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位深圳人讲述小平带来幸福生活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9日05:10 深圳特区报

  他们曾经是身无分文的农村青年,曾经是靠借钱上学的学生,曾经有病不敢上医院……如今,他们成了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编……一个个普通人命运的变化,都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新春之际,人们深切地缅怀小平同志——

  小平给我们带来幸福生活

  编者按

  今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离开我们整整十年的日子。深圳经济特区是小平同志亲手创建的,它从昔日的一个边陲小镇已经发展成为一座令世人瞩目的现代化大都市。饮水思源,每一个当年怀揣梦想在这片热土上奋斗成长的深圳人,无不从内心深处怀念敬爱的小平同志。

  大年初一,本报记者采访了13位普通市民,他们以亲身经历,讲述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自己命运带来的巨大变化。

  1 找到了用武之地

  受访人:大族激光董事长 高云峰

  “不管前面是否荆棘遍地,只要认准了就要全力以赴,去‘杀’出一条路。”从东北农村走出来的大族激光董事长高云峰,在深圳创业发展短短十年迅速成长为国内行业的龙头,其间深深烙下了“敢闯敢试、富有韧性”的特区印迹。

  高云峰回想当年,因为家贫买不起火车票,靠乡亲们凑钱,才使他首次离开家乡去北京求学。1996年,正值小平南方视察后展开新一轮改革开放热潮,各地人才纷纷涌进深圳,寻找发挥自己价值的天地。高云峰来到了深圳,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和经验,进入激光雕刻机生产行业。最初依靠客户预付款维持生产,公司选择租金相对便宜的上步工业区立足,逐步发展壮大。“如果没有小平,我的人生完全会是另外一个样子”。高云峰强调,深圳的创业环境无疑是一流的,因而自己非常幸运。

  2 我家个个都是老总

  受访人:顺达科技公司

  张顺达 黄素美

  “没有小平就没有咱家的今天。”年营业额过亿的顺达科技公司董事长张顺达、总经理黄素美夫妇说这番话时,显得非常激动。他们均于上世纪60年代末毕业于清华大学,后投身到重庆的一家军工企业,成为技术骨干,双双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张顺达回忆说:“尽管我们有技术,在单位的地位高,但论及生活并不如人意。夫妻俩加上一对儿女、外加双方父母四个老人,一家八口挤在一间不到90平米的房子里……”

  受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鼓舞,当时已年近五旬的张顺达夫妇毅然来到深圳,受聘于一家刚起步的科技企业,搞起了本行“微电机”。很快,这家最初总投资不到200万的企业,年产值就突破了5000万。黄素美说,当时一家人的收入就很可观了,接着创办了自己的公司,迄今年营业额已经过亿。张顺达说:“如今我一家,个个都是老总和股东,我是董事长,夫人是总经理,女儿是总工程师,女婿是营销总经理,儿子是自己企业的董事长兼总经理。”

  “享受幸福生活,缅怀一代伟人”,张顺达说,去年回到了阔别多年的重庆,此行不是为了衣锦还乡,而是去涪陵谈项目,他计划把公司的生产挪到重庆,也来一次“深企闯天下”吧。

  3 在深圳有梦想就能成功

  受访人:晶晶教育机构 马克荣

  “感谢他老人家让我实现了深圳创业梦!”每年的大年初一,到小平画像前献一束鲜花,已经成为晶晶教育机构董事长马克荣迎接新年的一件大事。

  那年的春天,她还只是湖北汉川的一个农村青年,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来“闯”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让她看到了无限的可能,虽然当时怀里仅揣着3000元,家里还负债累累,但她的梦想却是在深圳办一家自己的幼儿园。没有资金,没有援手,场地难寻等不利条件下,创业是相当艰苦的。但马克荣认为,深圳就是这么一个神奇的城市,有非常宽松的创业空间和政策环境,只要你有毅力、有信心、能坚持,它就会给创业者一线新的希望。

  1993年,靠着自己的坚持与努力,马克荣成功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幼儿园。到今年,凭着持续的创业激情,她在深圳开办了13家幼儿园,加上在武汉开办的5家,已拥有18家连锁幼儿园和800多名教师,5000多名学生。她创建的晶晶教育机构,已成为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民办幼教企业之一。马克荣感慨万千地说:“刚开始创业时只知道是天道酬勤,只要努力就会有结果,后来事业越做越大,个人越来越成熟,还是觉得应该要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深圳的创业环境,更要感谢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4 顾大局生意日益红火

  受访人:金证股份 杜宣

  金证股份董事长杜宣说:“小平视察南方一年后,我在深圳创业进入现在的行业,差不多15年了,我的成长轨迹离不开小平的政策。”

  1993年,杜宣在深圳创建当时业内知名的泰能科技,从事

证券交易软件的开发。随着深圳各行业繁荣发展,证券交易日益火爆。“小平给我两大启示,一是要务实,就是不管做什么产品一定要有效益,另一个是做人要能够顾全大局,在权衡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的时候,要着眼长远发展。”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证券软件行业竞争空前激烈,市场被瓜分,行业利润急剧下滑。杜宣审时度势,决定首先放下自己的个人利益,出面组织另外3家公司进行谈判。在深圳市政府的牵头下,泰能与另一家公司合并组成金证股份,成为国内行业内规模最大的公司。

  今天,杜宣已经是国内最大的证券软件提供商的掌舵人,占领了40%的国内市场份额。每到周末闲暇时候,他就会到莲花山上走一走,看一看小平塑像,眺望中心区的美景,感受伟人留下的丰厚精神遗产。

  5 受伟人感召回国创业

  受访人:留美学生 张天一

  张天一清晰地记得,当年还在美国的加州理工学院学习,晚上回到公寓,习惯性地打开电视机,一个熟悉的口音吸引了他。一家电视台正播放年度新闻人物,重点介绍的是中国领导人邓小平,而新闻中的小平正在深圳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深地叩动了他。

  “回国创业谋发展,除了一代伟人的感召力,还来自于父亲从小对自己的教育。”张天一说,父亲总喜欢在饭桌上提起改革开放前的苦日子,总会感叹道“今天我们能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都是小平的大功劳。”张天一从年轻时就对小平充满了敬佩和感激。“我能出去留学得益改革开放,小平提出海外学子回来创业,我回来是义无反顾。”

  张天一和朋友在深圳合伙开了家布艺公司,主销进口窗帘布。在装修行业大好的形势下,公司越做越火,接着他又开了家装修公司,业务还扩展到了房地产。每天晚饭后,他都要登上莲花山敬仰小平,而每年小平诞辰日和辞世日,他也要随家人,以全家的名义放上一束鲜花。

  6 一个作家的圆梦之旅

  受访人:《特区文学》副总编 曾培新

  所有人都向往实现梦想之后的幸福感觉,深圳作家曾培新现在就处于这样的幸福之中,因为他已经实现了人生之中的所有梦想:作家梦、大学梦、进城梦、入党梦、上北京梦……他的圆梦之旅,都是在深圳完成的,他的心中,一直奔涌着改革开放大潮带来的创作激情,也充满着对小平同志的深深感激之情。

  1984年春,曾培新放弃了在龙川教育局的工作,携家带口来到深圳闯天下,落足光明农场光明小学。特区建设急需大量人才,恰逢深圳广播电视大学在光明农场办班,他报名成为一名学生。大学梦正在圆,作家梦又骚动不休了。改革开放的深圳,涌动奔流的新鲜事物触动着他敏感的心灵,使他忍不住要大笔书写。他一边教书,一边读书,一边写作,逐渐在深圳作家队伍中崭露头角。1989年,他正式调进了《特区文学》杂志社。从普通校对到第二编辑部主任,再到副总编辑,一步一个台阶。曾培新激动地告诉记者,自己还专门写了一篇散文《如书莲花山》,表达对小平的深厚感情。

  7 庆幸当初的选择

  受访人:深大外语学院 何志平

  “如果不来深圳,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小康生活!我庆幸当初的选择,更感谢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深圳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何志平,一开口便说了这番肺腑之言。

  1993年初,当时在武汉外语教学界颇有名气的何志平,只身来深圳创业。经过十几年的打拼,他已经将根深深地扎在了这里。“这些年里,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圳给了我一个全新的家!”他如数家珍地说,“早在十年前就住进了110平米的复式楼房,而在内地时只是一个16平米的单间。我家有3台彩电、2个

冰箱,每个房间都有空调,每个人都有电脑,随时可以上网,可以说啥都不缺。”而一架价格不菲的钢琴是太太项红霞的最爱,项红霞原在武汉当幼师,弹得一手好钢琴,与何志平结婚后便调到深大担任教学秘书,一切都非常如意,可就是失去了弹钢琴的机会。何志平得知太太的心事后,立马买了这架钢琴。项红霞感动地说:“如果不来深圳发展,我这辈子恐怕都不会拥有自己的钢琴。”

  8 从深圳白手起家走向全国

  受访人:华佳宏物业管理公司 侯亚军

  对于深圳市华佳宏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侯亚军来说,刚刚过去的2006年是忙碌的,也是收获颇丰的一年,继公司成功挺进湖南、湖北等地品牌“唱响”后,一段时间以来,全国多个地方都有相当数量的“仰慕者”纷纷发来邀请函,希望“深圳管家”入驻。踌躇满志的侯亚军,思考的是如何将事业再推进一步。

  侯亚军告诉记者,多年前他毅然南下深圳,历经了创业初期睡地铺、有病都撑着不敢到

医院去接受治疗的种种艰辛后,公司终于逐步发展壮大。他认为,深圳良好的大环境给了每个勤奋和努力的创业者公平的机会和回报,在深圳,像自己这样最初从白手起家,努力拼搏奋斗后终于成就一番事业的企业家大有人在。他总结道,今天的成功应该和深圳拥有的创业干事的好环境、敢为人先的思想以及大量优秀人才汇集等原因分不开的,归根结底,好日子是小平同志给我们带来的。

  9 “鸿安旅馆”见证历史

  受访人:福田下梅林社区 郑光明

  下梅林社区工作站站长郑光明最近到处宣传,要把梅林地区的“红色记忆”留下来,这是埋藏在他心里很久的心愿。“我的奶奶早在深圳东门开的鸿安旅店就掩护过革命志士。”郑光明告诉记者,奶奶名叫和华益,很小的时候随父亲到美国谋生,后来回到宝安。奶奶见过世面,知道要想富裕必须经商,于是将祖上的几间祖屋改造成鸿安旅馆,并成为东江纵队的秘密联络点。改革开放以后,鸿安旅馆旧址因曾经是叶挺将军指挥部旧址,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得以保存至今。

  郑光明目睹了东门鸿安旅馆周围的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不由十分感慨。他说,小的时候梅林地区还是一片农田,所在的下梅林村民们还以种田为生,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盼望着有朝一日摆脱贫穷,发家致富。那时候,逃港谋生可能是丢掉穷帽子的最好办法,他的哥哥也加入了逃港人流。可是,真正让父老乡亲摆脱贫困落后面貌的,是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政策。如今,他的家庭富裕,生活美满,村民都过上了昔日梦想的好日子。

  饮水思源,富而思进,乡亲们都会常到莲花山上瞻仰小平塑像,表达缅怀之意、感激之情。而什么方式是最好的表达?郑光明自然想到了东门鸿安旅馆,它承载了从抗战到改革开放至今的厚重历史,是一段浓缩了中国近百年奋发图强的红色经典。

  10 寄回家的钱越来越多

  受访人:蔚蓝海岸小区居民 王福林

  “我的前半生很苦,是小平给了我这样的幸福生活,我们全家都感谢他。”家住蔚蓝海岸小区的70岁老人王福林真诚地对记者说。

  王老清楚地记得那是1985年6月的一个晚上,大儿子从城里跑回农村,对他说想去深圳闯一闯。王老一听就来火,当时儿子在人人都羡慕的国企,深圳在哪,他听都没听说过。儿子就耐心地解释。王老说,儿子那时说的什么改革开放,都听不懂,但是他说,是邓小平在那里划了一个圈要搞特区,我好像听懂了,我们全家都尊重小平,跟着他走准没错。

  儿子刚到深圳那些年也挺苦,当过建筑工人,在路边摆过早餐,批发过服装,后来在南山开了一家建材市场,还承包了一家旅行社,生意越做越大,寄回家的钱也越来越多。王老当时就想,儿子来深圳还是来对了。后来,王老的小儿子大学毕业也来了深圳,在蛇口工业区工作。“那时候,小平刚刚视察南方不久,我们都吃了定心丸。”

  1996年,两个儿子将王福林夫妇接到了深圳。夫妇俩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城市漂亮,天气又暖和”的地方,10年下来,他们也算是一个“老深圳”了,这期间他们添了个孙子,换过两套房子,没上过学的老两口在附近的四海情老年大学学起绘画,最近,还迷上了旅行。

  11 做人不能忘本

  受访人:老宝安居民 邓奶奶

  邓奶奶出生在宝安,亲历了深圳从边陲小镇到现代化城市的巨变。邓奶奶的父亲是马来西亚归国华侨,算是有些家底,比普通的农民生活的要好一点,但即便这样,当年也只是能吃饱饭而已。小时候不懂事,总觉得人家的饭好吃,一次,拿了一碗米饭去跟别人换番薯饼,结果发现这东西味道很差,吃了肚子老是胀胀的。邓奶奶还记得,她的妈妈还笑话说“看你以后还馋不馋人家的饭。”

  “过了些年后,改革开放搞包产到户,队里给每户农民分了自留地、自留山。这一来,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了。深圳成立特区,全家都迁到了市内,成为了居民,吃起了商品粮。”邓奶奶舒心地笑了。

  邓奶奶每逢节假日都要去莲花山上看看小平的雕像,她说,做人不能忘本啊,没有小平,哪有如今的好日子啊。

  12 环境越来越好,收入年年见涨

  受访人:塘坑新村居民 陈仕荣

  陈仕荣老伯讲述自家的幸福生活,顺手就指了指塘坑新村小区里一栋栋的小洋楼,连说了两个“想不到”——“想不到我们也能住上和城里人一样的花园小区,想不到这十几年来周围变化这么大,而这一切都是小平给我们带来的呀!”

  陈老伯家所在的塘坑新村由高质量的建筑单位设计,注重邻里交往空间,采用一户一层,每户使用面积298平方米,是一个典型的配套设施完善、生活环境优美的文明新村。

  “环境越来越好了,想来办厂的人越来越多,人气也越来越旺了!”陈老伯说,改革开放以前,每年的人均收入就是几百块钱,农村要发展,最重要的是吸引外商投资落户,环境不好没人会把工厂搬进去。经过规划,改善了环境,塘坑来了越来越多的工厂,居民的收入也是年年见涨。

  13 买了房子买了车

  受访人:退休干部 上官长松

  上官长松和老伴一早上了莲花山,在小平塑像前献上鲜花,鞠了三躬。他们从山顶广场俯瞰市中心区,心情不由像涨潮一样起伏。“深圳确实是个干事创业的好地方,我的女儿女婿都是6年前才到的深圳,经过几年打拼,如今工作都很有起色。”上官说,刚到深圳时,女儿女婿租一间小屋,两年后就买了自己的房子,再过两年又买了车,“孩子们孝顺,我们老家在北方,每年天一冷,都会把我们接到深圳,享受这南方的冬日暖阳,真是舒服。”

  “深圳变化发展也真快,每天都有新进步,真正的日新月异。”上官笑呵呵说,5年前到女儿女婿在南山区的新家时,周边公交车还不是很发达,出行购物还都不很方便,第二年来时周边不仅多了高楼和购物商场,道路也顺畅了,公交车次也多了,小区周边一片繁华。“我们每天买菜,在附近转悠转悠,挺好的。”“老头子在深圳过得可开心了,很快交了一帮老朋友,每周都约着一起搞搞文娱活动,唱唱京戏什么的,每天的活动安排得挺满的。”老伴汤阿姨补充说,社区和谐,众人开心又安心。

  触景生情,上官朗诵起了自己几年前第一次登莲花山拜谒小平塑像时创作的一首诗,以作怀念:“哲翁远举步莲山,万紫千红锦绣添。真理卓然越千古,人民赤子瞻永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693,000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