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小平您好,缅怀十年前 那个春天的故事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9日03:02 现代快报
1997年2月19日晚上9点08分,医疗组组长、阜外心血管医院院长陶寿淇与301医院副院长牟善初正式宣布“停止抢救”。在场的医护人员终于忍不住嚎啕大哭。这个晚上,恒温病房内依旧温暖如春,窗外的冰雪却是一派北国气象,一个伟大而平凡的老人在这里走完他最后的历程。 那个夜晚,小平走了 1996年12月12日,邓小平没有像往常一样按时起床。对这位生活规律的老人来说,这样的例外绝少发生。 虽然也有先例,比如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期间,熬夜看球。但保健医生发现这次情况不妙。老人咳嗽不止,不能畅快呼吸,不能下咽食物。身边的医生已不能应付局面,只好把邓小平送进医院。 邓小平的病房设在院子南端一座小楼的顶层,元旦那天,下了雪,老人躺在沙发上看完《新闻联播》后,仍有兴致地欣赏其后中央电视台播放的《邓小平》纪录片,可还是看不清楚电视屏幕上那个远远走过来的人是谁。 “那边,走过来的那个,”他问,“是谁啊?” 随身医护人员黄琳笑了:“那个是您啊。您看清楚了。” 那个人走近了。他终于看到了自己,动动嘴角,笑一笑。什么也不说,只一集一集地看下去。黄知道他耳背,听不见,就俯身靠向他的耳边,把电视里面那些话一句句重复出来,黄忽然感到老人的脸上绽出一丝羞涩。 春节前夕,邓小平没有回家过年,但他仍然可以在医院会见前来看望的江泽民等中央领导人。进入2月,人们敏感地注意到,那些已经出京访问的领导人,全都缩短行程,匆匆赶回北京。 老人从早到晚陷入疾病的折磨中。黄琳曾见过这样的病,那是很折磨人的,有些人会呻吟,有些人会叫喊,可“他是个非常坚强的人”,“我能体会他临终前还是比较痛苦的,但一声不吭。就是这样,而且我觉得他很平静”。 医护人员看到邓小平痛苦的样子特别难受,脸上难免露出愁容,老人会说那么发愁干吗,高兴起来。 1997年2月19日傍晚6点多,邓小平的病情出现异常。老人的呼吸功能已衰竭,只能借助机器来呼吸。 邓小平夫人卓琳带着全家人向他告别。四天以前,她就写信给中央,转告“邓小平的嘱托”: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不设灵堂,解剖遗体,留下眼角膜, 平静告别,没有遗言 当一辆饰有黄黑两色绸带的白色灵车开上长安街时,尽管从位于五棵松的301医院到八宝山只有2500米,但挤满了首都各界人士和从各地赶来的10多万人民群众。 有几个年轻人竖起了一面旗帜,上面写着:“再道一声:小平您好。”很多人想起了1976年1月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动人情景。 “跟当年周恩来总理逝世的感觉和情绪有一些相似,很悲痛。”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刘忠德回忆说。 政治分析家则倾向于将邓小平的去世与1976年9月9日毛泽东的去世联系在一起。 2月20日,新华社发表了《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邓小平同志治丧委员会公告》和《邓小平同志治丧委员会名单》。 其形式级别和毛泽东主席同格。但没有像1976年那样发布《全国各地举行追悼仪式的通知》、《中央军事委员会关于陆海空3军进入一级战备的命令》和《中央委员会给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党委的紧急电报》等文件。 一位新华社资深记者在一篇回忆文章里说:“我下楼上班时,电梯服务员很平静地说:‘小平走了。’上班的路上很平静。我用从业30多年记者的眼光和敏感,在沿途搜索当年毛泽东逝世时的情景,没有找到一丝一毫和21年前9月9日相重复的痕迹。” 供医学研究,把骨灰撒入大海。 医生傅春恩说:“我们早就预料到这一天会到来,这之前,发生过几次病情变化,都抢救过来了。这一次,我们同样进行全力抢救。” 到晚上9点08分,医疗组组长、阜外心血管医院院长陶寿淇与301医院副院长牟善初正式宣布“停止抢救”。眼睁睁地看着一直与自己形影不离的首长离开这个世界,在场的医护人员终于忍不住嚎啕大哭。 这个晚上,恒温病房内依旧温暖如春,窗外的冰雪却是一派北国气象,老人在这里走完他最后的历程。 没有元宵的元宵节 在人们的印象中,那是一个没有元宵的元宵节。在很多地方,那年没有人挂红灯笼,也没有人放焰火。 各地电视台停放了之前热播的《蜀山奇侠传》等电视剧,转而播放以邓小平为主人公的电视剧。 同样在这个10年前的春节,《东方时空》的编导林芳棋(化名)正在离昆明不太远的一个小村子等待元宵节。一天,村里的大喇叭突然飘出了哀乐,同事说:是不是小平不行了?赶去村委会问,果然是。 村里的老太太们知道消息了,也眼含泪花。她们说:感谢毛主席,因为他解放了妇女,不用裹小脚了;感谢邓主席,因为他让我们穿上了毛涤卡。 元宵节那天,家家户户在自己门前的泥土地上插上当地特产的一米长的大香,老太太们穿着蓝色的半长褂,她们的小脚踩着玲珑的绣花鞋,在袅袅香烟中,一条乌黑的龙在翻舞,一群村里的孩子在后头跟着撒欢……这是他们以送村里老人的方式送邓大人一程。 “历史和政治其实离百姓很近,这是我以前完全不懂的道理。”林芳棋说。 “老太太们可能不知道何谓历史观、何谓政治,但她们心明眼亮,就算居住偏远,历史和政治在她们心里和家里的账本一样清楚。” 林芳棋后来和她的同事调整拍摄计划,这个节目和胡锦涛陪同小平家属撒骨灰的片段在同一天播出。 在广东深圳深南大道上邓小平的巨幅照片前,很多市民、企业人士自发地献花圈、默哀,悼念邓小平,一时比较拥堵。 刘忠德回忆说,当时中央的意思是,小平同志虽然走了,但是(他力推的改革开放)政策不能变,“当时也有种种担心,但最终能实现平稳过渡,在我看来,说明大多数老百姓还是赞成小平同志改革开放政策,这一点我认为最重要”。 “南巡讲话就是邓小平最后的政治嘱托。大局已定之后,他就不再过问什么了。”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研究组副主任刘金田透露,小平在最后的日子里思维清晰,但他并没有留下任何遗言。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一项声明中说:“在国际社会,他将作为中国的现代化和生机勃勃的经济发展的主要设计师而受到人们的怀念。” 美国总统克林顿同马萨诸塞州的政界领导人,在东波士顿的一家餐馆里得到邓小平逝世的消息。他的第一句话是:“邓小平是过去20年里世界舞台上的杰出人物。” 在克里姆林宫,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说:“他是使伟大而古老的国家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改革的宣告者和设计师。” 1989年5月曾访华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于当地时间19日晚,在莫斯科发表悼念谈话。他认为,邓小平是“中国的改革之父”。 …… 早些时候,英国首相梅杰发表讲话,其中强调“一国两制”的构想“充满想像力”。 新华社香港分社正式开放邓小平灵堂,许多香港市民自发排成队,等待着送花圈和吊唁。 邓小平逝世时只是一位普通中国公民,退休后,他惟一的头衔是中国桥牌协会荣誉主席。一位普通公民逝世,全世界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政要发来唁电,联合国降半旗,在此期间国际很多重大会议都为他默哀。这是世界历史上少有的情况。 他走了,全球吊唁 耄耋之年推进改革 1992年1月2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一一八厅参加了“运筹与健康”杯老同志桥牌比赛。这个比赛是由他本人在1984年发起的。 比赛结束时他获得了冠军,并被授予“桥牌大师”的称号。其时邓小平已经88岁,还相当健康。 半个月后,他登上了开往南方的火车。这次充满激情的私人旅行使中国恢复了活力。在那个时刻,邓小平强烈的改革决心使得人心震动。在离开深圳这个城市的时候,当着众人的面,他又对深圳市委书记说:“你们要搞得快一点。” 在电视上看女子体操的小运动员比赛时,邓小平总是说:“稳一点儿。”在这方面,他一向是杰出的表率。在关于改革的论争最为激烈的1991年,他不动声色。到了1992年,他才围上灰色的围巾,开始了旅行。 像邓小平以往的故事一样,这次重要的旅行也带有轻松的逸事色彩。到深圳仙湖植物园他第一次见到了“发财树”。“让全国人民都种,让全国人民都发财。”他说。他登上深圳的高楼,眺望了香港。在珠海登山时,因为下山道路崎岖,警卫建议原路返回,他却执意选择了新路。他的回答被认为是朝气的体现:“我从来不走回头路。” 在深圳、珠海、广州和上海,他总是在提醒人们改革的必要性。他反复强调的,必是值得尊重的常识: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更加广为人知的一句话则是:“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同年3月上旬,中共中央政治局连续两天召开全体会议,学习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改革开放还继续吗?不仅继续,还要被重申和强化。 在十四大上,“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被更为明确和改革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了。 在1979年邓小平的头像第二次刊登在《时代》周刊的封面时,这家杂志说:“为什么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在极短时间内能够来个180度大转弯,如同让航空母舰在一角钱硬币上转圈?” 1992年的南方旅行则让邓小平的头像再次出现在这家杂志的封面上,文章写的则是“航空母舰”在13年里的第二圈。(紧转A10版)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