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前往深圳莲花山及小平画像前献花追思(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0日08:47 南方新闻网
游客前往深圳莲花山及小平画像前献花追思(图)
  昨天是伟人逝世十周年纪念日,大批市民、游客前往深圳莲花山及小平画像前献花追思 本报记者黄宇摄

  怀念小平

  小平语录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就是好猫。

  思想更解放些,改革步子更快些。

  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

  十年前,敬爱的小平永远离开了大家。昨天,是他逝世十周年的日子。在他一手缔造的深圳,天空有些灰蒙蒙,并有丝丝细雨,然而莲花山上,仍有无数市民冒雨自发向小平铜像敬献鲜花和花圈,在深南大道小平画像前,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都抢着拍照留念。还有很多深圳人在网上祭奠小平,追忆小平以及深圳精神。他们认为,深圳人对小平有不一般的感情。

  伟人已逝,但精神永存!

  【莲花山】老翁下跪磕头思伟人

  昨日,灰蒙蒙的天下起丝丝细雨,却难阻各界群众来到深圳莲花山顶,向小平铜像献上束束鲜花。一位七旬老伯,昨日早上7时多便来到这里,对着小平铜像深深叩头,倾诉对这位世纪伟人无尽的思念。

  昨晨7时30分,当保安员小曾来到雕像前接班时,已有市民带着鲜花前来拜祭。

  小曾在通向铜像的通道前摆上两个雪糕筒,拉起一道警戒线。“2月19日是纪念日,肯定游人众多,这样做是为了确保铜像和游人的安全,也避免花草被人践踏。”对于想和铜像拍照留念的市民,小曾让他们站在警戒线外。如果是来献花,小曾就会指引其跨过警戒线,走到“小平”身边。他告诉记者,为了维持现场的秩序,在此值守的保安员还由两名增加到4名。据他估计,山顶上的游客比之前至少增加了一倍。仅上午,小平铜像前敬献的花圈就已经有60多个,摆放的鲜花也在铜像周围绕了两圈。

  到了昨天中午11时,莲花山顶广场已是人头攒动。小平铜像前堆满了鲜花,由于不能靠近铜像,人们纷纷在铜像前留影。

  从辽宁来深圳的安阿姨说,邓小平是位了不起的领导人。因为是教师,安阿姨在“文革”时遭迫害,还下放到农村;因为改革开放,他们家出了3个大学生,现在都有了让人羡慕的好工作。“这都是托了邓小平的福,生活改善,天下太平,真是一代伟人!”安阿姨望着小平,轻声道出感谢。

  【网友祭奠】发帖写博客纪念小平

  “这个时候追忆小平,回忆深圳精神,似乎更有特别的意义——”昨晨,网友“li_richard”在天涯社区发帖,仔细回忆了10年前他得知小平逝世消息的那一天。截至昨日下午5时,奥一网友在网上为小平所献的鲜花达到5023束,蜡烛达到4164支。许多深圳人都选择了通过网络发帖、发照片、写博客等方式来纪念小平。

  “1997年2月20日早上,住在深圳福田的我去买《足球报》,摊主说来了又收回去了,不知道什么原因。大概9时左右,报纸来了,头版赫然写着:邓小平逝世。我的心一下子被镇住了”,网友li_richard说,得知这一消息感觉就像自己亲人去世了一样。

  li_richard随后在帖中总结了深圳精神。他认为,创新、进取、自由等等都是深圳的精神,而这些“都与小平的思想与经历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在这个时候回忆小平,还是深圳人的思念。他也希望在深圳的人们,还能够(具有)深圳的精神。

  【小平画像】拍照留念感激邓小平

  今年从江西到深圳过年的老胡有个心愿:在小平逝世十周年这天到小平画像前拍照纪念。与老胡有同样心愿的人很多,昨天,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市民在邓小平画像前拍照留念。在此巡逻的保安小陈说,昨天的人比平时多好多。

  对老胡来说,他感触最深的就是儿子在深圳改革开放中成功。由于家境贫困,上世纪90年代初,老胡的儿子胡明大学毕业就前往深圳闯荡,最初借了几万元与朋友合伙开工厂,由于机遇好,生意越做越大,并最终改变老胡一家的窘境。现在,老胡的女儿也在厂里帮哥哥打理生意。“还是改革开放好啊,日子越过越好,所以我们一家人都十分感激深圳,十分感激邓小平。”胡明一边给老爸老妈拍照一边感慨。

  耸立在深圳深南大道旁的邓小平画像,近年来已成为海内外游客缅怀这位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最佳去处。据有关方面统计,每年大约有百万以上游人来此与这位世纪伟人“合影留念”。

  “虽然每个月打工赚的钱也就2000多元,但日子还是比以前好多了,相信小平爷爷会很开心看到这一切的。”从湖南来深打工3年的小华,每年都会给老家寄钱,现在家里靠她寄的钱盖起了房子。

  大事记

  1997年2月19日小平因患帕金森病晚期并发肺部感染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2月24日小平遗体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

  2月2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追悼大会,江泽民致悼词。

  3月2日小平骨灰撒入大海。此前,小平的亲属致江泽民总书记并党中央一封信,信中提出,根据邓小平的嘱托,捐献角膜,解剖遗体供医学研究。不留骨灰,把骨灰撒入大海。

  本版统筹:本报记者杜雅文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朱倩张小玲杜雅文(

南方都市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8,290,000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