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亚辉:在生命体验中享受激情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2日16:12 中国青年杂志

  赵亚辉:1975年出生,人民日报社教科文部记者。以“不畏艰险,屡经生死考验完成重大和突发事件现场报道”,当选2006年度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在生命体验中享受激情

  文-李海波

  生命有一种奇特的轨迹

  2003年12月27日这天,记者赵亚辉把自己“弄丢”了,丢在伊朗巴姆——这座前一天刚刚发生7.0级地震的地方,这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丝绸之路古城失去了4万人的生命,只剩下一片废墟。两个小时前,他帮助民间救援队押送一批物资,返回途中,却找不到回城区的路:到处都是残垣断壁。

  跨过一堵断墙,眼前是一片空地——成千上万被白布包裹着的尸体,一直伸向远处的天际,没有尽头。许多推土机同时工作,往他们身上盖上一层薄薄的黄土,行成一道道“田埂”。还有大大小小的坑,里面的白色密密麻麻。

  在一个摆放着几百具遗体的大坑里,一个10来岁的小男孩,跪在坑中间,双眼通红,呆呆地凝视着。他的头顶是一台推土机的翻斗,装满了土,正准备倾倒。时间突然这样停滞了,男孩不动,机器也不动,很久很久,整个世界仿佛定格成这样一个奇特的画面。

  那一刻,赵亚辉的眼泪“刷”地一下无法抑制地流了下来。“任何一个人,不论你是谁,都毫无例外地要面对与哈姆雷特同样的问题,没有人能够穿越生死,但是心灵可以。”

  在他短短三年的记者生涯里,有过困难,有过艰苦,有过意外,也有过震撼,甚至生命危险,但这一切都无法与这样的场景作哪怕一丁点的对比。当这一切都成为一个人生命印迹的时候,身为一个记者,所增加的不仅仅是阅历,而是对心灵的净化和对生命的感悟,它能穿越名利,穿越金钱,穿越生死,变成新闻作品背后的灵魂。

  生命有一种奇特的轨迹,偏左或者偏右,发生或者不发生,充满了意外。

  九年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工程系大四学生赵亚辉没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记者,留校或深造,这对成绩不错、又是学生干部的他是个当然的选择。但是有一天,他偶然在学校

图书馆翻到了《北京市考研目录》的最后一页,“中国新闻学院”几个黑字随意地跳了出来。后来在一篇文章里,他这样形容那一刻:“我一呆,合上书,闭上眼,我的人生从此改变。”或许,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那么一座火山,而这几个字,就是那个点燃火山的引信吧。

  真要找个理由的话,不如归结为人生的一种必然吧,就像每一个人所要面临的必然一样,中午吃什么饭,说什么话?下午做什么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诸如此类。而这些不经意的选择积蓄着的力量又有多少人能穿越时光看透呢?

  所谓意外,无非就是这些变化的催化剂。决定的权力还是在自己的手里,赵亚辉当记者时间一点也不长,却能见证不少重大和突发的新闻事件,有些,甚至是很多记者终其一生所追求的报道目标,难道,他就比别人幸运?其实很简单,两个字:舍得。懂得放弃,所以才能把握住那些稍纵即逝的机遇,然后才能超越自己。选择了这个职业,就意味着要面对很多很多,上至政府高官、亿万富翁,下到黎民百姓、乞丐罪犯;或许艰难,或许困苦,或许危险,或许平凡……一颗平常心,一支冷静笔,在他看来,仅此就足以“享受”职业的快感。

  难吗?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要求,设身处地去做,却是很多人做不到的。

  你只需要勇气

  2004年8月,在西藏阿里纳木那尼雪峰的冰川上,赵亚辉作为为期50天的中美联合喜马拉雅冰川科考队中唯一的记者,一天都没有离开自己的“阵地”。这次科考的重点区域是喜马拉雅山脉西段最高峰、海拔7694米的纳木那尼雪峰,那里有中国最厚的山谷冰川。科学家们要从海拔5600米爬到海拔6300米的主冰川上打下冰芯,获取科学资料,要想全程报道,没说的,他得跟着爬。

  登山经验不足的赵亚辉这次可吃大亏了:装备太差,鞋也有问题,才十几天,两个脚后跟都严重磨烂了。副队长发给他两双厚毡垫和一双高腰胶鞋,在这种地方,每个人能照顾好自个儿就不错了,没谁能帮忙。当主冰川采访工作完成后,由于体力、装备和受伤的原因,在返回营地的途中,赵亚辉“一不小心”跟丢了队伍。

  晚上9点多,月亮从一座雪峰后面冒出来,筋疲力尽的他抬起头,被眼前这绝美的风景震撼,那种纯美可能是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一生也无法体会的。掏出相机,趴在一块石头上,赵亚辉拍下了月亮,“臭小子,说不定这是你最后一次看到它了,得珍惜,别拍虚了。”收拾相机,取下背包,扔掉干粮、水和任何能扔掉的东西,继续赶路。

  又是十多个小时,这会儿,他的体能接近极限,月光已经照不清面前的路。在海拔6000米左右的地方,每走一步都是一种煎熬,由于体能极度消耗,他出现了幻觉,觉得自己的每一个毛孔似乎都在梆梆地跳,这已经是心脏负荷过重的表现。“一定不能停下来,一定不能休息”,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真的除了这句话,什么也没有想到过。

  又过了5个小时,凌晨2点,一步一拐的赵亚辉出现在营地门口。

  每一个这样的过程,赵亚辉都宁愿把它看作生命的礼物,“在品味这礼物的过程中,你只需要一样最基本的东西,就是勇气。当事情出现的时候,不躲避,走上去,去做你应该做的事情,这就是一个记者的必然选择。”

  在印度洋海啸中最严重的灾区印尼亚齐,面对着大片裸露腐烂的尸体,面对着令人窒息的恶臭,没有任何装备的他,在中国国际救援队员精神的感染下,走了上去……

  在2006年的珠穆朗玛峰复测行动中,在大雪纷飞的秦岭,在寒冷刺骨的藏北,在大风呼啸、昼夜温差近60℃的珠峰,他坚持了100多天……

  在远望三号航天测量船上,在几乎“与世隔绝”的76天里,在风浪摇摆的折磨和枯燥单调的生活中,他每天坚持把采访过程和远航感受记录下来,每天坚持拍照片,积累了数万字的《远望日记》……

  有句老话说:付出了,总会有收获。很多人不再相信,其实他们是没有等到。或许,收获会突然出现在最想不到的时候。

  远望三号结束任务停靠南非开普敦港补给的那天,几名当地华人专门上船找到赵亚辉,拿出从网上打印下来的《远望日记》:“你的文章让我们看到了船员们的真实生活,他们是我们中国的骄傲!开普敦的华人华侨和

留学生都在传阅这个日记!”。

  其实,这才是对一个记者最高的奖赏。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