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过个慈善的春节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3日15:16 公益时报
本报记者 冒安林 尹 熙 中国文化中以儒家为主要代表的文化传统,一开始就与慈善结缘。互助互济、扶弱济困、乐善好施等美德自古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更是使我们炎黄子孙绵延几千年的传统文明和民族精神。 慈善因子早已随我们的先辈溶入到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而与春节有关的很多传统节日及由此生发的传统社交礼仪都以不同的形式演绎着中华文明中的慈善文化。 编者按: 我们的讲述,从2004年的4月14日上午开始,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距今已经3年的事情来起笔,是因为我们一直被它深深感动:郭永山,34岁,黑龙江大庆人,在山东烟台一个建筑工地打工,在付出因工伤绞断左手食指和讨要工钱被打掉6颗牙齿的代价后,他在春节前几天逃了出来,身无分文地踏上冰天雪地的千里回家之路。 这一段路程,他走了整整73天,当4月14日他心力交瘁晕倒在大庆市区时,春节已经过去了很多天。 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在这几千年延续下来的 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面前,我们要透过世间的静谧、乡土的厚重、庄重的礼仪和淳厚的亲情,去把握春节表层体温下的血管的脉搏,不仅深感困难而且理应慎重。尽管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春节在城市渐渐地失去了原有的韵味,但当人们如无根之萍在城市中漂流时,每个人的心中始终有着一种寻根的冲动。从来没有一个节日能像春节这样,引发世界规模最大的人口迁徙潮;从来没有一个节日能像春节这样,让浪迹四海的游子步行73天千里迢迢赶回老家;从来没有一个节日能像春节这样,蕴涵了中国人太多情感和寄托。 什么才是我们中国人心中的真正的春节?它轻松,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它沉重,一年的辛劳、收获和委屈都得以缓释。但对某些人来说,它或许是个坎,是喜儿的那根红头绳。我们的春节,无论如何也不应该仅仅是团聚、是亲情,而更应该是关爱、是善心。令人欣喜的是,近两年,全国各地的企业家们趁春节良机,大行慈善之事,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一份暖意。 这个新春,让我们走到前面来,高声说:过个慈善的春节。 恭喜:道声祝福,再道声感恩 中国的春节文化,是一个人与人之间互相祝福的友善交流,有很多美好的祝贺语,尤其在春节期间,盛行着拜年贺岁习俗,人们互相祝愿彼此的生活幸福、事业成功。一见面就互祝“新年快乐”、“万事如意”和“恭喜发财”。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中国的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的祭神祭祖活动,是对上天的感恩;在对自己的父母、亲友致以新春祝福时,是对人伦道德的一种情感倾诉;对社会各个方面的祝福,也是对社会、对他人的感恩,这是一个人维系社会关系和心理情感平衡的重要部分。 在中国文化中,“感恩”是形成道德意识非常重要的基础心理情感。理解为什么要在春节文化中庆祝和拜年,也就理解了中国文化中人的精神生活和基本价值取向。传统节日的形成,是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有继承,也有补充甚至有摒弃。那么年俗也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保持生命力。吸收先进文化底蕴,改良春节原有的旧习俗,已经成为重焕春节青春的迫切需要。在保留原有的凝聚亲情、祈福平安等优秀传统含义以外,我们理应道声诚挚的祝福之后,再道一声感恩。 压岁钱:博爱之财 压岁钱是中国“年”文化中很重要的内容,每到除夕之夜,小孩子就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 在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又叫压胜钱,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如今,压岁钱已经不仅仅只给自己家的孩子,一股“捐赠压岁钱”的浪潮兴起,捐赠的对象是社会上的孤贫儿童。除夕将至,年味渐浓,当其他孩子在期盼节日到来的时候,他们却不太敢奢望什么。 为了让这些或失去父母或父母病残的孩子能过个快乐的春节,河北省妇联、河北省儿基会与河北日报共同发起公益行动——给孤贫儿童送份“快乐压岁钱”。主办方希望通过这一公益行动,为每个孤贫儿童募到每人200元的压岁钱。 常年在最基层为妇女儿童工作的河北省行唐县妇联主席仇翠玲对贫困和富裕儿童过年的显著差别感慨很深,富裕家庭的孩子过个年有好吃的、好玩的,亲戚朋友都争着给压岁钱,而农村的孩子们过节能穿件新衣服、吃上几顿肉就是最快乐的事情。现在春节快到了,启动“为苦孩子捐份爱心压岁钱”活动会为这些孩子带来一份难得的惊喜和美好的回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这一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仁心、博爱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年”之于中国人也有着非凡的意义,这是一个团圆和幸福的时刻,这也是一个关口。我们要让社会中弱势的群体也能顺利度过这个年关,感受到幸福。一份小小的压岁钱,能让大家都过个好年。 腊八粥:乐施之德 农历十二月初八,民俗谓之腊八,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自此之后,“年”的脚步就近了。腊八吃腊八粥,是我国有千年之久的食俗。 腊八粥与佛教有很深的渊源,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作纪念。 因此“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每到这一天,佛寺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这就是“腊八粥”,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无论大户人家、寺庙,哪怕是穷人家,都煮粥并广为分发,乞丐、流浪者都可以吃到,因此腊八粥又被称为“善粥”。 2月6日,2007年开春的第一天,成都一块上千平方米的工地上,被175桌宴席,2600多名工人填得满满当当。这一天,是承包了6个工地的建筑老板雷云友请农民工吃年饭,总共花费了20多万元,让参与者和旁观者感受到了一股早春的暖意。 雷云友说,“我今天的财富就是靠他们得来的,请他们吃顿饭都舍不得,以后谁还跟着你干?他们能跟着我干活就表示对我的信任,我也应该对他们回报以尊重。” 今年42岁的雷云友是自贡人,高中毕业就独自来到成都打工,后回到老家召集自己的老乡组建了一个20多人的劳务队,开始四处包揽工程。中途转战海南失败后回到成都,1998年进入一家建筑公司做项目经理,慢慢又开始了资本积累,目前手下的员工据不完全统计已达3000人。他说:“因为我曾经就是他们其中的一员,只是说我现在发展得比他们好些了,但是我深知他们的辛苦。” 近日,温州市慈善总会和雪君工作室第5次联手发起“摆325桌分岁酒、选1000户特困户、请3000多人吃分岁酒”慈善迎新活动,诚征有意献爱心的企业、酒店和个人,并首次在“桑美”灾区苍南县马站镇设宴会点,摆20桌分岁酒请灾民代表赴宴。 源自佛祖苦修的腊八粥,演化成一种善施的风俗,体现的是人们对劳动和苦难的尊重,正因为自身体味过艰辛,才明白别人的艰辛,因而心善、行善。无论时代如何发展,艰辛不变,慈善之德亦不变。 年夜饭:吃顿慈善晚宴 一年一度的除夕年夜饭对中国人而言,是春节中最重要的一项日程。全家聚在一起互敬互爱,共叙天伦之乐,这是属于一家人的温馨时光。 而现在,随着社会发展和理念的变化,原本只注重阖家欢乐的除夕年夜饭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从2001年开始,浙江省慈善总会就联合媒体、企业共同举办“慈善年夜饭”活动,到2007年已经是第6届。2006年的小年夜,“和谐2006慈善年夜饭”在杭州香溢大酒店举行,邀请了200多名困难群众共同出席共庆新春佳节,共享中国人传统的节日大餐。 而在宴席上,专门设立的“万元爱心席”也吸引了很多企业家来慈善捐款。亚美杰国际投资集团、新昌鹤群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等众多企业家也捐出善款并一同共庆除夕。 这就足以说明,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年夜饭,也已经开始逐渐改变自身面貌,走出单个家庭,发展成为规模较大、拥有明确社会公益主题的慈善晚宴。 据媒体报道,2007年春节,三亚市将举办千人除夕年夜饭喜庆活动。在2月17日除夕之夜,将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近千名各界嘉宾齐聚三亚大东海沙滩,一起吃顿中国式的年夜饭,主办方还精心准备了各种节目,并会开展一次现场慈善捐赠活动。 2006年1月24日,深圳“作秀大王”比特曾组织百丐年夜饭,邀请了100多名乞丐在一家餐厅里吃了一顿年夜饭。这是国内第一次由社会力量组织的、针对乞讨人员的关爱式年夜饭。 国家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副司长庞陈敏对此评价说,深圳此次的活动已经将市民个体对个体的施舍,发展到集合社会力量向整个社会公益事业奉献的层面,已经体现了社会力量在主动救助方面的尝试。 慈善晚宴,其实在中国已经由来已久。 如果将政治色彩淡化的话,那么始于康熙、盛于乾隆的千叟宴,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中国慈善晚宴的朴素起源。数以千计的高龄老人被邀请到皇家。到今天,它已经演变成为真正的关爱老人的一个名副其实的慈善宴会。 2006年10月30日,广西永福县举办福寿节,邀请了来自中国各地的1199名70岁以上老人,共进“千叟宴”,体现出普天同庆的和谐与幸福,承载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传统。 同一日,福建福州最古老的千年古寺开元禅寺内,第二届重阳节“千叟宴”也正式开席,1300多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这里集体品尝素宴。开元禅寺还举行了祈福法会,倡导中华民族尊老、敬老、护老的传统,祝老年人健康长寿。 2007年2月5日,广州市高明区在社会福利中心隆重举行“千叟宴”,以在春节前慰问该区数百孤寡老人。而更具意义的是,这一次宴会的所有费用款项,全部是从社会上筹集而来。 但从全社会层面来看,虽然在中国并不缺乏个别的慈善家或慈善团体,但这些零星的慈善活动却还未能形成全民性的慈善意识,并进而影响到多数人对于春节的习惯心理。但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们慈善意识的进步,相信在继人们走出厨房来到饭店吃年夜饭的习俗之后,慈善晚宴也将作为一个新的节日欢聚方式,成为很多人欢度春节的一个选择。 拜年:上街公益募捐 西方的圣诞节,最初是教会的一种礼拜仪式,是庆祝耶稣诞生的宗教节日。但是现在,圣诞节已经超越了宗教,发展成了重大的文化与商业活动,慈善成为最为重要的文化核心之一。即便是在没有春节传统的西方社会,在圣诞节日来临期间,从政府到民间,从社会团体到宗教机构乃至名人明星们,也通过形形色色的慈善活动让穷人和流浪的乞丐尽享节日喜庆。 2006年12月20日,来自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或科研单位的十位哲学、教育学博士曾发出联名倡议书,号召网友慎对圣诞节。活动发起人表示,要通过此倡议“唤醒国人,抵御西方文化扩张”。虽然我们早已经把洋节日比如圣诞节和情人节等,视为对中国传统节日构成威胁的对手之一,但却很少有人能够冷静地观察、分析造成圣诞节和春节分庭抗礼的真正原因。圣诞是一个外向的包容性的公众性聚会,而春节却是内敛的亲缘关系的内部交流。 一个是走出来,一个是聚回去。年复一年,春节里,爆竹声渐渐变弱,大红春联慢慢减少,越来越淡的春节传统在人们心中开始变得若有若无,日渐式微。春节已经只停留在年迈父母默默的心里,萌芽在那些漂泊在外游子的期盼上。 春节的原有文化内涵非常丰富,看惯挂满灯泡的圣诞树的外国人,大多表示非常喜欢中国的春节,拜大年、看烟花、闹元宵、赏花灯,这一切在他们眼里都显得新鲜好奇。而随着年画、鞭炮、祭祖等特有的旧风俗逐渐从春节的身形里退出,传统的民俗要么充满了迷信色彩而被摒弃,如敬献鬼神;要么因为某种原因被禁限,如烟花爆竹;没有“年味”的春节,也就自然缺乏了相应的传统文化特质与民族精神内容。 在美国,各种组织和团体在圣诞期间进行慈善活动也是传统。人们或者参与义工活动,或者打扮成圣诞老人,手拿小红桶,为各类扶贫救困活动募捐。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闵行区分会组织的“2007年新年万人上街慈善募捐实施方案”,以“万人捐、帮万家、让特困家庭过好年”为活动主题,号召了全区1300名中小学生集体募捐。 从现在起,让我们走出家门,给社会一个新式的拜年。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