藏玄机,应该就是明代武昌城城墙的夯土层。

  因为1927年至1929年6月,武昌城城墙在拆除时,虽然这一段城墙外面的城砖全部被拆走,但城墙里面的夯土层却因地势较高,又位于山顶,相对稳固而结实,就保留了下来。没想到,借蛇山山体的保护,80多年过去了,这一段建于明代的老城墙夯土基遗址,居然依然保持当年模样。古城墙奇怪走向引发新的争论:

  武昌城墙为何建到蛇山上

  史料显示,武昌城东的城墙是南北走向的,从梅家山一直修到螃蟹甲,基本与现在的中山路走向一致。

  如果蛇山顶上真的存在城墙和烽火台,那么,为什么武昌城墙到了大东门却左拐上了蛇山,西行四五百米后又折向北?为什么不直接从大东门直线修到螃蟹甲?又为何在蛇山东端修建一座烽火台呢?这些问题,在网络上引发了一场热烈的争论。

  一种观点认为,城墙是因水而改上山的。

  从武昌老地图上看,武昌城几乎被水包围,城墙右边是河流和湖泊。如果走直线,城墙就会修到水里面,而城墙怕水攻。即使再向北修,也是要向西拐的,不如借山势早点拐,也可以发挥地势上的防卫优势。

  而另一观点认为并非因水而改。城墙右边(东边)的河流估计不是自然河流,这在北门武胜门可以得到证实。北边的河流以武胜门为界分成两段,东为东城濠,西为西城濠。城东墙外的“河流”其实是护城河,也就是武汉人叫的城濠。从1936年的武昌市街图上看,城外的等高线比较清楚,地势并不太低,至少从烽火台直接到小东门,不是因水而西缩的。

  有过作战经历的陈勇,站在蛇山东头的烽火台遗迹之上,也在思考这些问题。突然,他一下子明白了蛇山城墙的意义———

  城墙的主要作用是防御,当年的武昌城几乎四面环水,绝大多数地段城墙都处于较高位置,视野开阔,易守难攻。唯有大东门一带,城外有双峰山(即长春观所在地)、紫金山(今湖北电视台大楼一带,山体已不存)和小龟山。如果大东门到小东门城墙走直线,城外地势尤其是相距百余米的双峰山的地势,就会高过城墙及大东门城楼,明显不利于防守。

  于是,在建城时,建造者聪明地利用了蛇山,使城墙沿蛇山往西缩了约450米,使其建于高山之上。

  还有另一个原因,蛇山因造山运动及水流中泥沙壅塞等原因,造成南坡缓而北坡陡。蛇山上的这段城墙,南坡平缓处正好处在城内,方便防守支援;北坡陡峭处却在城外,极利于防守,这一地势在今天看来也是一目了然。

  此外,建城者还选址蛇山东端第一峰建了军事堡垒———烽火台。据考古专家蓝蔚老先生现场估计,烽火台还要比山顶高出上十米,其明显高于城外双峰山山头,且直线距离不超过100米,在当年箭和弩的射程之内。

  修建好烽火台,大东门一带守城的劣势就变为了优势。攻城一方即使利用城外双峰山的高地,但攻击方向却被迫由大东门改为攻打蛇山烽火台,这就是在大东门一带攻城异常惨烈的原因。他这一观点,也得到多数专家的认可。

  昨日,刘谦定先生站在烽火台遗址上,指着南北两面说,此烽火台可直接控制大东门和小东门“两门”,又可控制双峰山、紫金山和小龟山“三山”。

  陈勇介绍说,历史上,惨烈的大东门攻城战也证明这段城墙的重要。北伐之前的历次战争,进攻武昌城的主攻点大都选择了大东门。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将领,如北伐时期的罗泽南、曹渊等,就是战死于大东门外的城墙下。彰显武昌古城之魂

  民间呼声:重建蛇山城墙

  令人遗憾的是,80年前,号称“固若金汤”的武昌城墙被人为拆除了。1927年至1929年上半年,武昌大规模拆城,大量的城墙砖被老百姓或捡或买,用于战后重建家园,很多地段的城墙基,也都建了民房或者铲平修路。

  武昌城墙的消失,使武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底蕴苍白了许多。然而,蛇山上长约450米的这段城墙夯土基以及烽火台夯土基的重现,让老武昌人兴奋异常。

  刘谦定先生认为,蛇山城墙夯土基的发现,对于研究武昌城发展史至关重要,它是真正看得见、摸得着的宝贵遗产,也是不可多得的武昌古城悠久历史文化的实物载体和见证符号。

  陈勇则建议,武汉可以借鉴北京火车站附近的“北京老城墙”重修工程,恢复蛇山烽火台和一段城墙。政府可结合目前正在进行的蛇山“显山透绿”工程,从民间征集武昌的老城墙砖,给这段夯土基重新穿起外衣,原汁原味地复建起烽火台。这样,既可以弥补蛇山没有看头、没有嚼头的遗憾,又可以彰显武昌古城之魂。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