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给于丹出书掀热潮 总编称不放过畅销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1日22:53 CCTV《新闻会客厅》
中华书局给于丹出书掀热潮总编称不放过畅销书
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聂震宁先生

中华书局给于丹出书掀热潮总编称不放过畅销书
中华书局总编辑李岩先生

中华书局给于丹出书掀热潮总编称不放过畅销书
中华书局一向以出版古籍书居多

  CCTV《新闻会客厅》3月1日播出“中华书局:传统功夫闯市场”,以下是节目内容。

  董 倩:你好,欢迎收看《新闻会客厅》。有这样一句唐诗叫世间何物贵,无价是诗书,我们在平时也有这样的感受,就是手里捧着一本好书,就好像有一个好朋友随时相伴,我想尤其是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读物更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尤其是在春节期间,我们惊喜地发现,书店里面最畅销的竟然是跟中国历史、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我们在关心、在关注作者的同时,今天我们也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出版这些书的出版社。

  有着95年历史,被称作中国传统文化出版重镇的中华书局,2006年以60万册的惊人数字起印了一本谈论语的书,而结果让他们自己都没有想到。

  这是2006年底的《于丹〈论语〉心得》签售现场。当天这本谈论语的书《于丹<论语>心得》在9个小时之内签售了10200本,3个月的时间,这本传统文化书籍销售量已达到258万册,显然这本传统文化书籍没有让中华书局失望。一时间阅读传统文化书籍的人大增,甚至一度推动了全国范围的阅读历史书和国学书的风潮,而中华书局成了这场国学热的操作者和受益者。

  如果出版于丹的书似乎还因为于丹本身人气旺的原因,但是中华书局推出的复旦大学教授樊树志的大学教材《国史十六讲》,许倬云的《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甚至包括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等老书新版,都取得了不俗的销售成绩,进入销售排行榜前列。

  2006年,中华书局全国市场占有率的排名一度从两年前的141名飚升到第6名。中华书局为什么会取得如此突出的成绩,在其发展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董 倩:今天我们演播室就请到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聂震宁先生,还有中华书局总编辑李岩先生。我们就拿于丹的这本书来说,它如此畅销,以至于于丹自己在签售的时候都有这样的感受,她说我的手都快签残了,这样一种畅销的局面你们有没有想到?

  李 岩:事先有一点预感,但是没有想得那么长远,而且还是出乎意料,最后的销售情况还是出乎意料。2006年11月26日这个书上市首签,在中关村图书大厦,当时签了八个半小时,签了10200本,应该是创造了一个业界的新的记录。

  董 倩:当时你什么感觉?

  李 岩:非常欣喜,非常激动,我们当时在场的所有中华书局的工作人员和图书大厦的从老总到员工都非常欣喜,最后一位读者在晚上十点十分签完的时候大家一起鼓掌,非常高兴。这么多人喜欢于丹的书,喜欢中华书局的书,非常自豪。我们有很多的例子,我们在签售现场经常看到有一些老人,有80多岁的老人,非常激动地握着于丹教授的手,说感谢你于丹老师,你帮我们找回了孔子,而且我有一个感觉,觉得更多的是找回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自尊和自信。

  董 倩:看到中华书局出版社旗下的这样的一个出版社能卖出这么好的成绩,你们有没有想到?

  聂震宁:应该说《于丹<论语>心得》在推广之前,中国出版集团跟中华书局很好地研究过一次,把它列入到中国出版集团的畅销书推广计划的头名,那是2006年12月份。紧接着李岩第二天早上给我打电话,说卖得非常好,卖了一万多,而且卖到晚上十点多钟,我也很惊讶。

  董 倩:当时在计划出版这本书的时候,是于丹找的你们,还是你们找的于丹,当时你们是怎么搭界上的?

  李 岩:这应该是一个相互寻找,相互熟悉,到最后一拍即合的过程。于丹教授和我们有很深的渊源,于丹教授特别希望这个书能由出版中国历史传统文化为主体的老牌出版社来出版,我们和《百家讲坛》,和于丹教授经过几次商谈,很容易地就拿到了这个书的版权。

  董 倩:那就是说当时还有其它出版社跟你们一起竞争了。

  李 岩:应该有很强的竞争者。

  董 倩:那她为什么会选你们呢?

  李 岩:于丹教授因为她是讲《论语》,是谈论语的心得,《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一个读本,应该说中华书局又是出版这类读物最主要的专业出版社,我们的品牌在其中应该说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聂震宁:品牌的号召力还是很大的,品牌的号召力对作者的影响是很大的,以往很多作者,特别是成名的作者,什么书到什么出版社去出是很讲究的,后来由于出版物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大家对这个讲究略微就放松了一些,在最近两年来,我感觉到大家很注意,作者们又很注意选择自己到哪个出版社去出版,中华书局在古籍出版,在文史普及方面的出版,毫无疑问是我们国家的第一品牌。

  董 倩:但我们这么多年可以看到一个现象,《论语》不是畅销书,它是长销书,而这个长销书这么多年来,它的销售业绩如果用畅销的观点来看,并不佳,但是你们这次选择的是于丹的《论语》心得,怎么让它成为一个畅销书,这你们在一开始心里有谱吗?

  李 岩:我们因为仔细看了于丹教授讲解的录像,另外也看了文本,然后我们做了一个判断,认为这个书,于丹教授的心得没有在学理上做更多的探讨,也没有拘泥于字词,但是她提供了我们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一个思路,一个视觉,我觉得这个对我们来说很重要,所以我们将电视的语言转化为图书的、阅读者的语言,文本的语言,我们做了大量的加工,附了《论语》的全部原文,在于丹教授讲解的过程中,涉及到相关的原文,我们做了附注,又配了著名诗画家陈传习的精美插图,这一系列工作,使这个书很有效地转化为一种畅销书,也应该说体现了一个出版者的努力。

  董 倩:我们看看似乎这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刚才我们说到的长销书,比如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许倬云的历史方面的一些著作,还有樊树志,按说这在畅销书的书单上根本几乎见不到的,结果也成为你们这一段时间以来卖得不错的书,这是为什么?

  李 岩:一个是现在学术界整个读书界对这样的读物有需求,因为他们是以一种比较新的视角和新的表述方式来看待历史,适应现代读者的阅读需要,自身我们的编辑加工,我们的精校经验,我们的出版过程中所附加的一种附加值,使学术文化类书的畅销成为一种可能,这是我们出版者努力的结果。

  创办于1912年的中华书局已经有95年的历史。中华书局过去历经20年时间,出版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点校本,被公认为是新中国最伟大的古籍整理出版工程,目前共出版了《中华大字典》、《辞海》、《资治通鉴》、《永乐大典》、《全唐文》、《全唐诗》等经典文献和古籍整理图书近两万种,中华书局一度被学者们誉为坚守学术出版的“中流砥柱”。

  然而中华书局一系列通俗文化读物和畅销书出版后,出现了不少来自各方不同的声音,对于出版社而言,也面临来自诸多关于出版社定位的疑问。

  董 倩:于丹教授这本书的确是畅销书,但是多年以来在我心目中,或者在很多跟历史有关的这些专业学者的心目中,中华书局这四个字,这个出版社几乎是高不可攀的,但是我们看到,你们如今也出畅销书了,而且这个畅销书居然定位是如此之低,包括于丹教授自己也说,是15岁以上的青少年就能读懂的,你们为什么也有这种市场的“狗鼻子”了?

  李 岩:我觉得这几年我们自身有一个变化,观念上的变化非常大,应该不断地适应市场,因为中华书局过去的很多出版物是靠口碑相传的,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感觉,只要大家认可它的学术价值,即使它高高在上,它是阳春白雪,也有一定的读者认可它。但是现在这几年我们转变了观念,觉得再有价值的书,就是一部经典,包括传统文化的经典,是需要被别人不断地使用、不断地传播才体现它的价值,所以在这点上我们觉得中华书局有一种责任做好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普及和推广工作。于丹教授这样的书,包括在此之前的像樊树志的《国史十六讲》,阎崇年的《正说清朝十二帝》,《万历十五年》等等,一系列出版物就这样推出了,而且也广受读者欢迎。

  董 倩:虽然说你们是中国古典文化,中国古籍出版的重镇,但是你们也是一个出版社,你们也要生存,当你们看到这么好的销售业绩的时候,当然你们自己也会感到高兴,但是你们有没有听到一些老派的学者会有抱怨,比如说在他们心目中,中华书局应当是一个很高雅的地方,怎么如今也跟上畅销的风了?

  李 岩:有这样的抱怨,我们也听到了,但是我们更多听到是,包括一些老学者对我们充分的肯定,比如说季羡林老先生,再比如像任继愈先生和冯其庸先生,这些老先生对我们这样的有效的拓展都表示充分肯定。我们最初以出版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一个出版社,它的品牌价值应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有效的拓展和进一步提升,我觉得我们这两年是两条腿走路,一体两面都做到了一种平衡,传统的重要的古籍和国家重大出版项目,我们继续有效地出版,同时做大量的,向广大民众普及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典,我觉得这个路大部分是得到了肯定,我们到现在做得越来越有自信了。

  聂震宁:事实上中华书局历史上,传统也是做过文史普及类读物的,但是现在看文史普及类读物走过这么一些阶段变化,过去的文史普及类读物是严肃的历史,就是讲究无一字无来历,无一处没有考证,很严肃,第二个阶段就是90年代以来,文史类出版物方面就出现了戏说的野史这么一个阶段,更多地贴近一般的平民,不是认真学习历史的这种趣味,而仅仅是一种娱乐性的猎奇,现在我觉得中华书局,以中华书局为标志的第三个阶段实际上是趣味的正史,或者说叫做趣说的正史,趣说的正史首先是正史,同时以一种趣味的方式来说,趣味的方式我觉得就是比较注意文字,比较讲究叙述,比较讲究感悟,表现形式,事实上用文学的笔法来写历史,古代也是有传统的,史记,充满了文学笔法,读起来也是非常好读的,很多名篇事实上相当于文学作品,但它也是历史著作,所以我觉得不必苛求中华书局能不能做文史普及类读物,实际上把它做得好,做得让广大读者更多喜欢。

  董 倩:这种用趣说的方式说正史这样的书籍大量涌现,包括你们自己出版社就出版了大量这样的书籍,跟当下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整体的氛围有什么关系呢?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趋势呢?

  李 岩:因为现代人的阅读生活节奏加快了,生活节奏加快以后,他也需要对反观历史,反观他自身的文化,在反观历史、反观文化的过程中,他会需要一些能给他提供准确的历史知识的读物,而这些读物又不是那种枯燥的,一本正经的一种解说,他需要一种平视的态度,一种视角,而和他娓娓道来,让历史图文并茂,通过一种完美的表现形式和叙述方法,这样他接受起来更容易。

  聂震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现在这么一种生活节奏那么快,在这么一种价值观念的变化很急速的多元化程度很高的情况下面,在中华文化里面寻找我们的精神食粮,寻找可以借古鉴今的一些东西,我看是比较普遍的这么一种阅读需求。

  董 倩:我看到过一篇评论的文章,就评价中华书局出一系列的关于历史普及的读物,他提出这样的一个设问,就是我们到底需要长销书还是需要畅销书,因为一本长销书可能只能印一千本,但是它是可以传世的,一本畅销书也许可以印一千万本,未见得它就是一本好书,我不知道你们的这种衡量的标准和你们对于这本书的品质到底如何是怎么评价的?

  李 岩:我个人的体会,实际上中华书局的营销模式是以长销书为主的,长销书是我们主要的经营模式,但是我们内部有一个看法,长销虽然为主,但是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畅销书的机会,而且要把畅销书转化为长销书,这个是一个出版社,一个出版者的真正追求。像过去的《诗经》流传千百,《唐诗三百首》,当时可能短期内是畅销的,但是长久下来,几千年流传下来,它变成长销了,我觉得这种追求就是追求一种图书本身比人的寿命还长,这是我们出版者的一个梦想,一种理想和追求。

  董 倩:我在一本书里面看到过,季羡林先生对于中华书局的评价,就是中华书局没出过一本坏书,我的问题是,他这句评价会不会成为你们的一个标准,你们会不会拿这样一位老先生的评价时时刻刻来审视自己?

  李 岩:季羡林老先生对我们的期许是很高的,可以说是我们的一个底线,因为中华书局有95年历史,不容易,它是由多种书的品牌形成的,所以不能玷污了这个品牌,所以我们要求每一位员工,我们的编辑,都不能出这样一本坏书。季老确实在我们几次举行的大会上讲过,说中华书局是中国出版业的中流砥柱,曾经还说过一次,说中华书局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形容我们的一个状况,说明这些老先生对我们的期许非常高。这确实是我们的一种准则,出书的准则或者是一种动力,我们也按照这个要求,按照标准来要求我们。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528,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