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委员建言不能只重专业思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6日00:04 红网

  针对有人提议将大年三十、中秋、端午定为法定假日这一问题,吴敬琏委员认为,我国目前的假日已经太多了,需要统筹考虑,最好请几个机构出面来研究。(据3月5日《京华时报》)

  笔者非常赞同“节假日目前不应太多”,但是对吴敬琏说出这个观点还是心存忧虑的。

  从“长假期到底是有利于整个消费还是只利于假日消费”、“要考虑到整个国家的、民族的长远的利益”等表述来看,吴敬琏仅是从理性的经济学角度来思考问题的。诚然,代表、委员的建言献策将影响宏观决策,是需要非常理性的思维,但是也要看到,许多时候恰恰是绝对的理性却成为真理的绊脚石。

  比如,在设定法定假日这个事上,理性的经济学理论可以推出“一年内法定假日控制在多少天为宜”的正确结论,但是它往往没法考虑到类似“太多的人宁可用两天甚至更长的‘十一假期’换取一天的‘大年三十’”这样的感性的民意诉求——因此,若只注重绝对理性的理论思维,却忽视了感性的,哪怕肤浅的民意诉求,最终决策的民意满意度必然大大打折。事实上,笔者对吴敬琏的这个观点心存忧虑,也正是他的观点未充分考虑感性的民意诉求。

  进而言之,根据制度设计,

人大代表、政协协员在两会的建言献策,本来就应该带有“自下而上”的思维方式——在理性思考的同时,也要注重传递微观上感性民意,哪怕这些民意诉求夹杂不少非理性因素。毕竟,只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所传递声音没有被过度的“过滤”,才会更接近民主。

  从这个角度讲,不仅是吴敬琏,包括太多类似吴敬琏这样的学者代表、学者委员,在两会上,固然要有理性的专业思维,而且也只有充分运用专业思维才能更好的发光发热,但是代表、委员的身份,也意味着他不能只注重自己的理性思维,也要考虑基层的感性思维。

稿源:红网 作者:陈光豪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