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荒:道德期盼落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1日08:00 南海网-海南日报

  

血荒:道德期盼落空?

  2月27日晚,省人民医院,被大货车压断双腿的符开福正在接受输血。 林萌

  开年两个月,3次“O型血告急”。而2006年一年,省血液中心曾10次向社会发出“O型血告急”警报。同年,这个中心还首次向社会发出“B型血告急”消息。血液告急这个被俗称为“血荒”的事实已成了我省特有的社会现象———

  聚焦理由

  我省这个四季充满阳光的健康岛近两年频繁闹起血荒,去年仅O型血就告急了10次,今年头两月刚满,O型血又告急了3次。

  血荒频现,我省185个医疗机构不得不将某些手术一推再推,那些发生紧急事故需要输血救治的病人更是命悬一线。一旦断血,再好的医生也救不了他们的生命。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我省发生这种状况?到底是制度缺失还是道德缺失?

  公民无偿献血本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最直接体现,但当有关人员到某些场所宣传无偿献血时,一些人士甚至是领导者却将工作人员推出门外。还有不少群众想当然以为输血会感染艾滋病。

  诚然,我省不乏大批志愿者,每年约5万自愿献血者挽救了成百上千人的生命,他们的精神感动世人的同时,也向社会发出更多的呼唤。

  

血荒:道德期盼落空?

  开年2个月,我省已3次发出O型血告急消息。 林萌

  2月27日,农历正月初十。节味依然浓郁,但对于昌江的符开福一家来说,这一天,年味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焦躁和悲伤。

   缺血

  多台手术被迫推迟

  27日零时许,符开福的双腿被一辆大货车压断。12个小时过去了,符开福还是血流不止。下午3时,当家人将他送到省人民医院进行急救时,一个更残酷的事实摆在他们面前:当天,全省库存O型血数量有限。在省人民医院急救的符开福随时有因无新鲜血液可输而受到死亡威胁。当晚11时,他已用了12袋血,抢救仍在进行中。

  下午3时,一男子遭不法者报复突袭,被砍十几刀,生命垂危。当晚11点,用O型血30袋。省人民医院立即急电省血液中心:两名病号仍需要输血,希望血液中心能保证血液供应!

  此时,患者家属的焦躁一下子转到了省血液中心主任杨向萍身上。她知道:全省库存的O型血不足100袋,而这100袋是要保证全省所有医院的用血。

  在办公桌前,面对桌上3部电话,杨向萍不停地与外界联系着。

  世界卫生组织对全球性输血工作有这样的论述:“每天、每一秒,世界各地的人们———无论年龄大小、无论何种行业———均需要拯救生命的输血,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因为陌生人的无偿献血而得以挽救。然而,每天还是有许多的人因为不能得到血液而死去。”

  危机在28日零时得到缓解———8位O型血病人家属前来献血,加之省医院的抢救得当,病人家属的焦躁得到了缓解。而杨向萍却依然在焦躁中。

  2007春节,我省媒体频见“O型血告急”的消息。2007开年头两个月,省血液中心3次向社会发出“O型血告急”的消息,在这个告急的消息背后———12岁的白血病患者小颖几次被通知推迟几天再到医院。时下,她还没有找到合适的配型者进行骨髓移植,每个月都要定期到医院输血,因为小颖是O型血,而由于库存O型血紧缺,省血液中心已减少了发给各医院的O型血量,除了急救用血外,限制发放各医院择期手术储血量。

  与此同时,一个个需用O型血的手术在全省各大医院被推迟。

  省人民医院输血科主任夏兰说,限制发往医院的供血量,意味着只能保证急救及限期手术的用血需求,择期手术必须要推迟。择期手术的推迟意味着患者必须增加住院时间。这不仅增加病人的痛苦,而且也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夏兰说,在血液告急时,最怕有大出血的病人,没有血,再好的医生也束手无策。虽然省人民医院至今还没有发生因为没血造成病人的死亡,但只要还存在血液告急,医院总有一种紧张感。

  2006年,省血液中心10次向社会发出“O型血告急”的消息;同年,这个中心首次向社会发出“B型血告急”的消息。

  在省血液中心办公大楼的供血科外,挂着一块血液库存公告牌,上面有每日血液入库量、出库量及现储存量,每天上班时,杨向萍总会下意识地看看公告牌。只要O型血库存量低于200袋,她的眉头就会不自觉地皱起来。她知道,因O型血短缺,全省又要开始闹“血荒”了。

  荒声

  何以总是不绝于耳

  时下,几乎是一月一次的血荒经省血液中心对媒体发布,人们不禁想到放羊的孩子在大喊:“狼来了!”面对几乎有些让人麻木的“告急”,人们不禁要问,省血液中心为何老喊血荒?O型血哪去了?

  理论上,“血荒”分为两种,一是结构性血荒。就是说“A”、“B”、“AB”和“O”型四种血型系统中缺少其中一种。我省主要是缺O型血,系结构性血荒。

  据了解,“O”型血在我省人群中比例最高,大约占45%,而O型者出血性疾病的发病率也相对较高。 同时,由于O型血在应急时可以替代其他血型给病人输注,因此,O型血临床用血量较大,占临床医疗用量的48%左右。而在日常采集中O型血仅占总量的35—40%,献血量和用血量之间缺口8—10%,这是理论上造成O型血荒的技术原因。

  另外,是季节性血荒。春节前后企事业单位放假或加班,无法组织献血;人们忙于各种节日应酬活动,街头人流减少,献血人数锐减。7—8月正值我省高温酷暑时节,炎热的天气使人们感觉到疲惫,单位也不愿意组织献血,而恰恰在这两个时段,又正值大专院校放寒暑假,而医院用血量不因季节与假期而减少,血液“入不敷出”。

  2006年,我省全年49161人捐献血,O型献血者21258人,捐出31907袋,排除不合格血液报废1430袋,实际入库量为30477袋,而去年全年海南省血液中心向全省各医疗机构发放O型血为30393袋,仅有84袋的“富余”。发生在当年8月下旬的血荒是因为8月24日这一天,O型血库存量仅仅为45袋,低于200袋的警戒线。因省血液中心为全省唯一的采供血机构,供应全省185个医疗机构的临床用血,O型血日平均发放量为110袋,当库存量低于200袋时便不得不喊“告急”。

  权威的医学资料显示:血液是人类生命的活力与健康之源,是人类赖以为生的氧气、水份、养份的重要运输系统,是排除体内毒物、废物的重要“器官”,人体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及保持比较恒定的温度等需要通过血液来调节;血液可吞噬、杀死入侵人体内的细菌及病毒,消除体内坏死组织、体内各种毒素以及止血,维持人体酸碱平衡。人在短时间内突然失血超过1000毫升就会影响健康,必须要输血以维持体内各器官的功能,使人不致发生缺氧情形。

  目前,世界上还不能人造血液,也没有任何药物能替代,因此,输血仍然是抢救病人过程中有效的、不可替代的一种手段。因此,一旦用于输血的血液储备发生危机,向社会报警是一种不得不采取的行为。

  

血荒:道德期盼落空?

  看到O型血告急消息,从湖南来旅游的戴小姐毫不犹豫献出了400毫升的O型血。 林萌

  缺失

  是制度还是道德

  1997年12月29日发布的我国献血法第二条明文规定:“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国家提倡十八周岁至五十五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

  此后,有偿献血取消。

  “献血法”还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献血工作,统一规划并负责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献血工作。”

  我省2004年起取消了无偿献血中的献血指导性计划指标。全省任何单位和个人完全自愿献血。这对于总人口800万的海南来说,每年必须有5—6万人献血才能满足临床用血需求,这也不到总人口的1%。而实际上,去年全年全省献血人次为49161人,实际献血人数仅占总人口数的0.6%。与此同时,2006全年全省临床用血量又比2005年增长20%。当这些数据放在一起时,就出现了“血荒”频发的局面。如在O型血的采集过程中,如果O型血的献血者占总献血者的40%的话,每天至少要有300人献血才能保证临床用血量。而在没有单位组织献血的情况下,海口明珠广场街头日均献血人数仅60人左右,O型血仅占24人。省血液中心负责人在谈到每天如果要确保300人参加无偿献血这一话题时说:太难了!

  省血液中心负责人说,强迫公民献血是违法行为,而献血法对不自愿参加无偿献血的单位和个人也没有任何“要求”。我省不参加无偿献血的单位也无道德层面的硬性惩罚措施。目前,虽然靠无偿献血中的“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宣传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艾滋村”报道的作用下,不少人担心献血会传染疾病。加之传统的献血“伤身、伤神”的顾虑,每一次血荒的喊叫出现,实际上是出于道德的力量,参加无偿献血的人数少于社会用血需要的结果。

  杨向萍认为,将是否参加无偿献血与某一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达标挂钩,从道德层面上是解决血荒的关键。

  据了解,担心献血会染此病是没有科学根据的。河南等地因卖血而感染疾病原因在于“采浆还血”,由于多人共用一套采血器材而造成。而省血液中心用的血袋和针头都是一次性的,且血袋的生产厂家须有国家卫生部门发的生产许可证。血袋到货后,省血液中心还要做抽查,检验合格才能使用。使用后的采血针头剪掉后集中由专门的医疗垃圾处理机构焚烧销毁,绝不会重复使用。

  无偿献血是法定的自愿原则,正是这个原则在无偿献血工作中开展,只能从精神鼓励这个角度,来使献血者得到一种荣誉上的满足和给献血者组织单位带来荣誉感。一旦公民在道德上对无偿献血这一“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没有认同,从中得不到满足,无偿献血工作几乎无法开展。

  春节前,我省O型血库存量一度降至80袋。此时,全省的大专院校已经放假。省血液中心的工作人员四处游说,动员市民参加无偿献血。当一工作人员走进龙昆南路某酒店进行动员时,几乎被酒店负责人推出店外。店方认为,节前的生意好得恨不能一个人当作两个人用,这个时候还要来抽什么血!

  2月15日后,当血液中心的工作人员与一些机关及事业单位联系时,98%的单位都以年终太忙,根本没时间为由,拒绝组织本单位的无偿献血。一合资企业的办公室人员竟以年终组织献血,员工会要红包为由拒绝参加。最后,解决全省O型血血荒的工作落在部队和医务人员身上。

  我省的“无偿献血”工作建立在完全自愿的道德面的软性控制上,而在面对抢救病人时不得不用血的硬道理下,只能通过无偿献血来解决血源问题困难可想而知!

  办法

  探寻之路漫漫

  制度建立是需要时间的。在制度没能建立之前,靠新闻媒体和手机短信发布讯息的应急之举在我省只能取得应急之效。

  今年2月14日,全省各媒体发布了“O型血严重告急”的消息,闻讯赶来献血的自愿者纷纷挽袖。

  50岁的曾秀红出现在明珠广场,她是第三次参加无偿献血了。她说本准备15日就回广州过年了,没打算来献血,可看到报纸知道O型血不够,想想还是要来献血。坐上采血椅,挽起了衣袖,她献400毫升。这一天,在明珠广场献血车上血液中心人员采集了100袋O型血,这是平日采集量的3倍。

  在2006年,省血液中心“喊”了10次,每次都有回应。今年喊了3次,效果也不同凡响。春节前,O型血库存量一度降至80袋,在媒体和短信的作用,仅医疗系统和部队就有1873人献血。

  “喊多了,我们怕会产生‘狼来了’的负面影响,公众麻木了,应急来献血的人将会越来越少。”省血液中心主任杨向萍说。“一个劲地喊血荒,呼吁群众应急献血并不是解决血荒的良策。”她认为:解决血荒,特别是O型血荒的问题,并不能只依赖于短期献血人数的增多,必须建立一个长效机制,扩大献血人群,增加献血人数,建立一支固定的、重复的、充足的献血者队伍,才能保证安全的血源。

  “固定、重复”是安全充足血液来源的关键。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材料上,“固定献血者”指的是至少献过三次并且每年至少献过一次血的献血者,只有固定献血者才能提供低风险、安全性高的血液。而一支安全的献血队伍指的是80%以上的献血者是固定献血者。大学生是发展固定志愿无偿献血者队伍的重点人群。

  2006年省血液中心在海南师范大学和海南大学开展了“无偿献血周”及“无偿献血月”的活动,两校2006年献血大学生数量分别比2005年有所增长。目前,我省在校大学生人数已达到13万人,如果能发动10%的大学生献血,即13000人,占到总献血人数的五分之一,将会极大减少我省血荒发生的频率,确保我省临床用血安全、充足的血液来源。我省这个在非典后被称为“健康岛”的岛屿省份,旨在单位和个人完全自愿的情况下,在道德层面上艰难地探寻解决全省血荒问题之路。

  

血荒:道德期盼落空?

  2月27日下午,一辆采血车开进海南大学,由于学校还未开学,来献血的学生很少,17名献血者中仅有7名O型血。林萌 摄

  

血荒:道德期盼落空?

  本报2月26日刊登节后O型血荒的消息后,引起社会各界关注。2月28日上午,海南金鹰安保集团得知消息立即动员组织保安、押运员集体献血。据统计,报名参加献血的保安有 500 名,其中符合献血条件的144名保安献血量达35700毫升,有效缓解了血库的压力。

  海南金鹰安保集团总裁魏天明告诉记者,在媒体上看到我省中心血站各类血液严重短缺的消息后,他马上组织动员了这次保安、押运员参加献血活动,他自己也第一个走进献血车带头献血。海南金鹰安保集团已连续4年组织保安、押运员集体献血超过10万毫升,是海口名副其实的“活血库”。 记者李英挺 通讯员 杨文光 摄影报道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