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大局中的河北定位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5日10:13 河北日报

  【聚焦环渤海崛起与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研讨会】

  核心提示

  环渤海经济圈正在加速崛起--这无疑是当今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

  2007年2月2日,在环渤海经济圈崛起与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研讨会上,来自省内的专家、学者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一致认为,在我省面临重大历史性机遇面前,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战略目标的提出显得更加必要而及时,这一目标必须放在环渤海经济圈这个大背景下来实现。而当务之急是,我省如何紧紧抓住环渤海崛起的历史机遇,找准自己的定位,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好更快地发展自己。

  ■机遇难得,挑战同在

  环渤海,环渤海,还是环渤海。

  在持续了整整一天的研讨中,“环渤海”与“沿海强省”差不多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名词。与会的专家、学者都认为,环渤海经济圈的崛起给河北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提供了难得机遇,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则为环渤海经济圈崛起增添了燕赵力量。

  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周文夫指出,近年来,环渤海地区的优势正在显现:邻海沿边的地理区位,发达便捷的交通条件,雄厚的工业、科技和教育基础,丰富的自然资源,密集的骨干城市群,都成为环渤海地区加快崛起的重要条件。而国家战略布局也将使环渤海经济圈成为我国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又一个重要增长极。

  谈起环渤海经济圈对于河北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意义,人们不能不提到去年被国家确定为北方经济中心的天津。

  “天津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上升期,需要我们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建国提醒与会者注意。

  2006年,天津市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达到433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5000美元。而滨海新区生产总值已经达到浦东的76%,占到天津全市的43.9%。

  更重要的是,天津滨海新区还担负着体制机制创新的任务———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主要任务是:以建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契机,探索新的区域发展模式,为全国发展改革提供经验和示范。

  “人们开始感受到‘第三增长极’的力量和涌动。”周文夫的话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武义青研究员说:“我省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目标,必须放在环渤海经济圈这个大背景下来实现。”

  “但是,机遇并非我们独有。”省政府研究室主任谢禄生指出,毋庸置疑,在新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布局中,我们面临着巨大而难得的机遇。但不可忽视的是,在看到机遇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有危机意识。

  去年和今年,中央先后批准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为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随后,中央又批准了郑州郑东新区、沈阳沈北新区的发展规划。“四大新区”将分别成为助推长三角、京津冀、中原地区和东北地区加速发展的“动力机”。在这个布局中,与我们同属“第二经济军团”的河南、辽宁有了国家级“动力机”,而我们虽然曹妃甸的开发令人鼓舞,但尚不是核心动力区。

  同时,在全国的区域战略布局中,西部大开发、东北再振兴、中部要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我们在全国保持既有位置并争取进位并不容易。

  谢禄生说,我们必须采取主动出击、乘势而上的态度。在我们面临的机遇中,有一个最核心的要素,可能就是“京津冀都市圈”这个把“冀”列入其中的“金字招牌”。这个“招牌”提升了河北的战略地位,吸引了战略投资者的眼球,目前外来大项目增多,这是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必须充分挖掘这一宝贵资源。一是宣传,二是利用,宣传和利用都需要谋划。

  “搞得好,可以在对外开放上跨越前进,像苏州和昆山那样,打开一片新天地。”谢禄生认为。

  ■明确定位,发挥优势

  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宏伟目标,为河北在环渤海地区以至广大沿海地区找到了自己的准确方位。这是所有与会专家的一致看法,这也让他们感到兴奋。

  实际上,河北省此前并不是没有较为明确的定位———多年来,河北的自我定位,在“两环”、“基地”、“腹地”、“后花园”等概念之间徘徊。

  “长期以来,我们都苦恼于‘定位不清’、‘定位不准’和‘定位不高’。”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薛维君研究员说,“京畿之地”的说法由来已久,这种定位的最大失误,一是被动性,二是单纯的位置观。从京而动,告诉别人我挨着谁,你要知道河北在什么地方,只要找到北京就行了。与京畿之地的定位观相似的另外一种说法就是“两环”,无论怎么称呼,都在传达被动的、静态的空间位置信息,缺少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

  “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是河北在反思几十年发展思路基础上的一个觉醒,我们要在更高的起点上,有更高的追求。”薛维君说。

  这种观点得到了与会者的呼应。

  周文夫认为,尽管无论区位、总量、功能还是作用上,河北真正跻身环渤海地区中心位置,乃至跻身沿海强省位置,尚需时日。但环渤海地区发展格局,应以京津冀为中心,以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为两翼,以五省区为腹地,辐射三北广大地区。河北在这一格局中,应该处于中心位置,但目前在许多人的眼里,河北还远未达到应有的位置。人们的眼光主要盯在京津“双核”或“双子星座”那里。

  “在我省确立的四大主体战略中,‘两环开放带动战略’是最具备河北特色的,但问题在于,目前的带动力有多大?经济的发展规律是不是要求河北必须由京津带动?”于刃刚教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于刃刚的这一观点是被一个现象引发的:虽然京冀之间合作步伐已经加快,到河北购房的北京人已经超过十万,但北京企业跨出市界、搬到河北的还不是很多。

  张建国则认为,我们今天与京津合作,应该是以科技竞争为核心的新形势下的合作,是遵循经济规律、生态规律、科技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合作,是以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发展质量为前提、实现生产力优质化的合作,是以国民待遇、机会平等为原则的合作,是坚持以我为主的合作。

  “一句话,河北省的发展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于刃刚说。

  ■竞合并存,走向融合

  但“以我为主”并不排斥合作。

  作为对以大北京为经济中心的传统观念的修正,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院士最近提出“大滨海新区”的概念,提出以天津滨海新区为核心,以秦皇岛、唐山、沧州滨海地区为两翼,作为京津冀地区发展的引擎。

  这让武义青对京津冀之间的合作充满期待:“河北与天津共处环渤海地区,二者在经济发展上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滨海新区开发战略的实施,对河北省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方面,一些大型工业项目落户滨海新区,两省市政策的落差、体制改革步伐的滞后,都可能强化天津在资金、人才上的集聚效应,加剧河北在京津冀区域中的“洼地效应”。

  另一方面,滨海新区的崛起离不开河北的支持。滨海新区要提升制造业层次,进而担当起“北方经济中心”的重任,存在着同周边地区加强区域合作的内在需要。滨海新区的开发将使河北两环开放带动战略的内容更为全面;在生产力空间布局上,将带动我省经济向沿海聚集,推进环渤海重化工业基地的建设。充分考虑滨海新区开发对环渤海经济圈的带动作用,做好战略转轨,以便借滨海新区开发的历史机遇,带动河北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乃当务之急。

  目前,河北与北京的合作越来越密切,北京经济结构调整中,已经有不少传统产业迁移到河北,如首钢炼钢厂、北京焦化厂和第一机床厂铸造车间等,而河北的企业也将研发、营销等环节流向北京。

  同天津的联系中,薛维君坦言,在相当一个时期内,在产业、港口等不少领域还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但是天津作为北方经济中心的崛起对河北是个机遇。而且,在河北沿海隆起带上,天津滨海(新区)正好位于秦皇岛、唐山和沧州之间,对滨海新区的倾斜政策河北可以“争取搭车同享”,滨海新区的产业扩散和环渤海经济带的统一部署对河北都很有利。

  省政府参事室副主任陈荣认为,滨海新区的发展,对我省的经济发展将带来重大机遇,对我省周边地区经济将产生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要从中分析研究与曹妃甸港区发展相关联的带动、合作、互补课题,抓住有利时机,勇于挑战,快速发展。

  “京津冀地域相连、产业相通、资源共用、优势互补,竞争与合作是京津冀发展中难以回避的重大问题。京津冀合作逐步由过去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为特征的新的发展阶段。政府倡导合作、企业寻求合作的欲望越来越强。”省社科院孙世芳研究员称。

  尽管京津冀尤其是冀津的发展是一个博弈前进的过程,但在许多人看来,走向融合,可能是一种历史趋势。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燕郊境内多家中直单位联手发力,直接促成了燕郊公交、电讯与北京接轨。

  当初,上海曾一直以居高临下眼神看待周边的邻居。是民营企业率先合作的行动加速了市场的合作,又在深入合作的推力中“逼”出了政府搭建公共平台等一系列动作。

  张建国认为,这些案例隐含着这样一个道理:合作的转机、合作的突破和跨越,需要弱势一方自身锲而不舍的努力、姿态更加主动,需要多方携手,更需要思维理念的不断创新。

  “就冀京津关系而言,”谢禄生说:“可以预见的趋势是,竞争与合作并存,逐步由竞争为主走向合作为主。”

  □本报记者 徐国栋

  论点精粹

  张建国(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以我为主"不是"唯我",也不是"封闭",而是以我省需求为导向,达到适应对方需求、开放共享。

  武义青(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

  河北与天津共处环渤海地区,二者在经济发展上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滨海新区开发战略的实施,对河北省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于刃刚(河北经贸大学教授):

  工业总是首先在少数较好的城市集中发展,成点状分布。随着工业点的逐渐增多和壮大,点与点之间由于要素交流的扩大,逐渐联结成轴。

  谢禄生(省政府研究室主任):

  建设京津冀都市圈,将使河北这片热土得到难有的眷顾。如何抓住用好这次机遇,需要我们殚精竭虑,认真思考。

  周文夫(省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

  建设沿海强省,需要京津两大核心城市在诸多方面的合作。京津冀头顶同一片蓝天,脚踏同一片土地,谁也离不开谁。

  薛维君(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

  建设沿海强省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现代化过程。必须把我省的发展战略放在一个广阔的空间来谋划,从过去斤斤计较个别发展指标的狭隘竞争中摆脱出来。

  链接

  数字沿海

  ■60%

  世界上靠近海岸线200公里左右的范围一般都是经济比较发达和活跃的地区,全球临港经济占世界经济GDP总量的60%以上。

  ■65%

  在我国,沿海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由1990年的54%上升到2005年的65%以上,人均GDP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5%。

  ■85%

  我国距离港口200公里内的60个城市,其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85%。

  ■90%

  从港口对沿海经济的贡献看,我国近90%的物资需要通过港口和海运来完成。

  ■1:1亿:2000

  每一百万吨的货物吞吐量可以创造1亿元GDP,可以创造2000个就业岗位。

  观察

  沿海强省:首先是一场意识觉醒

  “这是一次沿海意识的觉醒。”在省政府研究室主任谢禄生看来,对河北而言,“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是一个具有“革命性因素”的重大战略转向,本质上是要强调“对外开放的观念、程度和水平”。

  应该说,正如参加研讨的专家们指出的那样,河北省有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先天条件:

  我省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一省嵌两市”,京津两大直辖市嵌于河北省之中;而河北的地形条件则似乎是“中国的地理缩影”,“东、中、西”因素兼备。

  还有明显的土地资源优势———我省海岸带总面积达l0364.2平方公里,其中陆域2372.2平方公里。沿海未利用土地l3万公顷,其中大部分为盐碱荒地,适宜建设沿海工业基地。

  更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广阔的腹地,巨大的市场……

  但是,具有东部区位的河北,发展水平一直在沿海省份中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

  省社科院财贸研究所所长颜廷标研究员在综合各种数据后发现,除北京外,综合实力排在全国前列的9省市都是沿海省份。而一直到2005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水平在全国排名第11,在沿海省份中排名第9,仅高于不具可比性的广西和海南。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正如专家指出的那样,不可忽视的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在观念上实际上是中部定位,倾向于和中部比,争取中西部的政策待遇。

  谢禄生坦言,这是一种浓厚的内陆心态,现在强调“沿海强省”,就是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上争取达到名副其实的东部水平,不仅在数量规模上,在经济运行质量上也进入强省行列。

  作为省第七次党代会报告起草组成员的谢禄生,对这些问题当然感触颇深。这个曾十易其稿的报告,主题从早先的“更快更好”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最后终于定为“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

  同是报告起草组的薛维君则认为,提出这样一个目标是河北在反思几十年发展思路基础上的一个觉醒,“至少要形成一种心理暗示,我们要在更高起点上,有更高的追求”。

  薛维君认为,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目标的确定,触及到了决定和影响我们行为方式的价值观念、制度安排和行为规则等一系列深层次的文化内容,它向人们传达的信息是:通过建设沿海强省,我们要逐步放弃传统内陆封闭观念和心态,培养沿海开放的观念和心态;逐步放弃小农小生产意识,树立大生产的现代化意识;逐步放弃“等、靠、要”的幻想,树立独立自主、奋发图强的信心;逐步放弃传统的增长方式,培育新的可持续的增长方式;逐步放弃不利于发展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创建适应潮流与国际接轨的体制环境。

  当前,与国内其他省市自治区一样,我省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步入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环渤海地区正日益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个增长极。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武义青说,这样的历史性机遇,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以促进我省更好更快发展。而这必然要求我们摒弃内陆心态,树立开放的沿海心态,树立优势互补、友好竞争、区域共赢的理念。

  树立沿海开放的心态,当然并不是建设沿海强省的全部,但是我们相信,它将是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之一,并将成为我们最终达到这一战略目标的强大内在精神动力。

  文/本报记者 徐国栋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