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医大高原病研究获一等奖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8日02:00 重庆晨报

  我市共有7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其中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本报讯(记者史永庆实习生张研)记者昨天从市科委获悉,在昨天召开的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市共有7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据了解,这是继2004年后,我市又一次获得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此次获得一等奖的项目是由第三军医大学领衔完成的军队专项项目《高原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

  该项目研究历时53年,对高原病的发生机制和防治措施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首次提出高原病的概念、分型和诊断标准,以及高原病主要发病机制学说,在高原病理论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奠定了我国高原医学的国际学术地位。创建了多项高原病救治的关键技术,成功救治急性高原反应10万余例,救治水平达国际领先,在30多家军地单位和青藏公路、青藏铁路、格—拉输油管线等重大国防工程建设的卫生保障中得到广泛应用。

  6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分别是:由第三军医大学完成的《严重烧伤救治新技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和《重型肝炎/肝衰竭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由重庆大学完成的《农业专家系统研究及应用》,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完成的《柑橘加工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研发》,重庆中药研究院完成的《中药材三位定量鉴定及生产适宜性的系统研究》,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完成的《国产1450热连轧关键技术及设备研究与应用》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我市获奖项目中,企业参与的程度有所增加。

  半个世纪攻克高原病世界级难题

  本报讯(记者赵君辉通讯员刘胜江、钟廷俊)随着青藏铁路的通车,到西藏旅游的市民越来越多。但头痛、气短、胸闷、厌食、微烧、头昏、乏力等高原反应却使很多人望而却步。昨日,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传来喜讯:由第三军医大学牵头完成的“高原病的发病机制与防治措施研究”课题,荣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据悉,该课题破解了一系列高原病世界级难题,这标志着我国高原病研究跃居世界领先水平。

  多项指标填补空白

  据介绍,该课题率先提出了高原病的分型方案,系统阐明了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的发生机制,制定了《急性高原反应诊断与处理原则》等国家军用标准和卫生部部颁标准;研制出的小型轻便加压袋和复方党参片等已经装备高原部队;创建了具有我国特色的高原医学、高原军事医学,成功救治了十余万例高原病患者,使我国的急性重症高原病的发病率由15.6%%降低到1%%以下,病死率由37%%降低到0.5%%以下,群体防护效果显著优于国外,现场救治水平居国际领先,多项指标填补了国内空白。

  六分之一国土有高原病

  据资料显示,全球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的特殊环境,除了对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功能、代谢等产生广泛影响以外,还会引起一种特殊类型的疾病———高原病。而我国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占我国国土面积1/6,特别是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是世界上高原面积最大、海拔最高、居住人口最多的国家。

  高原病成了高原部队和居民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研究和防治任务十分繁重。在4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移居性人群高原病的发病率可高达60-100%%,如果救治不及时,急性重症高原病有很高的死亡率,对社会生产力和部队战斗力的影响十分严重。

  半个世纪攻克一个难题

  据第三军医大学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从该项目的奠基到结题获奖,其间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历程,数十名老中青专家教授心系高原,潜心研究。

  50多年来,除课题组的部分成员常年在高原从事现场研究外,课题组先后有2000多人次从低海拔地区深入3700米至5380米高原现场开展科学研究,进行了12万余例病例观察,开展实验研究1100多批次,通过动物实验与人体观察相结合、个体观察与群体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把我国的高原病研究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