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我省垦区采取科学培肥地力举措 创造土壤肥力持续增长...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6日08:55 黑龙江日报
本报记者 任志勇 曾经“肥得流油”的东北黑土地,因粗放耕作、重用轻养而变得稀薄贫瘠,开始威胁粮食生产。黑龙江垦区采取科学的培肥地力举措,加上独特的土地管理模式,创造了土壤肥力持续增长的奇迹,实现了耕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土地“含金量”锐减 因肥沃广袤而被称为“庄稼沃土”的黑土地,是黑龙江的特色和骄傲。然而时至今日,黑土地竟逐渐沦为“濒危物种”!这不是危言耸听,据统计,目前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总面积为27.59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26.8%。据专家预言,按照目前水土流失速度,东北现有耕地的黑土层,将在50年内全部被剥蚀。而现有耕地肥力的不断递减,更是威胁了粮食生产。土地的“含金量”锐减成为不争的事实。 在黑龙江垦区,却是另一种景象,监测数据表明,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北大荒的土壤肥力实现了稳定增长,目前有机质含量保持在4%~7%的较高水平。 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处于地力递减的状况下,为什么北大荒的土壤肥力能够实现稳定增长?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从飞机上俯瞰垦区的3500万亩耕地,但见万条林带纵横交错。这些总量达7万条的“绿丝带”,构成4.2万个农田防护林网格。垦区决策层认识到,拯救黑土地的首要任务,是堵住黑土流失的口子。加强基础建设,是垦区“治地”的法宝,近年来垦区建成了“双百万亩”水土保持林工程,完成防洪除涝工程土石方20多亿立方米。堵住了黑土流失的口子。 先保地,再增肥。坚持秸秆还田,是垦区增加地力的“撒手锏”。垦区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初开始推行作物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平均每年秸秆还田面积占46.7%,基本实现了两到三年全面积秸秆还田一遍,有效地遏制了土壤有机质下降,明显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去年垦区秸秆还田面积达1300万亩,相当于投入肥料氮5.2万吨、磷2.4万吨、钾9万吨!而据试验调查分析,长期连续秸秆还田,每3年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0.05%。 农业现代化的初步实现,让垦区有了提高土壤肥力的另一高招,那就是“测土配方施肥”。施肥好比给土地“吃药”,吃什么药,药量大小,学问大着哩!垦区首先大量建立标准化土壤化验室,对土壤进行“体检”,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形成“定量、定位、定期”的“三定”施肥模式,并大面积采用飞机航化施药。2006年,垦区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1500万亩,经测算,平均每亩增加效益43.2元,累计为农户增收超过6亿元,成效立竿见影。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垦区还推行了在合理轮作和深松耙茬基础上,采用大农机进行“平作与平播相结合、免耕与少耕相结合、原垄轮卡与保护性栽培相结合、农艺与农机相结合”的保护性耕作体系,在耕作措施、栽培模式、农机配套等方面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 土地集约化管理 垦区“治地”成功,除了技术上的原因,更有体制上的优势。而这一点,恰恰是既容易被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垦区实行的是集约化土地管理,有别于地方上土地的分散管理体制。这种模式,便于土地的科学规划和统一调配治理,成为治地的先决条件,发人深思。 诸多培肥地力的有力措施,创造了让世人惊叹的奇迹。普查表明,垦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已经“止跌”,并表现出稳中有升的趋势,特别是土壤有机质近十多年来持续保持在4%%~7%%的较高水平,每三年增长0.05个百分点。可以肯定地说,黑龙江垦区地力已进入稳定增长阶段。 专家称,这种耕地土壤肥力持续增长的现象,在国内罕见,实现了耕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做出了贡献。地力足,庄稼熟。去年,垦区粮食总产达113.2亿公斤,商品总量首次突破100亿公斤大关。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