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上海频推社保新政:强势政府转型推动行政改革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2日13:43 中国网 (来源:《财经》杂志)
“刚刚过去的一年,对上海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这是中共上海市委代理书记、市长韩正在2007年初上海“两会”上的总结,也可谓上海人乃至全国所有关注上海的人们的共同感受。 2006年7月,上海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祝均一接受调查,拉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社保资金挪用案的调查序幕。其后,上海就一直处于全国乃至世界舆论的风口浪尖。至9月下旬,原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严重违纪受查,成为当年度最能拨动人们敏感神经的政经议题。其间又有一系列高官巨贾纷纷落马,随之而来的是大规模的人事更替。直至半年后的今天,余波仍未平息。 韩正在“两会”期间之语,带动了参会代表、委员们的积极建言。从社保资金管理到大型工程招标,由行政改革到经济转型,社保案为这个中国内地经济最为发达、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反思机会。 反思仍需继续 上海社保案的主要案情,如韩正所透露,自2002年四季度起,上海社保资金发生了第一笔挪用;此后两年内,共七次挪用社保资金总计34.5亿元,经委托贷款转给上海民营企业福禧投资董事长张荣坤,作为其自有资金;至2006年7月社保案案发,本息37亿元分文未还。 从已知的情况看,上海社保案暴露出的漏洞并不隐蔽,问题并不复杂。对于社保资金的投资范围和管理模式,中央早有系列法规及政策规定,但过去形同具文。 在社保案案发前后,上海市政府宣扬的政务公开及行政体制改革,也多流于形式。 早在2003年6月,上海在国内率先实行新闻发言人制度,宣称其目的是促进政务公开和信息披露,以满足社会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至2004年,上海又推出打造“透明政府”的行政体制改革,政府15个部门开始信息公开,一度誉满全国。 然而,社保领域已经暴露的多年来官商勾结、违法违规乃至犯罪之举,在上海市各部门内部既未遭到抵制,更谈不上信息公开和透明行政。社保案案发后,原本每周一次的上海市新闻发布会已经数月未开,上海本地媒体对此也鲜有报道。 韩正在上海“两会”期间宣布,张荣坤所挪社保资金已全部追回;会上仍有代表、委员指出,政府对社保案查处情况的公开范围尚有保留。一位来自工商联的政协委员表示:“我们从其他渠道了解到,社保资金还存在其他拆借行为。” 社保案案发后,上海频推社保新政,先是为高龄无保老人送保障,后又施行《上海市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办法》,并宣布将组建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上述新政固然是亡羊补牢,但具体成效尚待观察。 诸如社保基金管理办法和社保监督委员会,全国各地早已施行,但违规现象依旧,可见立法并不意味着一切。另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2006年9月下令,各地社保局需在2007年底前将企业年金交由市场化中介运作。上海官方则披露,上海社保局将选择在沪的金融机构及大型企业共同出资,组建一家企业年金管理机构,整体接收原由上海社保局下属事业单位经办的企业年金,可见政府仍不愿完全放弃对企业年金的控制权。 韩正在上海“两会”上称,社保案“暴露出我们在制度上有缺失,管理上有漏洞,监督上有缺位”。此番总结不可谓不深刻,而上海对社保案的反思仍需继续深入。 “刮骨疗毒” 上海社保案牵连出的官员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原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据新华社报道,陈良宇涉及违规使用社保资金、为一些不法企业主谋取利益、袒护有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的身边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为亲属谋取不正当利益等问题。 据上海市检察院披露,上海社保案涉及多名领导干部受贿索贿,其中上海市管干部11名,其他涉案社会人员十余名。 上海市检察长吴光裕在上海“两会”上透露,上海市检察机关以涉嫌受贿罪对多人立案侦查,包括上海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原总经理王国雄、财务部原经理李易曾,华安基金原总经理韩方河,上海市国资委原副主任吴鸿玫,上海电气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投资部原副部长程彦敏,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原财务总监徐伟,上海市房管局土地利用管理处处长朱文锦等。 据此前公开披露,接受调查者还有上海市委原副秘书长孙路一,上海社保局原局长祝均一,宝山区原区长秦裕,上海市国资委原主任凌宝亨,上海电气原董事长王成明,上海电气原执行董事韩国璋,新黄浦集团原董事长吴明烈,上海国际赛车场有限公司原总经理郁知非等等。 这一系列涉案者关系错综。如郁知非2001年底辞去申花足球俱乐部董事长后,其接任者即为王成明;而王成明亦曾担任华安基金董事长,与韩方河共事有年;吴明烈早年为黄浦区房地产管理局局长,后由新黄浦置业董事长改任华闻控股副总裁;陈良宇之子陈维力曾任申花俱乐部副总经理,后任华闻控股旗下的中体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国资委一位人士曾就此评论:“这个圈子并不大。” 围绕这个圈子,发生了一系列黑箱运作,其基本线路可归纳为:政府主导大型项目或优良资产的招标转让;社保资金通过委托贷款为商人垫资;拥有政府背景的企业凭空获得项目合同或优质资产。 以2002年3月福禧投资以32亿元获得沪杭高速公路上海段30年收费权为例,此次路权转让事发突然,所谓“竞标”事前毫无声息,事后亦无公开资料证实,暗箱操作明显。 又如2004年上海电气改制上市,福禧投资作为发起人持股10.54%,但近10亿元的股权款“欠交”至今。 有关部门至今不曾披露上述交易内情,但其共同买家均是一度扬名上海滩的“神秘富豪”张荣坤。如今人们已知,其财富源头不过是违法拆借的社保资金,以及近百亿元之巨的银行贷款。 张荣坤的乍兴与忽亡,令人联想到曾经的“上海首富”周正毅。同为崛起于闾巷之间,均显神秘而低调。从周正毅到张荣坤,从房地产到高速公路,“问题富豪”们的发迹史正是官商勾结的鲜明写照。 强势政府转型 运用政府之力,将多家企业捏合为集团,已成上海经济的一大特色。进入21世纪,上海在2003年把上海一百、华联、友谊、物资四大集团重组为全国最大的商贸集团——百联集团;2006年,又把农工商等五大食品集团整合为光明集团。 这种行政色彩浓郁的资源整合方式,已日显局限性。总资产达700亿元的百联集团规模虽居全国第一,但成立三年来,每年净资产收益率都在下降。光明集团原有的五家公司资产结构庞杂,跨越多个行业,其整合难度更甚于百联集团。目前上海大型国企的领导人行列中,不乏局级乃至市级领导的身影。 政府掌握资源过多,而监督力量又显薄弱,极易滋生腐败。与之相关的另一个现象,则是上海私营经济生存空间狭窄,实力强劲的民营企业在全国屈指可数。 政府强势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已有隐忧。学界曾把上海的经济增长模式形象地称之为“起吊机经济”——通过修桥、修路、盖房子的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这种通过外延资金投入的经济,并不能完全激发其内在有效的投资需求,一旦投资放缓,发展也就受影响。 早在2004年2月,上海市长韩正在出席上海政协会议时即坦承,他注意到不少传媒将上海缺乏企业家的原因归结于“政府太强”,今后希望通过“强势政府+强势企业”,形成上海的“强势经济”。 时至2006年3月,韩正又到上海市社科院布置下13个课题,探讨上海前15年的高速增长是否能延续,已表现出其对政府主导经济的模式有所反思。 2007年1月28日,上海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上,韩正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称,“政府部门直接或间接干预企业具体经济活动的情况仍然存在,有些方面还在用行政手段代替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有的政府部门职能转变相对滞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力度需要加强。” 这是上海市政府第一次正面反思强势政府的弊端。由强势政府转变为“小政府”,由全能包办变成公共服务,当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本刊记者 胡润峰/文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