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拟提案帮助流动人口子女享受义务教育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2日09:42 南方日报

  农民子女凭“教育券”免费“读走四方”?

  委员李崴再提“教育券”,算笔总账驳斥“国家无力承担”论

  浙江等地探索遭挫是因没有全国统筹

  最多需3000亿元,政府并非承担不起

  继去年全国人大代表、东莞市长刘志庚之后,全国政协委员、江门市副市长李崴也将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建议,借鉴美国经验,推广“教育券”的做法,让农民工从流出地政府领取相应名额的“教育券”,再向流入地政府“买”免费义务教育权,让流动人口的子女也切实享受到“义务教育学杂费全免”的好处。此事靠一市一省之力不行,应由国家全面统筹。

  尴尬现状

  “两头不到岸”,卡死农民工子女教育

  “李崴介绍说,现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有点“两头不到岸”:大多数户籍都留在老家,接受义务教育却在广东。这样尽管老家农村亲戚的孩子能享受义务教育免学费的优惠,但他们的孩子在广东读书,不仅得交学费,还得交数千乃至上万元的借读费。

  他解释说,尽管现在不少流入地政府决定把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规划、列入教育经费预算,但是,如果国家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仍以学生的户籍为准,将义务教育经费“支付”给学生户籍所在地,而不是“支付”给他们实际接受义务教育所在地,那么对于流入地政府而言显然有失公平,而且不现实。

  同时,外来工的流出地本该承担的教育财政补贴义务,不仅在无形中被免除,还吃了国家教育补贴的“空额”。也就很难保证所有流入地政府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免费义务教育问题。

  “江门的蓬江区现在已经免了外来工子弟的借读费,但学杂费还得跟城里孩子一样交。接下来新会也在考虑免借读费。”李崴坦承,免借读费只是第一步,要真正做到农民工子女也免学杂费上学,单靠地方是很难实现的。

  解决之道

  国家给学生发“教育券”,政府再结算

  近年来,不少专家包括去年全国两会上

东莞市市长刘志庚代表,都提出实行“教育券”制度,是一种务实而很有针对性的建议。

  李崴说,实行“教育券”制度之后,包括农民工子女在内的每个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都有权向户籍所在地政府申请、持有一定面额的“教育券”,他们到哪里上学,就向哪里交纳“教育券”,“购买”免费义务教育的权利。学校收到“教育券”之后,与所在地政府结算费用,而流入地政府和流出地政府之间,再按实际发生的“教育券”数量,经中央政府进行财政转移支付。

  如此一来,就不仅能够保证每一位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不管他走到哪里,都有机会接受免费的义务教育,而且使得哪个地方政府接受的学生多,从中央财政那里得到的转移资金就多,从而调动流入地政府的积极性,减轻了他们的负担,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才有望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是否可行

  全国一年花1800亿,其实不算多

  据悉,浙江等地此前曾探索过“教育券”做法,但多遭挫折。

  对此,李崴认为,由于涉及面广,探索成败关键在于不能仅在一市一省来推,而是应该由国家统筹。

  对于很多人担心的政府财力能否承受问题,他认为,按照目前小学每年500元、初中700元的大致学费标准,全国城乡3亿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一年得花1800亿元,而2005年我国财政光增收就6000亿元,还不到1/3。即使按照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1000元/年标准,也就是差不多花3000亿元。“只要中央政府有决心,近几年应该可以逐步实现的。”

  按照李崴的设想,除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教育券政策还应惠及民办学校。“民办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协助政府承担了原本需公立学校完成的教育任务,应当得到政府的补偿。”

  有教育界的代表指出,我国民办教育体制正在创建之中,民办学校的发展仍步履维艰,且一直处于弱势地位,需要政府的资助与扶持。教育券的资助方式比较公平、操作简便,免去许多评估、管理上的难题。通过政府适当的政策导向,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教育,改变目前绝大多数纯民办学校在人们心中是“二流”学校的状况,从而在公、私立学校之间创造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

  相关报道

  厉有为:“农民工”称谓应该改

  全国政协常委厉有为在今年的两会上,将专门就关爱“农民工”、提高他们在城市的福利待遇提交提案。“目前我国已经有1亿5千万左右的流动劳务工,他们已经成为公民阶层的主体,他们对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他们在城市待遇的提高应该给予重视,”厉有为表示,目前从称谓上还沿用“农民工”的叫法,对他们的身份还界定为“农民”。他建议取消“农民工”的称谓,改为“外来劳务工”或“新型合同制工人”,以所从事的岗位来界定他们的身份。(本报记者 陈枫 蒲荔子)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735,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