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白洋淀生态系统亟待修复 委员呼吁建立管理机制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5日03:03 燕赵都市报
李有成委员呼吁国家应该建立一个权威的协调管理机制 本报北京电(特派记者刘丽普)不管是引黄济淀,还是水体遭受污染,白洋淀都是我省、乃至全国关注的焦点。3月4日,来自我省的李有成委员就白洋淀流域的综合治理呼吁,国家应该建立一个权威的协调管理机制,加强对白洋淀流域的综合协调与管理,从根本上解决白洋淀流域环境及生态问题。 ■委员建议 “应该可以说,白洋淀不仅仅是河北一个省份的白洋淀,关系到周边几个省的环境问题。”李有成委员说,白洋淀湿地保护形势严峻,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保护管理能力不足,保护管理手段还比较落后。目前,白洋淀流域各类管理机构独立工作,规划、整治、管理条块分隔,未能形成有效统一的管理体制,缺乏权威性的综合协调管理机构。另一原因就是技术装备较差,科技支撑能力和技术应用水平较低。缺乏多学科综合研究,特别是缺乏对白洋淀流域生态建设及综合整治研究。 近50多年来,白洋淀入淀水量呈明显减少趋势。20世纪50年代平均入淀水量为18.27亿立方米,80年代下降到1.47亿立方米,仅为50年代的8%;2000年以来平均入淀水量仅为50年代的3.56%。同时,白洋淀水质也遭到严重污染,淀内水生生物屡遭毁灭性破坏,野生物种锐减,大量珍贵鱼种绝迹,生物种群结构遭到破坏,造成湿地净化水质的功能降低,导致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全面退化。李有成委员说,这样发展下去,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很难得到有效遏制。 基于以上因素,李有成委员建议:国家应加强对白洋淀流域的综合协调与管理,并将综合治理纳入国家计划。实施横跨河北、山西、北京三省市白洋淀流域内的综合治理,治理白洋淀流域内水污染、修复脆弱的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环境。要达到这些治理效果,客观上要求从国家层面建立一个有权威的协调管理机制,来统筹流域内的综合治理工作,从根本上解决白洋淀流域环境及生态问题。同时,依靠科技进步,来实现白洋淀湿地的综合治理,如整合白洋淀湿地及其流域各类要素的监测、观测站点资源,建立野外生态综合实验站等。加强技术装备引进和创新,充分利用流域内的雨、洪、沥等地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引进创新节水、集水的技术和装备,在引进的基础上实现技术创新,增强白洋淀节水、集水的能力。 ■现场连线 本报驻保定记者张娜保定报道 近年来,河北省年降水量一直偏少,致使太行山区大中型水库和白洋淀入水量严重不足。从1997年以来,白洋淀已经15次从流域内紧急调水。眼下,1亿立方米的黄河水经过长途跋涉,流淌到了白洋淀淀区,白洋淀的水位上升了近1米,水面面积增加了1倍多,白洋淀再次以“华北明珠”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去年11月24日,白洋淀首次从黄河调水,到今年3月1日河北省水利厅宣布,为缓解白洋淀干淀危机,而实施的首次引黄济淀应急调水工作结束,累计向白洋淀补水1亿立方米,白洋淀水位上升到了5.89米,抬高了93厘米,水面面积从61平方公里增加到130平方公里。 3月4日,住在白洋淀码头边上大张庄村的老王,已经50多岁了,多年来以开船为业,老王与他的同行们时刻在观察着淀里的“水情”,“补水前的水位比夏天下降了1米多,不补水就干淀!” 面对白洋淀多次干涸、时常遭受污染的现实,很多淀民只有迷茫和无奈。虽然生活在水乡,但为了交通的便利,有些人更愿意选择旱路,事实上,不少村庄几年前就以旱路出入淀区了。“既然水体污染,渔业发展不起来,还不如没有了水,方便了交通。”白洋淀王家寨村王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不过,白洋淀人对水的渴望是永远也改变不了的,经历了多次缺水和干涸的危机后,淀民普遍感觉已经习惯了有水的生活,他们认为没水的白洋淀是很可怕的。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