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戌记忆-温暖瞬间:留下“光明”让爱继续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6日10:44 燕赵都市报

  一个个感动瞬间,一份份至爱真情,也许已过去了许久,但记忆依然深刻清晰。

  新年的日历已经翻过去许多页了,但在我们很多人的脑海中,2006年的诸多感动依然难以抹去。秦皇岛市原副市长吴昌荣为了事业呕心沥血,为了他人甘愿付出,他用最后的爱心之举,将光明永远馈赠社会、长留人间。

  2006年3月3日,孱弱的吴老在病床上签下了《捐献遗体眼球志愿书》,成为秦市第一位捐献眼角膜并与红十字会签约的志愿者。4月3日,68岁的吴老从容谢世,遵照遗嘱,医生将其眼角膜取出保存。4月5日上午,在亲人朋友的目送下,吴老的骨灰伴着美丽的花瓣一起撒入大海。4月8日下午,吴老捐献的眼角膜成功植给了秦市两名眼疾患者。

  在吴老辞世8个月后,记者来到他与妻子钱早珍及女儿曾一起生活了3年多的房子。吴老的大幅遗像披着黑纱悬挂在客厅的墙壁上,朵朵鲜花插在遗像前,寄托哀思。钱早珍讲,她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女儿培养成像吴老一样有爱心、有奉献精神的人。欣慰的是,在女儿园园身上已能找到吴老的影子。

  吴老的事迹唤醒了很多港城市民藏于心底多年的愿望,赵景艳、明淑荣、刘振华成为港城首批遗体捐献者。同时,又有6位市民与市红十字会签下了捐赠眼角膜志愿意书。“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后,还能为社会做些贡献,这种精神非常可贵,因此,我要做吴老的效仿者,捐献眼角膜和遗体,到时孩子也一定会理解和支持我的!”钱早珍激动地说。

  吴老留下“光明”让爱心接力延续,他虽在我们的视野里一点一点模糊,却在回忆里一点一点清楚。(本报记者杨琦)

  爱心人物郭文香:“真诚和爱比金子更珍贵”

  快过年了,入住“老年公寓”的老人们陆续回家过春节了,可忙碌了一年的文香嫂依然停不下来,还有好多事、好多需要救助的人在等着她。今年63岁的北戴河农民郭文香,是港城市民早已熟知的人物,大家都亲切地叫她“郭大姐”,更不会忘记被喻为“生命方舟”的“文香旅馆”,她被评为2006年度河北十大爱心人物在大家心里更是理所应当。

  “文香旅馆”的出现是一个偶然,但“生命方舟”所演绎的人间真情却似乎是注定了的。1984年文香旅馆开业的第七天,“郭大姐”就救助了一名因逃婚打算跳海轻生的姑娘,自此,“生命方舟”开始扬帆起航……

  22年,一段不短的岁月。郭文香用她博大的胸怀和仁慈的爱心,先后救助了100余名轻生及离家出走者,还先后为“希望工程”、“东南亚海啸”、“南方水灾”和市、区营造城市森林等公益性活动捐款4万余元。近年来,她先后获得国家级“光彩之星”、省级“先进个体工商户”、“文明秦皇岛人标兵”、“高尚的北戴河人标兵”等诸多荣誉,在每个荣誉光环的背后,我们能感知那一个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

  “常常有人问我,你做这些事图什么呀?我就图个心安,图个让人们明白,人间自有真情在,图个北戴河人的好名声。因为真诚和爱心,比金子更珍贵。”这是郭文香朴实的心语。

  蔡元培曾说,政治家以谋现世幸福为目的是顾及现实,而教育者以人类的终极关怀为追求则是虑及久远。郭文香作为一名平凡农民追求的是什么呢?人间自有真情在,真爱堪比黄金贵。郭文香不是教育者,但她的事迹在感染着人,在耳濡目染中教育着人。社会需要多一些这样的大姐,北戴河海滨的浪涛声里,我们仿佛听到了对爱与真情的浅吟轻唱……

  (本报记者:李淑丽;实习生:王仁贵)

  让孝亲敬老蔚然成风

  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到今,孝亲敬老之风代代相传,并留下许多动人的佳话。“百善孝为先”,在今天,很多传统的道德标准受到了挑战,但是“孝”依然被作为一个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受到尊重。

  2006年9月10日,本报与秦皇岛市精神文明办、“绿之源·福泉”水业公司共同发起秦皇岛市“绿之源·福泉”杯“十佳孝亲敬老之星”评选活动。其目的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这种传统美德,树立港城孝亲敬老事迹典型。

  活动启事一经刊登,立即得到港城市民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十几年照顾患病疯婆婆、忍受无端打骂无怨无悔的“好儿媳”郑美琴、凭借高超的医术及无私奉献精神挽救多名生命垂危老首长的“好军医”张子银、为照料久病瘫痪的母亲至今单身的“好儿子”杨长喜、为照看公婆和养父母卖掉市区楼房偏居城郊的“好继女”卢秀芹……,孝亲敬老的形式虽各有不同,但每一件感人的事迹均能震撼人的心灵。

  记者深刻体会到,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全市有越来越多的单位、组织和个人自觉参与到关爱老人、养老护老的行列,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风尚正在逐渐形成。

  我们每个人都该了解老年人、尊敬老年人、帮助老年人,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从家庭做起,主动关心关爱父母长辈,树立爱老敬老观念。由生至老是人类亘古不变的必然过程,关爱今天的老人,实际上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

  (本报记者:杨琦)

  秦儿保中心:流浪儿温暖的家

  “在我孤独的时侯,您跟我说笑;在我悲伤的时侯,是您安慰我;在我开心的时侯,有您和我分享……在每次的喜怒哀乐中,您总在我身边陪伴着我。妈妈我爱您!”或许你根本想不到这热烈而真诚的爱的表达,竟是一个被遗弃的孤儿在母亲节写给山海关流浪儿童分中心主任张秀霞的,这名孤儿叫张苗苗。流浪让她尝尽了人间的苦痛,是去年6月份秦皇岛市流浪儿童保护中心(后更名“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的设立,才给了她一个温暖的家。

  小苗苗从小被父母遗弃,后被一个农民收养,两人相依为命,谁知7岁时养父也撒手人寰,为了生存,她从7岁起就学会了砍柴、做饭、洗衣服,却依然被人歧视,苦难的流浪生活,家成了她最大的渴望。去年4月份秦市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对全市进行了调查走访,发现像小苗苗一样的孤儿秦市共有230多人,这些孩子的身世都十分坎坷,都是早早地丧失父母或被父母遗弃,没有亲人的照顾,在别人的歧视下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他们的心里既充满了对温暖的渴望,又怀着对世人的强烈憎恨。为了让这些孤苦无依的孩子有一个安稳的生活环境,让他们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6月份秦皇岛市在联合国国际儿童基金会的支持下,建立了全省第一家流浪儿童保护中心。

  小苗苗就是儿保中心迎来的第一个孤儿,目前儿保中心已接纳了25名孩子。在这个大家庭里,孩子们不仅有了稳定的住所,有了适合的学校读书,有了专用的学习室、音乐室、微机室……,更多的是体会到了社会的关爱,工作人员亲人般的呵护。施爱者的心血浇灌渐渐开出了花朵,孩子们的思想渐渐正常了起来,孤儿国陈光在日记中这样写到:等我长大了、当官了、有钱了,我也建几个福利院,像刘叔叔(儿保中心负责人)和张妈妈一样专门救助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儿童,让中国再也没有穷苦的儿童。回首2006,儿保中心也成了记者心中温暖的一抹。

  (本报记者:李淑丽)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