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箍木盆”手艺没有失传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0日08:42 每日新报

  

“箍木盆”手艺没有失传
据上了年纪的人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常会有手艺人一边推着小车走街串巷,一边嘴里吆喝着:箍木盆、箍木桶……而如今,“箍木盆”这门民间手艺离我们的生活似乎越来越遥远了,很多年轻人甚至从来都没有听说过。

  今年39岁的司建民是天津红桥木桶厂的厂长,对于“箍木盆”,他最有发言权。这不仅因为“箍木盆”是他家三代人赖以生存的手艺,更因为他是天津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为这门手艺注册了商标的人。

  “箍木盆”手艺三代家传

  司建民告诉记者,学习“箍木盆”完全是受家庭的影响,自己的祖父、父亲全都是靠这门手艺养家糊口的。“我爷爷小时候是跟师傅学的,我的师傅就是我父亲。”司建民告诉记者,自己是在锯木头的声音和锯末堆里长大的,因此对这门手艺可以说是耳濡目染。

  “箍木盆是个纯手工的技术活儿,一点窍门也没有,完全靠手法和经验,还有悟性。一个家用的木盆一般需要四五十块木板制成,而每块木板的大小、角度都不相同,拿刨子刨的时候需要根据盆的直径把每块木板都刨成刚刚好的角度和尺寸,这样拼接起来才是一个圆形的盆,而这个过程没有任何的计算公式和数值参考,完全靠眼神、手法、判断力和经验。刨完木板后,把它们拼接成盆的形状,就可以上‘箍’了。用事先准备好的竹箍把这些木板箍紧,在缝隙间刷上胶,等胶干了之后,取下竹箍,再进行里外的刮面、打磨,然后就可以装盆底了。”

  司建民说,装盆底也是一项很难的工作,手法一定要拿捏得刚刚好,其中没有任何窍门可言,全凭手艺和经验。

  小作坊勉强维持生计

  司建民的父亲司宝礼今年已经63岁了,直到现在还在儿子的厂子里忙活。司宝礼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做手艺不能就乎!

  据司建民回忆,小时候,自己家开了个箍木盆的小作坊,当时箍一个木盆需要两天的时间,也就能赚几毛钱,一家五口靠这门手艺勉强维持着生计。“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父亲还因此而挨过斗,街道没收了他的工具,说他搞个体。直到1984年,家里才正式起照办了这家小型木桶厂,当时的员工只有两个人,司建民和他父亲。

  开发新用途 “箍木盆”渐火

  司建民说:“1998、1999年的时候,人们开始注意养生保健了。由于木盆、木桶采用纯天然杉木制成,具有绿色、环保、无污染、防滑、保温性强等特点,因此很多人开始选择用木盆泡脚。”

  “我必须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箍木盆’手艺是衰败还是继续流传就在此一举了。”司建民说,当时,从采购、制作、销售到售后服务,每一个环节他都费尽了心思。木材要亲自去南方选最好的;制作工艺进行了改良,款式增加了椭圆等比较时尚的造型;四处拓展销售渠道。

  在经过这些努力后,司建民家的木桶厂重新红火了起来。订单越来越多,厂子里又招了十几名工人,司建民和父亲手把手地将“箍木桶”的手艺传授给他们。

  注册商标“箍木盆”欲闯世界

  2002年,司建民又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用自己的名字“建民”注册了商标,这在天津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他就是想让人们都知道,“箍木盆”这门手艺没有失传,它现在发展得很好。老手艺只要跟得上时代的脚步,不断突破自我,求新求变,就能得以流传、发展。司建民说自己不会强迫女儿学习手艺,一切全凭她自己的兴趣。今后,他将进一步扩大厂子的规模,“下一步,我还打算开拓国外市场。”新报记者 邢珊

  小档案

  司建民,39岁,现任天津红桥木桶厂厂长,三代家传“箍木盆”手艺,将老手艺应用到现代家庭装修、养生保健中,注册了本市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木盆商标“建民牌”。

  新报记者 段毅刚 摄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