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声: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7日20:09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2月27日电(记者孙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李振声27日获得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李振声生于1931年,山东淄博人。1951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现任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李振声曾担任中科院原西北植物研究所所长,中科院西安分院、陕西省科学院院长,陕西省科协主席,中科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等职。李振声是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代表,全国政协第八届、第九届常务委员,曾荣获陕西省和全国劳动模范。

  李振声1990年入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1年入选中科院院士,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陈嘉庚农业科学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中华农业英才奖等奖励。

  在55年的科学生涯中,李振声主要从事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研究,同时开展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他开创了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育种新领域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种。李振声育成的以小偃6号为代表的系列品种,开创了小麦远缘杂交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先例。小偃6号已成为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是我国北方麦区的两个主要优质源之一,其衍生品种已达79个,累计推广3亿多亩。

  李振声创建了蓝粒小麦和染色体工程育种新系统。这是一项原创性成果,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的实用化开辟了一条新路。他的这项成果促成了首届国际植物染色体工程会议在中国西安召开,受到来自15个国家的100多位专家的充分肯定。

  上世纪90年代初,李振声从我国人多地少、资源不足的国情出发,提出了提高氮、磷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小麦育种新方向和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观。他培育出的可高效利用土壤氮磷营养的优质小麦新品种小偃54,累计推广700余万亩。他提出的以“少投入、多产出、保护环境、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育种新方向,已成为业界共识和农业973项目研究的重要指导原则之一。

  1987年,李振声带领中科院400余名科技人员对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进行大规模改造和治理,6年时间实现黄淮海地区粮食增产504.8亿斤。1995年,为打破我国粮食生产4年徘徊的局面,李振声向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我国农业生产的问题、潜力与对策》的报告,提出了实现粮食产量增加1000亿斤的对策。2003年,他针对我国粮食生产连续5年减产的情况,提出争取3年实现粮食恢复性增长的建议。2006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9949亿斤,基本实现了恢复性增长。

  李振声著有《小麦远缘杂交》等两部专著,主编论文集5卷,发表论文100多篇,被引用近600次。他还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高水平人才。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5,8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