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小平逝世十周年纪念日 数万国人网上献花致祭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0日10:17 金羊网-新快报
昨日是邓小平逝世十周年的日子,截至昨日正午,仅新浪网友就有3万多人在网上献花 中国人忘不了邓小平的好 昨日,农历正月初二,是邓小平逝世十周年的日子。很多中国人在欢度春节之际并没有忘记这位老人。这位被全世界公认的伟人,没有墓,没有碑,骨灰撒向大海。难以忘记他的中国民众和他的家人一样,向他献花表达缅怀之情。到19日正午时分,已有3万多名网友在新浪网上为纪念伟人逝世十周年献花。 “邓小平给了我们创业机会” “这是邓小平。”73岁的陈淑珍看春节晚会时,发现一首歌曲中插播了邓小平的镜头,她指着电视屏幕对身边的孙儿说:“当年他主张包产到户,给农民分了地,村里人就都有粮食吃了。” 对于陈淑珍这样的老一辈中国农民来说,丰衣足食是他们毕生的愿望。邓小平通过推动中国的经济改革,帮助他们实现了这个愿望。 1978年,在邓小平的领导下,中国启动了经济改革,首先将耕地的生产经营模式从“大集体”改为农户承包经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解决了人口最大国家的温饱问题。 像陈淑珍这样,总是念叨邓小平“好处”的人在中国比比皆是。“邓小平给了我们创业机会。”中国杭州斯泰集团董事长徐跃华告诉记者。 改革开放让徐跃华的人生与父辈们迥然不同。“1980年,听说可以做生意了,我就和师傅借了几千元从洛阳贩运摩托车到浙江卖。当时还不能个人申请营业执照,我们就将摩托车放到一家食品公司卖,一辆摩托车能赚1000多元。” 如今,46岁的徐跃华已是资产逾3亿元的私营公司董事长,浙江省也成为中国的经济大省。他说:“和我同龄的浙江人都感谢邓小平。” 可以说,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原则(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让10多亿中国人成为受益者,摆脱贫困,走向小康,也造就了中国经济连续20多年的高速增长。 “解决中国的问题要靠发展” “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都要靠发展。”邓小平理论研究专家、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主任阎建琪和他的同事们,大年三十那天,还在单位办公室里,“老人离去十年了,人们很难忘记他,这些天总不断有电话来问关于邓小平的事情”。“改革与发展这个核心,中国已经坚持了30年。”阎建琪说,“它越来越深入人心,也越来越充分、越深刻地证明了它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科学指导思想”。 对于中国新一代年轻人来说,邓小平是一个传奇。“我们平时聊一些时事时常常会聊到邓小平,都挺佩服他的。”北京林业大学二年级学生任斌告诉记者。 这位1985年出生的大学生说,他们对邓小平的了解主要来自书籍和电视电影,中学和大学的政治老师也会讲到邓小平的理论和生平。他和同学很佩服邓小平一生三落又三起的特殊经历,佩服他在谈判收回香港以及国庆阅兵时的从容形象。 邓小平最小的孙子小弟与任斌同龄。在小弟眼里,邓小平是“退休的爷爷”。 “爷爷经常牵着我的手散步。”小弟在做客新浪网时说,全家十几口人还住在原来的小院里,邓小平生前办公室的所有陈设,也都保持着原来的样子。爷爷离开十年的日子里,全家将和每年一样,“一起跟着奶奶在院子里撒花瓣,以此来纪念爷爷”。 被全世界公认的这位伟人,没有墓,没有碑,骨灰撒向大海。难以忘记他的中国民众和他的家人一样,向他献花表达缅怀之情。到19日正午时分,已有3万多名网友在新浪网上为纪念伟人逝世十周年献花。(欣华) 邓小平最后时刻的留言:该说的我都已经说过了 1989年11月,邓小平在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上,他辞职退休,但仍旧关注中国的发展状况,1992年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重要谈话。但从1994年春节以后,邓小平就再也没有公开露面。在病房里的邓小平被问及还有什么话想说时,他淡淡地回答:“该说的都说过了。” 邓小平在1996年12月的一天早晨醒来时,觉得呼吸不畅。按照过去多年的习惯,他本应走到卫生间里去洗脸刷牙,然后坐在一个小方桌子边开始吃早餐,有牛奶和鸡蛋。可是这个早晨,他觉得自己什么也做不了了。咳嗽不止,令他不能呼吸,不能下咽食物,更无法完成他的这些活动。身边的医生已经不能应付这个局面,只好把他送进医院。 2月7日正是正月初一,邓小平没有回家,病房的医生和护士在近旁房间里守着,一呼即来。亲人坐在沙发上,全都默然不语。整座楼一片寂静,就像是死神已经降临。警卫秘书张宝忠想起应该互道“新年快乐”,就把大家聚到一块儿。众人举起酒杯,说不出一句话,惟有泪千行。“希望咱们医务界,在新的一年里能创造奇迹。”张宝忠在心里这样说。 可惜没有奇迹,93岁的老人又挺了12天,到2月19日,他的呼吸功能都衰竭,只能借助机器。21时08分,邓小平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曾宪梓访谈:没有邓小平就没有香港的今天 1977年7月,邓小平复出,身在香港的他为了长久期待的实现设宴欢呼;1984年12月,中英联合声明正式签署,时任香港客家商会会长的他宴开百席,庆祝这一重要历史时刻;1997年7月1日,在香港政权交接现场,他振臂高喊“祖国万岁”……他,就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香港金利来集团董事局主席曾宪梓。 “没有邓小平,就没有中国今天的进步和富强,也没有香港的今天。我对他的崇敬和怀念无法用语言形容。”邓小平逝世十周年之际,曾宪梓在家中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曾宪梓说:“邓小平以超然的智慧、胆识和人格,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设想,这充分地体现出他实事求是的精神实质。”“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并在回归后继续保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繁荣稳定,得益于‘一国两制’方针政策以及香港基本法。回归以来,香港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以及非典的重创,但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香港依然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而且成功确立了自己作为进入内地的金融通道地位;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实施,‘个人游’的开放,对香港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正面影响。” 曾宪梓特别表示:无缘与邓小平见面,是自己一生中最大的憾事。(欣华) ●曾宪梓:无缘与邓小平见面,是自己一生中最大的憾事。 两晤李嘉诚邓小平:想去香港看看 香港长江实业集团主席李嘉诚曾说:“我和邓小平先生见过多次面,坐下来交谈了两次。他给我的印像是一位实事求是的人,对许多事情都有很好的创见,是一位在中国历史上难得的伟人。” 1986年6月20日上午,邓小平第一次会见了李嘉诚。 李嘉诚在改革开放不久就捐资在家乡创办了汕头大学,邓小平对此表示:“你资助教育事业,很值得赞赏。”邓小平对在座的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说,国家教委要全力支持汕头大学的工作。 李嘉诚第二次单独会见邓小平时是1990年1月18日上午,邓小平已经引退二线。 邓小平谈香港回归问题时说:“我跟撒切尔夫人谈过,在主权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在考虑制定香港基本法时,我就讲不能使中央政府无所作为。解决香港问题的办法,要中国、香港、英国三方面都能接受,50年不变,大家都要得到发展。” 李嘉诚在谈话中称邓小平身体还非常好。邓小平说:“毕竟85岁了,也好不到哪去。” 李嘉诚说:“我敢买保险,您能超过这个。” 邓小平说:“一年比一年困难了。” 李嘉诚说:“希望你能够到香港来看一看。” 邓小平说:“我活到1997年,就是要等到在中国收回香港之后,到香港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 邓小平活到了1997年,但是没有活到7月1日,于2月19日去世,其时距香港回归131天。(钟平) ●李嘉诚:邓小平是一位实事求是的人。 媒体评论
《财经时报》 抓住机遇谋发展才是最好的纪念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小平语录中最著名的一句。自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这句话成为了当时启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有力的发动机。但当一部分人真的富了之后,人们又开始埋怨起日益严重的贫富分化问题。或许在这时,人们有意无意地忘却了他原话结尾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我们重温一下1992年南巡时他是怎么说的:“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共同致富的意思就是说全社会成员在财富方面差距不会太大,不会出现某一部分人在一些基本生活保障方面负担不起。民生问题集中在医疗、教育和住房方面,再加上就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可能从小平语录中找到现成的答案,这需要与时代相匹配的政府集体智慧。其中的一个前提是政府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要做到小平同志所说的完全不谋私利。 胆子再大一些!步子要迈得再大一点!要抓住机遇谋发展!伟人的教诲总在耳边回荡。 什么是机遇?问题就是机遇,大问题就是大机遇,问题多就是机遇多。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时候才能产生有大作为的空间,才会逼迫大智慧的出现。我们作为改革的后来者,认识到这个道理,完成前辈留下的光荣使命,就是给了小平最好的纪念。 (夏天/编制)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