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快跑背后的“王岷速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1日09:54 《决策》杂志

  -本刊记者 吴明华

  2006年12月初,王珉就任吉林省委书记。2年前,被寄予厚望的王珉由苏州市委书记调任吉林省代省长,人们希望他能在吉林成功移植苏州经验。2年来,吉林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2%和14.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连续两年超过50%,实际利用域外资金增长1倍以上。在吉林跑起来的背后,鲜明地打上了“王岷速度”的烙印。

  学者出身的王岷外表儒雅、气质内敛,但行事风格却简洁明快、雷厉风行。从苏州到吉林,王岷以其特有的速度和风格,演绎了“苏州模式”的经济发展奇迹。

  “速度旋风”

  刚到吉林的王岷在他的施政演说中,提出要让吉林变“快走”为“快跑”,让吉林人颇为期待。速度正是吉林振兴最需要的,也是“苏州模式”的成功所在。

  然而2005年上半年,吉林的经济却给这位新省长一个“下马威”。受一汽的影响,吉林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增长速度跌落到全国倒数第一。吉林经济不但没跑起来,反而慢了下来,王岷的“快跑”战略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来了吉林省之后,既没想到吉林省的经济发展要比想象的落后,也没想到吉林省的基础要比想象的好。”王珉在接见昆山市党政代表团时,对自己的老下属这样感叹。吉林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经济基础,都超出了王岷的想象,但更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吉林沉重的国企包袱、极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以及低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外来投资。吉林的经济状况与苏州截然不同,外界纷纷猜测:王岷能否成功移植“苏州模式”?

  王岷对此的解答是迅速的行动。

  久拖不决的国企改制问题,无疑是王岷面对的首要难题。苏州国企改制就是以快著称,王岷主政苏州时,曾创造仅用了一年半时间就完成了1034家单位改制的记录。按照他的计划,吉林必须在一年内基本完成816家省属国有企业的改制任务,使国企迅速变包袱为吉林快跑的动力。

  “苏州模式”的关键是强势、高效的政府,和通过引进外资来支持庞大的固定资产投资。王岷显然深谙此道。

  到吉林后,王岷在各种场合都倡导并身体力行他一贯的“三短”和“三实”作风,即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和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并以此为切入,促进政府提速。在制定2005年发展规划时,原本计划固定资产投资在2004年基础上再增长20%,但王珉认为太低了,应该增长40%以上。而此前十多年间,吉林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一直在15%左右徘徊。这让吉林的官员感到疑虑,甚至担心。尽管如此,王珉觉得仍然不够快。

  针对吉林汽车和石化产业“二人转”式的经济结构,王岷在原来制定的五大产业基地的基础上,又追加了

能源、冶金、纺织、新型建材和旅游五个特色产业。为了促进基础十分薄弱的吉林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能跑起来,王岷很快推动决策层出台一系列给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松绑和扶持的政策。

  在短短的半年之内,王岷在吉林各个领域都刮起了一场“速度旋风”。在吉林人看来,王岷的新政就是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都要全面提速、全面推进,整体发展。

  “我们下面的干部跟不上王珉的速度。”对于长期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吉林人来说,有着根深蒂固的“等、靠、要”的观念和作风,而王岷带给了他们前所未有的速度。

  速度,正是破解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种种难题的关键。

  破解国企困局

  “吉林的国有经济比重高达80%,国有企业历史包袱沉重,其中有10%已经两年以上没有生产经营活动,50%已资不抵债。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已经成为吉林发展的一个‘扣’。”在王岷看来,国家支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对企业新上项目、实施技术改造等政策扶持,都要以建立新体制、新机制为前提,而且政策期限已经锁定。

  “振兴东北不可能是国家的长期战略,而是阶段性任务,如果不抓紧搭上政策末班车,以后付出的成本更大。”正是基于这样的战略认识,王岷一上任省长便全力推动国企改革。

  快刀斩乱麻,王岷破解吉林国企改革困局的秘诀就是速度。

  2005年初,王珉点燃了到吉林后的第一把火———“816工程”攻坚战。在吉林人看来,要在短短的一年内完成三年的改革任务,简直是“天方夜谭”,因为这涉及816家国企,60万职工和负债率高达82.1%的928亿元资产。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处于漩涡中的王珉更可谓压力重重。

  王珉从省、市两级共抽调1420人,组成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和10个督查推进组,强力推进国企改革。吉林省政府一连出台7项政策和配套措施,按照改制范围放开、改制形式放开、出让对象放开的原则,实行“一企一策”。企业可以采取产权出售、招商重组、引资改造、同业整合、管理层收购、债权转股、辅业改制、分立改制、兼并和破产等10种方式进行改革。一言蔽之,只要能改,什么形式都行。

  为筹措改革资金,王岷费尽心思,从国家争取资金支持、银行贷款到以土地换资金等等。而在王岷眼中,国企改革最重要的资金来源无疑是招商引资。为了吸引更多的域外资本和民营资本参与国企的改制重组,王岷不仅在吉林召开国企产权转让和项目招商大会,还带着大批的国企项目南下招商。“开门改制、产权招商”,王岷的这一策略很快取得了效果,引来的各类资本解决了吉林国企改革最大的资金难题。

  “只要按照省里的部署,齐心协力,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就一定能够打好打赢这场国企改革攻坚战。”在王岷分秒必争的强力推动下,2006年4月,列入攻坚计划的816户国企改制基本完成。吉林省国企改革进程也从东三省最慢的地区,一跃成为最快的地区。

  “国企改革搞了10多年,今年总算透亮了。”王岷的首战告捷让吉林人如释重负。对于自己的速度,王岷这样解释道:“速度是怎么来的,不是讲空话,而在于实实在在地落实。关键还是在思想观念。如果能把思想观念转过来,如果我们的思想更加开放,更加解放,就不会认为速度很快了,就不会说我们在搞大跃进。这不是大跃进,仅仅是想快跑一点。”

  “政府企业家”

  国企改革的顺利完成让吉林人见识到了“王岷速度”的能量,也为王岷在吉林复制“苏州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观察家们认为,以苏州为代表的中国许多地方发展成功的核心经验,就是在经济发展中扮演最重要角色的,不仅是市场企业家,还包括“政府企业家”,即那些敢于创新的政府官员。他们在市场转轨时期,充分利用政府这只强有力的“手”,通过招商引资发挥外地企业家的创新作用,进而撞击培育本地企业家。从而在市场和政府均不太规范的情况下,最优地发挥好“两只手”的作用,不仅避免了市场转型过程中经济的衰退,反而赢得发展机遇。

  王岷在苏州和吉林演绎的苏州之路,就是对“政府企业家”的最好诠释。

  “充分利用振兴老工业基地带来的政策效应,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沿海发达地区资本扩张的有利契机,全方位、宽领域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承接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和构筑‘南资北进通道’。”在王岷施政方略中,转变传统以国家投资和银行贷款为主的投资方式,通过直接融资加大投资,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思路始终是条主线,而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着棋”就是招商引资。在他看来,无论是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国企改革、还是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发展,都需要招商引资的保障和支持。

  自王岷到吉林之后,招商引资就成了各级官员们工作的重中之重。王岷经常在各种场合向他们灌输“大招商、招大商”的理念。谈起招商引资的经验时,王岷则头头是道。例如,他认为政府搭台,组织大型经贸交流活动,企业唱戏,是扩大招商引资的重要措施。在招商说明会上,政府主要根据具体招商的项目来谈,而少谈些本地特色等虚的东西。另外,政府招商政策要保持连续性,要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等。

  “王珉来了之后,省里领导不再向来吉投资考察者泛泛地介绍省情、市情,而是与投资意向方直奔主题,很明确地商谈相关项目的配套服务政策,针对性很强,外来投资方关心的问题很具体,他们感兴趣的就是具体怎么操作。”吉林的官员很快发现了这一变化。

  王岷不仅给吉林人带来招商引资的经验做法,还带去了大批的人脉资源。王珉调任吉林后,吉林人突然发现,“长三角”特别是江苏的很多政府官员、台商和民营企业家纷纷涌入吉林考察洽谈。同时,王珉也将吉林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放在了江浙一带,提出要构筑“南资北进通道”。2005年5月,王岷就率领庞大代表团到江苏和浙江开展大型经贸活动。

  “只有大招商才有大发展”,“没有超常的投入就不可能有超常的发展”,王岷的这一思路在吉林得到了印证。吉林的实际利用域外资金连续两年以成倍的速度递增,与此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超过了50%,增幅位居各省之首。

  “三短”风格

  “制约东北地区的最大障碍还是观念问题。我曾向吉林省政府的机关干部推荐过《东北咋整》一书,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东北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的弊端。”计划经济下落后的官场作风,和以快著称的王岷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在王岷的第一个政府工作报告中,就鲜明提出要从“三短”和“三实”入手建设服务型政府。“三短”正是王岷一贯的风格。

  在吉林一位官员看来,王岷快、实的工作作风表现为进入角色快、重大决策快、落实任务快。王珉处理问题简洁爽快,在很多事务的处理上并没因循以往开会、请示、报告的传统,而是删繁就简地直接处理。“有一次,就某个项目的落实问题,代省长跟相关部门领导说,你就说这事是我说的……不行,我跟你一起去。”

  王岷任省长后,吉林省政府一年召开的会议和发文数量要比过去压缩10%以上。以前政府工作报告通常在15000字以上,而王岷的报告只有8000多字。王岷还规定省政府领导原则上不参加各部门召开的会议,一般不请市州长到省里开会;内容相近的会议合并召开,必须召开的会议尽量采取电视电话会议的形式等。

  “与南方发达地区相比,东北地区的自然资源、土地、生产要素价格等具有比较优势,但经济发展软环境欠优,特别是行政成本较高。”王岷认为,经济发展软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各种无形要素的集合,这种集合的优化程度对投资者来说,是影响其收益和成本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他们能否前来投资办厂经商的先决条件。所以,不断改善经济发展的软环境,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和经贸交流活动,吸引发达地区民营资本来投资,是吉林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为了给吉林各级政府全面提速,建设高效的服务型政府,王岷迅速打出了一套组合拳。专门成立软环境整治领导小组,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改善企业发展环境的“十不准”规定》和《吉林省直属机关工作人员五不准》等“禁令”。在行政审批和行政收费上,拆除“路障”,只设“路标”,开设“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审批快速通道”,实行审批项目全程领办或代办。另外还迅速将审批权力下放,“凡是县里能办的,不在市里办;市里能办的,不在省里办。”

  “软环境是发展的硬条件”,“环境是招商引资第一

竞争力”,“大招商、招大商”,“亲商、富商、安商、扶商”……王岷的一系列理念让吉林人应接不暇。■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