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会”探出新意境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2日00:27 央视《法治报道》

  ——对《中国法治报道》“小撒探会”的思考

  摘自《电视研究》2006年第五期。

  张汉明

  在“两会”报道中,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的《中国法治报道》栏目在特色创新上下功夫,让记者撒贝宁以法治的视角探访两会,通过开发“法脸”以案发问,围绕“探”字做文章,使《小撒探会》成功地走出一条差异化的“两会”报道路子,成功实现了“像看故事片一样看会议新闻”的传播效果,受到业界和观众的好评。

  一、树个性 立足“法眼”放大“法脸”

  在“两会”报道之初,《中国法治报道》栏目就分析了频道的资源优势,社会与法频道最有实力且富有成长性的主持人当是撒贝宁,因此栏目决定要立足“法眼”放大“法脸”。分析一下小撒的优势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多年成功主持法治栏目,可以说小撒有一张亲切的“法脸”,他有广泛的社会知名度,在观众中有“熟人效应”和“名人效应”,在年轻人的心目中是青春、睿智、阳光的代名词,是成长性很强的品牌形象。同时小撒是一个学者型的主持人,有深厚的法律专业知识,在业界有广泛的朋友,可打造业界影响力,足以树立“两会”法治新闻我们更专业的理念。此外小撒是一个善于把握形式元素的主持人,他对法治题材节目的优势有足够的了解,有很强的策划能力,多年的从业经历使他很会讲故事,对于化深奥为通俗有着独特把握,因此是难得的人选。

  为了放大小撒的“法脸”效应,栏目决定一是增加小撒出镜率,小撒在会场内、会场外,以访谈、观察、探究、揭秘等多种身份露脸,原则上能在现场出镜的绝不留在后期配音。二是突出小撒的专业背景,小撒要同会场内代表委员中的法律界高官、学者、律师特别是老朋友展开亲切的交谈,形成专业的发问优势,提出有质量的富有理性和建设性的法治命题,为此栏目还专门制作了一期《小撒的旧友新朋》,使小撒的“法脸”特色得以开发。三是突出发挥小撒在现场观察评述能力,在《和谐农村法律护航》这一集节目中,小撒在一位抱着小孩观看案件的群众中展开评论,记述法治观念进农村的进程,成为本期节目的点睛之笔。小撒在临场发挥中有很多灵活性创造性的表现,小撒与代表委员的DV看案件、图片看案件、手机看案件、道具看案件、当事人信件看案件等多种方式的发问,确实取得了精准发问、情感发问的特殊效果。四是为了放大小撒本人的个性魅力,栏目设计了一套完整的视觉识别系统,访问所用的椅子、吊杆话筒、笔记本电脑等都标有小撒探会的标识,还专门设计了“小撒探会”联络卡增添了现场符号元素,这些都增加了“小撒探会”的品牌效应。在强化小撒的个性表达方面,3月14日推出了《小撒探会日记》,把一些幕后新闻及小撒的个人感受搬上荧屏,形式活泼受到观众的喜爱。

  二、 围绕“探”字把悬疑感和故事性做足

  老百姓多年来喜欢看法制宣传节目主要是因为节目以案说法,都是老百姓身边的事,节目中不仅有故事性,还有法理性、权威性和服务性。《小撒探会》同样要重点开发这一点,重在“探”的过程,做到“好看有用”,形成核心竞争力。探的魅力何在,我们不妨从词源学上看看。

  “探”的本意,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第1225页的解释:“探”作为名词有作侦察工作的人等含义,作为“探” 字的动词拓展主要有:探秘——探索秘密或者奥秘;探测——对于不能直接观察的事物或者现象用仪器进行考察和测量;探险——到从来没有人去过或者很少有人去过的地方去考察;探索——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从上面的词源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探”的词义是很丰富的,但主要是探索想知而未知的东西,满足观众先知全面深知的需求。而《小撒探会》能否成功,关键是一个“探”字,栏目经过研究后确定要重点在“探测、探索、探秘”上下功夫。探测就是要借助案件、图片、资料等手段,探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探索就是要通过对多个部门及官员、学者、工人的多重视角的整合探索到完整的中国对策;探秘就是要探索法律条文背后的故事或者奥秘,揭示制定法律的源起和真实意图。

  说到“探会”总要借助一定的探测手段,栏目的主打设计就是把案件做成光盘,通过笔记本电脑带到会场上去,一下子就把观众带到了人物命运的情境中,大大增强了被采访对象与记者的互动。笔记本电脑可谓在《小撒探会》上立了大功,一个是它再造了过程,增加了新闻的生动性,另一方面,它把会内会外连了起来,巧妙地解决了转场的问题,也会外案件与“两会”气氛联系起来,让人们始终在以两会代表委员的视角观察社会,破解了个案报道游离会议的难题。除了笔记本电脑,有时也把道具作为探测手段,如《乡镇卫生院迎来春天》这集,就把一个乡镇院长使用了多年的药箱带到会场,展示听诊器、血压仪、温度计这三大件,也一样打动了被采访的代表委员。手机也在探会中发挥了作用,小撒的手机有时也成为与前方记者沟通的桥梁。

  “探”就意味着悬疑,人们会跟随小撒一起去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事件的发展结局,这样《小撒探会》也把连续报道的概念引入了两会报道中。在《人大代表辛喜玉的心事》这集中,说的是湖北一位叫姜甲均的青年在山东招远金矿打工因事故造成高位截瘫的事,因法庭执行难,姜甲均一直难以拿到二十多万元的赔偿款,听说在人大代表辛喜玉的呼吁下山东招远当天要第三次强制执行,栏目派出了两路记者,一路去姜甲均的家里看望他,一路去山东招远。在这场“探”的过程中,编导记录了辛喜玉几天来的表情,从辛喜玉的伤心落泪最终拍到了辛喜玉的欢欣落泪,这一事件进程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就这样《小撒探会》在12天的两会报道期间以“法律保护”为主题埋下了两个连续报道的暗线,一条是跟踪记录代表委员对一位遭受工伤却拿不到赔偿的湖北农民工姜甲均的关注,另一条则是跟踪记录代表委员对一位遭受职业病侵害的重庆市民的关注,结果事情都得到了圆满解决,从十多天的节目上看,观众看到的是不仅是“开花”、还有“结果”,这就使得观众能像看故事片一样一集接一集地看下去。

  在《乡镇卫生院迎来春天》一集中,小撒带着药箱去发问,最终从权威人士口中打听到国家“十一五”期间将拿出200亿元投入乡镇卫生院,每个乡镇将拿到100万元的投入,小撒再把探听到的这个信息告诉老院长,这个过程环环相扣故事自然流畅,引人入胜。

  三、选题设置“以人为本” 以案发问

  《小撒探会》致力于寻找以人物命运为主的个人新闻,以这些人物的现实命运牵动着人们的心。当时找选题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寻找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故事,我们关注什么?选题最能说明问题。回顾《小撒探会》可以发现,通过对职业病患者陈麒穗的报道探究了职业病防治法的完善,通过对余冬谦夫妇的讲述探究了我国社区医疗发展之迫切,通过长沙交通事故受害者老陈一家的关注探讨了安全发展之要义,通过鸡西市人大代表翟玉和的孝道考察探察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解决现实社会矛盾之价值。以人为本,以案发问,时而记录,时而调查,时而访问,这种平民化的价值取向增加了《小撒探会》的可视性。

  李希光在《转型中的新闻学》一书中提到:“新闻报道应该跟人类对世界的记忆一样,是多样的,多视角的和个性化的。如果都是正面和喜剧的,这样的世界不是真实的。如果都是负面、悲剧和绝望,这个世界也不是真实的。真实的记忆应该是正面、负面、多样和个性的混合体。” 《小撒探会》的选题围绕探究民意、见证立法,既有对个人命运的关注,也有对“两会”的同步跟踪,始终没有游离对“两会”主体信息的探察,在人大开幕当天,“小撒探会”选择了西客站、北京市门头沟区冯村、人民大会堂台阶三个点进行报道,展望公民未来的五年生活,为“两会”营造了良好的气氛。在“两会”审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所提交的工作报告的当天,《小撒探会》的记者们又来到了北京市怀柔区铠甲庄村,记录了一次巡回审判车的庭审过程,宣传了和谐农村法律护航的主题,体现出了司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同样在《小撒探会》的收场之作《小撒探会日记》记录了代表委员的生动表情,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为“两会”的和谐增添了色彩。

  探察人们想探察的信息,寻找人们想寻找的正义,传递人们想传递的情谊。这就是《小撒探会》的使命,《小撒探会》内容有特点,形式有创新,提高了《中国法治报道》栏目提高了影响力,将《中国法治报道》栏目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

  社教中心法制专题部《中国法治报道》 张汉明

  摘自《电视研究》2006年第五期。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