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上海医学21年后再问鼎国家科技奖一等奖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7日14:18 新闻晚报
□晚报记者俞陶然报道 自从1985年,上海的吴孟超、汤钊猷两位院士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后,上海医学界已经等待了21年,期盼再获殊荣。 今天上午从2006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传出喜讯,汤钊猷院士凭借肝癌研究,又一次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本市在近视眼、新生儿听力等领域的成果也获得了奖项。 肝 预防肝癌复发有了突破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汤钊猷院士告诉记者,21年前,他获奖的项目是“肝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该项目使肝癌从“不治之症”变成了“可治之症”,肝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高1倍。 “这次获奖的项目是:转移性人肝癌模型系统的建立及其在肝癌转移研究中的应用。它是对前一个项目的延续和深化。”汤院士说。据介绍,癌症是全人类的“第一疾病杀手”,转移复发,则是攻克癌症的最大难关。要研究肝癌转移,不能用人体直接作实验,而要靠生物模型。为此,汤院士领导的团队选择了“人肝癌裸鼠模型”和“试管细胞模型”,也就是把人生的肝癌“种”到老鼠的肝脏上和养在试管里,对它们进行研究试验。 汤院士表示:“这个项目的难点在于,要让这两个模型具有肝癌转移潜能。我们经过多年探索,失败了78次,终于获得成功。”如今,依靠这两套模型,科研人员可筛选药物,寻找与肝癌转移有关的基因,还能探索转移的机理。根据模型筛选出的干扰素,已证实有明显预防肝癌复发的作用。 眼 沪产角膜刀获欧盟许可 近视眼激光手术已经普及,而该手术使用的微型角膜刀,就有很多是复旦大学附属五官科医院褚仁远教授领衔发明的产品。目前,这套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沪产刀”已被全国116家医院采用,并拿到了欧盟许可证。 “黄种人的眼球结构和白种人不同,黄种人容易患近视,而白种人容易患远视。”褚教授由此发现,国外研发的角膜刀未必适合黄种人。据了解,沪产的LASIK、LASEK、Epi-LASIK等三种角膜刀首创了旋转式技术,更符合人眼的生理特征,而国外的刀片只有直线式。在切割速度上,也是沪产刀占了上风,而它的价格仅是国外角膜刀的一半。 耳 让新生儿“十聋九不哑” “十聋九哑”这个概念已被上海交大附属新华医院的“新生儿听力筛查及干预研究”颠覆。据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该项目第一完成人沈晓明教授介绍,如今,该院的这一成果已在全市推广,让先天性耳聋的婴儿及时得到干预,达到“十聋九不哑”的效果。 该项目引进了国外的“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技术”,并对其进行改造,提高了这一技术的精确度、灵敏度。婴儿产后3天,就要戴上“耳机”,接受该技术的初筛,呈阳性者42天后再次进行筛查。如果确诊为先天性耳聋,那么这名婴儿将接受综合干预,装助听器或人工耳蜗,并进行语言康复,使其达到正常儿童的语言发育水平。沈晓明告诉记者:“本市推广的这一项目,是目前全世界规模最大、覆盖率最高、效果最好的新生儿听力筛查及干预体系。”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