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海南日报:实现海南又好又快发展是小平的遗愿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2日16:28 南海网-海南日报
增创特区优势 实现海南又好又快发展———写在邓小平同志逝世十周年之际 我们必须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努力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和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突出经济特区的“特”字,促进海南又好又快发展,实现邓小平同志“把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的遗愿,以告慰小平同志的在天之灵。 今年2月19日,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逝世十周年纪念日。邓小平同志生前十分关心和关注海南的开发建设,曾就海南的开放开发作出过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此时此刻,重温小平同志关于建立和发展经济特区的战略思想,重温他关于海南开发建设的重要论述,将进一步激励我们努力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和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突出经济特区的“特”字,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经济特区在我国改革开放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 经济特区的创立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小平同志推动海南大特区等特区的创立,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顺应世界开放潮流,结合中国国情,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创举,特区在中国改革开放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邓小平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多年来,特区的不断发展壮大,真正成为中国走向世界、展示开放形象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窗口”,为中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局面的形成,“杀出了一条血路”。 特区是改革的“试验田”。中国的改革被喻为“第二次”革命,既无前例和现成经验,又涉及方方面面利益且风险性高。中央赋予特区改革开放的试验权,率先在全国进行了经济体制、行政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等改革,为中国全局性的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思路。 特区是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区在发展全局上是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示范区,实施的是跨越式和赶超式的发展战略。以“特区速度”和“深圳奇迹”为代表的特区超常发展,特区成为与国际对接、融入全球化、参与区域合作、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排头兵”。 二、创建海南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战略的一个大手笔 邓小平同志说过,“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他关于创建海南经济特区的战略构想,是对中国改革开放战略总设计的一个大手笔。当年,邓小平宣布,“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这是继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之后,根据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客观进程和战略布局,利用海南特有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地理特征,将海南开辟成为一个新的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在中国改革开放战略中扮演了独特的角色。海南大特区具有广大的农村,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特殊的社会经济结构使其成为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因此,海南经济特区从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光荣而特殊的使命。比如,“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管理模式,省管县的领导体制,“洋浦模式”,在全国最早明确实行市场经济和实行多种所有制平等竞争等,这些富于海南特色的改革,对全国改革开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 在南海开发中发挥突出作用。邓小平讲过,海南岛“那里有许多资源”,“有石油天然气”。很明显,小平同志要让大特区在南海开发中有所作为。海南管辖海域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海”是海南的一大特色,多年来海南一直致力做好海洋这篇文章,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省已成为全社会共识。着眼于南海的丰富资源,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南海,成为推动海南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海洋产业正迅速崛起,成为海南产业的重要特色。海南已经并将继续在加快南海开发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在推动两岸统一中充当桥梁。邓小平特别提到“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寄希望于海南能够赶超台湾,创办大特区的目的之一是服务于“一国二制”构想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战略举措。1988年海南迎来第一家台资农业企业,1999年国务院批准建立“海峡两岸(海南)农业合作试验区”。目前,台资农业企业累计400多家,琼台农业合作成为双方合作的着力点和最大亮点。2006年,两岸农业合作论坛在海南召开。琼台合作不断拓展与深化,对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独特贡献。 三、突出经济特区的“特”字,再创海南发展新优势 建省办特区19年来,海南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巨变,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出现了巨大进步,显示了勃勃生机。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尽管成就巨大,但与小平同志“开发海南岛”的宏伟构想和把“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的目标要求还有相当差距。因此,我们必须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努力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和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突出经济特区的“特”字,促进海南又好又快发展,实现邓小平同志“把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的遗愿,以告慰小平同志的在天之灵。 强化“特区”意识,重塑“特区”理念。中国已经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世界经济正在形成新的分工合作格局。海南周边国家和地区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正在进行生产的转移和市场的扩张,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地位更加重要,作用越发突出,海南加快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海南要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必须强化特区意识,在新的条件下重塑特区理念,靠自身的努力不断创造海南新的“特”。必须树立和强化特别能改革、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开放的特区意识,发扬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积极探索综合改革新的突破口,增创体制新优势,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善于将我们的优势和“特”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进行科学合理配置,形成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力。 大胆地“闯”与“试”。海南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要不负小平的期望,大胆地去“闯”与“试”。在改革方面,推进国企改革攻坚,加快农垦、林权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在对外开放方面,如继续宣传和落实“落地签证”和“免签证”,推动“航权开放试点”,引进外资旅行社,开办免税商店等,不断提高开放度,营造国际化的开放格局;拓展博鳌亚洲论坛效应,吸引重大国际会议、展览和赛事在海南举行,着力提升海南的国际知名度;深度参与“9+2”区域经济合作、环北部湾经济圈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提高琼台农业合作的层次和水平等。 加快建立有特色的经济结构。海南结合自身特点,形成了“一省两地”、“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及“三不”原则等一系列正确的思路和政策。新形势下,在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方面,必须有新举措、新平台和新渠道,建立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要万分珍惜海南的生态环境,使海南的环境之优之特成为地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必须重点加快旅游产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转型升级,努力打造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实行陆海统筹,重点发挥海洋资源优势,扩大海洋经济规模。 加快构建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要不断完善行政体制改革,真正建成服务政府、务实政府、为民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在发展社会事业方面,要在公共产品的提供方面加大力度。作为全国经济和社会的缩影,海南特区完全应当而且能够在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特色体制中为全国作出示范。政府要切实履行好经济调节职能,着力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和提供优良服务,同时,不断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要不断创新用人机制,吸引更多人才为海南发展贡献聪明才智。 (作者系中国南海研究院副院长)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