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2日09:00 黑龙江日报

  本报评论员

  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黑龙江每年都向全国输送了数以千亿公斤的粮豆,被誉为“北大仓”,去年粮食总产更是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占全国十分之一。然而,在喜人丰收的背后也有隐忧。尽管近年来我省在农业基础建设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生产条件有所改善,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们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不论是在重视程度上还是资金投入上,都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地方,由于基础建设跟不上,出现了土地肥力下降、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农村机械化水平差、农业生产效率较低、抗风险能力弱等现象,农民靠天吃饭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发展现代农业,实现黑土地粮食稳产高产,促进农民增收,必须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现代农业的物质装备水平,夯实“大粮仓”的基础。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首先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舍得资金投入。“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与其他一些项目比,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见效不是那么快,成绩也不那么显赫,但它却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关系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的长治久安,因此各级领导应树立科学发展观,着眼长远,顾全大局,在工作安排和财力投放上重点向农业基础建设倾斜,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当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要坚持不懈,切忌短期行为,不搞面子工程。

  其次,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要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发挥着决定性因素,而长期以来,我省许多地区的农民还延续着老一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田间劳作方式,生产工具简陋,生产方式落后,抵御自然灾难能力弱。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引导,用先进的理念从事农业生产,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激发农民科学种田的热情,自觉投身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进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提高生产效率,实现持续而稳定的增产和增收。

  夯实“大粮仓”的基础,还要加强区域间的合作,通过“场县共建”提高我省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加快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建设,增强发展后劲。近年来,我省垦区在农业生产现代化方面一直走在前列,区域内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水平相对较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十分健全,为全省发展现代农业树立了很好样板。推进“场县共建”,一方面要求打破条块分割,实现基础设施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更要总结和推广垦区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的新思路和好办法,以典型引路,使全省农业基础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