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为失地农民适应城市生活提供心理调适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5日18:34 新华网

  新华网杭州2月15日电(记者李亚彪)在中国东部沿海城市浙江省的宁波江北区失地农民安置小区姚江社区,过去务农的王先生搬进楼房后,很难适应城市生活,再就业成了一大愁事。

  “进学校学技术觉得自己年龄太大,同周围人打交道也顾虑重重。”王先生说,“自从接受心理专家引导后,我在心理上开始接受了新环境。”现年40多岁的王先生已坐进一家技校的课堂。

  近年来,宁波为失地农民适应城市生活提供“心理援助”、“心理调适”,成为处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的一个让人关注的新鲜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李培林等人研究认为,当前中国城市化水平正以每年一个多百分点的速度快速推进,2006年城市化率将达44%以上。

  中国农业人口数量庞大,资料显示,中国城市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有1000多万名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

  据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官员介绍,中国被征地农民达数千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村转居社区及其居民还将持续增加。

  姚江社区就是宁波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产物,作为一个农民安置小区,它由14个行政村组成,共有74幢住宅。小区内,幼儿园、农贸市场、地下停车库等配套设施齐全。

  “不少失地农民尽管成为社区居民,可社会角色与生活理念仍未转变。”社区负责人说。

  中国专家徐城华等人也曾就苏州失地农民的角色转型等课题进行过调研,他们发现,部分失地农民走进城市后产生抵触情绪,怀旧心理严重。

  “土地养老”“土地就业”是中国农民固有的传统观念。在广东省,不少失地农民进城后,宁愿赋闲在家也不愿到工厂工作,被专家称作“心理失业”。“如果失地农民心理上不能适应城市,城市化中的农民变市民只是形式而已。”宁波大学心理学研究中心教授陈传锋说。

  2006年4月,宁波江北区与宁波大学联合开展农民市民化课题研究合作项目,并在姚江社区成立了“农村社区心理咨询与教育服务中心”。

  “这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这说明,失地农民心理调适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陈传锋说。

  中心定期邀请专家授课、接受农民咨询,同时在心理辅导室设立谈话室和舒心室,为失地农民提供“一对一”的心理疏导服务。

  目前,接受咨询及问卷调查者达千余人,数千人参加了30多次的心理专题讲座。“不少人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节能力明显增强,心情郁闷、脾气粗暴的居民少了,吵架、赌博现象少了。”社区主任徐权中说。

  在这里,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重视心理健康,主动购买心理学书籍。不少人在心态平和后,积极参加社区活动,有百余名农民报名参加了社区8支新成立的业余文体演出队。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07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