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丙戌记忆-民生原态:生命舞者拥军路上创奇迹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6日10:44 燕赵都市报
时间是一页一页翻过的,有时候,这一页是一年。 即将翻过旧的一页,并不是经历的每个瞬间都能有深刻的记忆,但仔细找找,确也有一些事情值得回过头来看看。 生命舞者拥军路上创奇迹 初识田金芳,是燕赵都市报冀东版情景剧演出活动在港城各社区正如火如荼进行着的时候,田金芳带着当时的海港区妇联巾帼艺术团的老大姐为每场演出奔波、忙碌,用自编自演的歌舞为港城夏夜增添了不少的乐趣。自此,一个不求任何回报带领着一群老人常年活跃在军营、社区舞台上的癌症患者,便一下子吸引了记者的镜头。随着记者渐渐走近这位与生命赛跑的“生命的舞者”,不断地创造着奇迹的田金芳不仅一次又一次地让记者感到震撼,同时也感动着熟知她的亲友以及始终关注着她的观众、读者。 从海港区妇联巾帼艺术团、科普艺术团到田金芳拥军艺术团,三十年来,身患癌症、先后动过5次大手术、为拥军累计投入40多万元的“拥军妈妈”田金芳几乎走遍了港城绿色军营。三十年前,唐山大地震让田金芳失去了父母,解放军在一片废墟中将她救出,从那一刻起,报答解放军救命之恩几乎成了田金芳生活的全部,感动了她一辈子的橄榄绿成了她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动力,“冀东大姐”田金芳,用生命不断地续写着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乐章。 一年来,记者几乎记录了田金芳参加的所有大型比赛、慰问演出,每一次成功的背后,记者看到的不仅仅是往常人们所想像的那种艰辛和操劳,三次晕倒在后台、吐血、抢救、从医院逃跑……田金芳对自己近乎残酷的苛求总是那样让人揪心的疼痛和辛酸,多少次镜头背后的湿润让记录难以继续,多少次被推进手术室前坚强的笑容让人泪水涌动。《用生命点燃艺术之火》、《“生命的舞者”让秦皇岛人扬名海外》、《感动了她一辈子的橄榄绿》、《田金芳病榻上期盼“拥军万里行”》、《妇联巾帼艺术团新加坡参赛纪实》等十余篇跟踪报道让唐秦读者深刻了解了一名大地震中的孤儿在冀东这片热土上不断创造的奇迹。 2007年,田金芳的“拥军万里行”将在正月里起程,每当拨通田金芳的电话,电话的那一端传来的总是夹杂着喧闹舞台音乐声的田大姐沙哑的嗓音,“我们正在部队演出呢,等忙完了这几天咱们好好聊聊,大姐也想你们……”记者知道,这时候,慰问演出往往是一天连着一天,一个部队接着一个部队走,元旦、春节、十五、妇女节……,田金芳是那种永远也闲不下来的人,“生命的舞者”为所有关心着她的人们不断地创造着惊喜,我们默默地记录着,那令人感动的辛酸和喜悦。 (本报记者:刘光昱) “跳绳王”——越跳越来劲 从第一次接手采访胡平生至今已有两个年头,我们的联系越来越少。他一直在外奔波,多数时间在南方推广跳绳,所有的联系只限于长途电话采访和偶尔的手机短信,更多时候我是从网上捕捉他的行踪。所幸网上关于“跳绳王”的报道一直不断,“跳绳王”正在为更多的人所认识,成为了一位明星,这也说明胡平生的跳绳事业正在蓬勃发展,离他“全民跳绳健身”的梦想正在逐步接近。 新的一年新的起点,今年2月份,年已58岁的胡老师已经着实让深圳、厦门等南方城市的市民们“疯”了一把,在深圳龙华街道美丽 AAA广场表演,同时教授大家科学跳绳方法,然后又接受约十家媒体拍摄和采访。 以他姓名命名的中国首家跳绳运动俱乐部“厦门市胡平生跳绳健身俱乐部”挂牌,参加由团中央和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的“中国厦门国际跳绳运动邀请赛”和万人挑战跳绳吉尼斯活动的筹备工作,并担任重要任务。当年前大家为过年备足年货的时候,我们的“跳绳王”却仍然在为跳绳而奋斗。 (本报记者:张辉) 杨华——幸福而充实的狗年生活 每次采访杨华都有些过意不去,因为经侦工作非常忙碌,而每次采访都需要占用他至少1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如今,当记者再次怀着抱歉的心情拨通他的手机,说明采访的来意时,手机那边却再次传来热情而真诚的声音。 即将过去的狗年给维和凯旋的杨华带来了许多感触,虽然在民族矛盾激化、恐怖犯罪频繁的科索沃曾经出生入死,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杨华却轻描淡写地认为,他这次维和的最大收获就是“眼界开阔了一些、也更成熟了一些”。如今,他和大多数普通港城市民一样,每天兢兢业业地在岗位上忙碌着,他用“幸福而充实”来形容自己现在的生活,“每天上班可以看见一大帮亲密友爱的同事和朋友,下班回家后可以和最爱的妻儿老小团团圆圆地吃顿饭,节假日可以出门看看大海,感受一下秦皇岛海滨的美……”这一切都让他无比珍惜和感慨。 (本报记者:张玲) 刘沙、司爽——狗年我们结了婚 再见已结婚快半年的刘沙和司爽,两人仿佛还没有从热恋中走出来,但彼此之间的默契却在潜滋暗长。一起生活的日子平淡而温馨,太多的事不需要言语便顺理成章地进行了,看到别人羡慕的目光,两人总是异口同声地说,谁让我们有那么多相同呢! 提起2006年,深深印在两人心中的日子是9月30日,正是那天经过了8年恋爱历程的两人携手走上了红地毯。 1981年10月17日,两人出生在山海关三条医院(现山海关人民医院)的同一个产房内,但二人恋爱前的成长历程却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许是上天巧意安排,17岁那年,两人同时考入山船厂技校的同一专业同一班级,一年半后,在刘沙猛烈的爱情攻势下,两人双双坠入爱河。 凑巧的是,两人还是一对“六同”新人,不仅同年同月同日同产房出生,而且还是同学、同血型,因此这份好姻缘成了港城知情者热议的趣事。 (本报记者:李淑丽)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