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济南1月15日过元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6日02:54 舜网-济南时报

  “那年”,指的是1912年。

  为什么要单说“那年”?一是“那年”和今年有一个巧合:今年春节是2月18日,2月17日是除夕;1912年也是。二是“那年”有件趣事儿,元旦(阳历新年)没在1月1日过,而是半个月后才过的。

  95年前,济南人就过一个“年”

  济南人把公历元旦称为“阳历年”、把春节称为“阴历年”,历史并不久远。在95年前,济南人还只过一个“年”,也就是阴历年。那时人们不用西历,当然也不知阳历年是何物。辛亥革命后,独立各省有使用黄帝纪年的,有使用干支纪年的。孙中山回国后,建议援引格列历,实行历法改革。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次日,正式通电全国改历:“各省都督鉴: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经由各省代表团议决,由本总统颁行。……请布告。孙文。”各省都督接到电文后,随即向民众发布公告:“民国百度维新,应及时改为阳历。”“期与世界各强国同进文明,一新耳目等因,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着改为中华民国元年正月第一日,从前行用阴历一律变更。”

  1月15日,张灯结彩庆元旦

  由于改用新历的通令发布时元旦已过,民国临时政府又发布通令强调:“定于阳历正月十五日,补祝新年。”这样,济南同全国一样,历史上的第一个阳历新年是在1912年1月15日过的。那一天,走上街头的济南老百姓颇感诧异:离“大年三十”还有一个多月,怎么就“过年”了呢?仔细一打听,才知道:民国了,在补祝新历元旦呢。是日,济南全城处处张灯结彩,火树银花。城里各商店门前都悬挂红灯彩旗,“各商号更皆闭门停止办公”,都督府门前还摆上以冬青、柏枝扎制而成“共和万岁”、“总统万岁”的标语;各公署也都放假一天,悬旗挂灯,以补祝元旦。

  年除夕,袁世凯再发改历令

  农历在中国沿用已久,因为农历兼顾日月运行,对农事安排也很方便,所以改历遇到了空前阻力。孙中山改历通令虽经发布,实际上,补祝元旦是政府机关举持例行公事,且多出于庆祝建立共和之意。而民间仍“未免旧俗”,商界中人也仍以旧历年三十作为“结帐之期”。当时,甚至有人贴出对联对改历表示不满:“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南北和议后,1912年2月15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民国临时大总统。在孙中山改历谕令一个半月后,也就是1912年的2月17日(除夕),袁世凯不得不再次发布改历命令:“现在共和政体已成立,自应改阳历以示大同,应自阴历壬子年正月初一起,所有内外文武官员,行用公文一律改阳历,署大中华民国元年二月十八日即壬子年正月初一字样,特此布告。辛亥十二月三十日。”

  改历后,一年“四历”怪现状

  改元改历是王朝初建的重要程序,历代不免。民国改历后,民众一时很不适应。据记载,当年旧历春节期间,各地官员照常办公,可民间则仍依旧俗过年。各地报纸也在此期间纷纷停刊。当时,社会上甚至出现了一年四历(公历、农历、国历和黄帝纪年)并用的怪现象。譬如,公历1912年1月1日,既是农历辛亥年十一月十三,又是大清宣统三年十一月十三,也是黄帝纪年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笔者见过1912年2月24日出版的一份《大公报》,其报头右边就列有三种纪岁方式:“大中华民国元年二月廿四日 旧历壬子年正月初七日 西历一千九百十二年二月廿四号”。

  改阳历,并非开天辟地第一次

  许多人认为,1912年建立共和后是我国首次采用阳历纪年。其实不然,我国历史上采用阳历在此前还有一次。太平天囯时,就试图在历法上与国际接轨,采用阳历,并规定一年12个月,单月31天,双月30天,保留干支纪年、月、日,同时用星期周法。但在实际运用中,由于2月也是30天,结果出现了每年有两天的差异,不久遂被废止。

  1912年改历,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其后至今,社会上一直是新旧历参用。为了区别两个“新年”,民间遂以“阳历年”和“阴历年”称之。解放后,人民政府采用公历纪年,元旦成了法定节日,阳历新年才开始深入民间。□张继平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