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纪年倡议者准备上书全国人大(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6日12:06 新民网
黄帝纪年倡议者准备上书全国人大(图)
孙虹钢、顾晓鸣做客新民网 新民网徐旻昊摄

  新民网2月16日报道 您一定知道现在是公元2007年,可您也许不知道今天可能还是4705年,您也许也不知道什么是黄帝纪年。

  近日,有学者倡议要以“黄帝纪年”作为中国人的纪年法,名为“中元纪年”,引起广大争议。新民网还获悉,倡议者将于两会期间上书全国人大。14日上午9:30,“黄帝纪年”倡议者之一的孙虹钢(blog)做客新民网,此外,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晓鸣也参与此次讨论。就“黄帝纪年”一事的讨论,孙虹钢与顾晓鸣发生了一些争辩,也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争辩一:使用“黄帝纪年”需谨慎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晓鸣称,使用“黄帝纪年”需谨慎。首先,他认为中国的历史是多民族创造的,是一个融合的过程,一般把黄帝看成是汉族的祖先,而我们不应一族独大。其次,他认为,在全球化的条件下,不应过分强调一个国家的纪年,所以使用“黄帝”需谨慎,他说,“这就是我为什么反对黄帝纪年的原因。”

  顾晓鸣介绍说,黄帝一般说来是原始部落到部落联盟里面的部落长,处于一个部落慢慢转化到有阶级社会的过程,而人们将更多历史功绩都归功于黄帝身上,这种现象从历史上来说是“名主”现象。

  争辩二:接受西历无可避免

  顾晓鸣说,“中华民族上下5000年一说其实已不准确,现在可考证的历史至少有7000年,那么4705年也不准确”。顾晓鸣表示,这个年份怎么算其实没有意义,找一个绝对的纪年是不可能的。

  他向新民网表示,接受西历是不可避免的。他称,“如果我们只用黄帝纪年来计算时,可能孔子是黄帝纪年2000年左右,这就无法与西方柏拉图等人进行比较,所以, 西历存在着, 我们就无可避免地要接受。”

  就此,孙虹钢表示,最好的方法是黄帝纪年与公元纪年并存。他称,提倡黄帝纪年实际是为了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记忆。他说,“其实,认农历生日的人越来越多,但有多少人知道今年是第几个春节,第几个丁亥年,以前都出过什么事?”

  争辩三:提倡“黄帝纪年”是否合理

  顾晓鸣还说,“根本上来说,西元的纪年法和中国对于自然的、对于人事的那种复杂的、神秘的、富有哲理的想象是根本不吻合的。”

  他表示,中国的纪年法实际已经存在,而用“黄帝”、“炎帝”甚至“中华”纪年,表面上跟西元对着干,实际上还是线性思维方式。如果按照中国纪年的方式,从科学的角度,两者平行是很合理的。中国的历法全世界是最早的,以太阴历和太阳历结合。如果使用甲子纪年、24节气,西元就能看成是一个标记了,不用理会内涵,只是西方形式化的标记手段。

  他说,“要去计算中国有多少年,一万多年,或是几千年,意义不大。从另一个角度说,我们现在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多少年,这是因为我们是一个族群,国家族群,体现了一种依恋感归属感,这点对我们很重要。我们的纪年应是具有一定的国家民族的认同感,但需要全球化通过,一旦定下来将牵涉到国与国之间等国际问题。”

  争辩四: 更改纪年法是否不便

  就众多网友提及如果更改纪年法将给我们的社会带来许多不便,而孙虹钢向新民网表示,这是习惯的问题,习惯了就好了。他称“使用双纪年或三种纪年的国家有很多,他们也没有觉得跟其他人交往有什么不妥。”

  他说,“有这样一种声音渐渐成为主流,十几亿人如没有共同信仰超越精神层面的东西那该怎么办?虽然很难,但我们需要这样的东西。”

  争辩五:“黄帝纪年”是否该上书全国人大

  新民网了解到“黄帝纪年”的倡议者准备于3月全国两会期间提交议案,孙虹钢表示,是否提交议案现在还未定。这次酝酿提交“黄帝纪年”的议案实际上是自发的,由于跟帖者有一部分人可能是

人大代表或是政协委员,大家在网上自发地倡导起向全国人大提交议案。孙虹钢说,“至于是否提交成功已不重要,毕竟我们的目的已达到。” (新民网 记者章文君)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98,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