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正常化35周年 彼此已成为利益相关者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1日03:13 东方早报

  1967年10月,准备竞选美国总统的理查德·尼克松在著名的《外交》杂志上发表《越战之后的亚洲》一文,文中写道:“从长远来看,我们简直经不起永远让中国留在国际大家庭之外,来助长她的狂热,增进她的仇恨,威胁她的邻国。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容不得使十亿最有才华的人民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

  三年多后,1972年2月28日,尼克松以美国总统身份结束首次访华。当天,中美在上海发表首个联合公报,宣布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

  35年后的今天,一边是美国副国务卿内格罗蓬特即将访华谈合作,一边是美国情报高官宣扬“中国威胁论”,尽管小有波折,中美关系仍然坚定前行。

  最具戏剧性与震撼力

  “我们没有理由成为敌人,我们哪一方都不企图取得对方的领土,我们哪一方都不企图支配对方。”在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的酒会上,尼克松说。他还引用毛泽东诗词形容开启新篇章的美中关系:“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转瞬已是35年。“这是20世纪史上最具戏剧性与震撼力的重大外交事件之一。”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沈丁立教授说,“世界上两个超级现实主义的大国,摒弃意识形态的巨大障碍,为了世界和平携起手来。”

  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的方式是非常奇特的。美国还没有与中国建交,而美国总统亲自访问北京。但尼克松与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一起,正是用这种奇特的方式,共同打破中美两国关系的“坚冰”。中美领导人通过会谈发表公报,达成战略谅解而结束中美对抗局面,使美苏冷战对抗的世界格局发生根本变化。

   与改革开放同步

  35年来,中美关系如同一艘巨轮航行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速度时快时慢,却始终向前航行。中美关系也如同走在一条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峰回路转,却始终向上攀登。

  卡特总统执政期间,美国政府接受了中国提出的建交三原则,即在台湾问题上“断交、撤军、废约”,中美建交的障碍得以排除。在上海公报发表将近七年以后,两国于1978年12月16日发表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同年1月,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访问美国。他在公开讲话中指出:“我们两国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但是,两国政府都意识到,两国人民的利益和世界和平的利益要求我们从国际形势的全局,用长远的战略观点来看待两国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步启动的,而中国的改革开放为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1980年代,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中美两国关系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但中美关系在这一时期也并非风平浪静。美方向台售武的举动引发了中国的坚决斗争,两国政府最终于1982年8月17日就分步骤解决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发表联合公报。美国政府承诺,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承诺逐步减少售台武器,并经过一段时间最后解决这一问题。

  现实主义主导两国关系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局势发生了自二战结束以来最大的变化,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美国政府带头在西方掀起反华浪潮和制裁中国。中美关系跌入低谷,经历了两国建交以来最严峻考验。1992年,美国政府宣布向台湾出售150架F-16战斗机,民主党政府上台后执行将人权问题和最惠国待遇挂钩的政策,对中国施压。但中国没有放弃原则,而且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市场,吸引着各国目标,当然也包括美国。

  “苏联的解体似乎把中美合作的基础也带走了。共同的敌人消失了,中美之间互为对手的状态又重新出现。但由现实主义主导的两国关系,注定会在寻求合作而非对抗中前进。”沈丁立说,“因为中美对抗的代价,无论之于哪一方,都太大。”

  高层互访丰富内涵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国际地位在1990年代初日益提高。1993年11月和1995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两次会晤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中美元首会晤的推动下,两国关系终于逐步走出低谷,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尽管其间发生过中国使馆遭炸和撞机事件,但中美关系仍然向前。

  1997、1998年,中美两国领导人实现成功互访,为两国关系发展注入新活力。1999年11月,中美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达成协议。200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对华永久正常贸易关系法案。2001年年底布什总统正式宣布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消除了困扰两国关系十多年的一大障碍。

  如果说,35年前的中美关系仅仅限于对抗苏联威胁而结成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今天的中美关系已远远超越了对付共同敌人的范围,从战略安全与政治外交扩及到了政治经济、财政金融、科技文化的全方位合作,从亚洲地区扩展到中亚、中东、非洲、欧洲以至于整个世界。

  那纠缠不清的人权问题、动不动就拿来卡中国的最惠国待遇问题,以及用《与台湾关系法》来向中国施加压力,已经被贸易赤字、人民币汇率、能源合作、致力于反恐与解决朝核危机等更为广泛的合作所取代。从中美关系的内涵与形式来看,也越来越趋于成熟。两国已经建立了战略对话的有效机制,华盛顿与北京之间高层交往频繁密切,能就双边与共同关切的广泛问题进行坦诚交谈,达成协议或保持默契。

   成为利益相关者

   尽管“中国威胁论”在美国朝野仍有相当市场,但是作为美国官方对华政策,强调共同利益与加强相互合作的层面是主要的。现在,白宫与国务院对中国的定性称谓既非“战略合作伙伴”也非“战略竞争关系”,而是中性的“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

  2005年9月21日,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在美国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上就美中关系问题发表题为《从成员到责任:中国向何处去》的演讲,首次提出了促使中国成为国际体系中“负责任的、利益相关的参与者(stakeholder)”这一思维。

  佐利克提出的概念被看作美国对华外交政策转向的一个迹象,立即引起美中人士热议。

  如今,虽然佐利克已经辞职,但去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美国时,布什本人在致欢迎辞中也亲自提到这一概念,这表明佐利克的提法和对中美关系的定位已经获得布什首肯。而新任美国副国务卿内格罗蓬特刚刚上任,就立即开始中国之行,与中国继续举行副外长级战略对话。

  也正是在去年胡锦涛主席成功访美时,中美双方就全面推进21世纪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达成新的重要共识,确定中美既是利益攸关方又是建设性合作者。这为中美关系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38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