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讨论会鲜闻手机铃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6日04:54 中国青年报

  王亦君

  3月4日上午是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首次小组讨论会,记者旁听了两个界别3个小组的部分讨论。3月5日下午,是政协委员们讨论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的时间,记者前后走访了四个会场。两天的采访下来,记者发现了和往年的小组讨论会不同的一个现象——少了一种“杂音”,那就是手机铃声。

  四年前,本届政协第一次会议时,记者曾经在今天下午到过的一个会场呆过,当时的身份是小组会议秘书。记得当时小组讨论时的情景,少数委员的手机铃声此起彼伏,在五花八门的手机铃声中,笔者几乎听不清委员们的发言,无法记录。为此,笔者不得不一次次走到小组会议召集人身边,请他提醒委员们关掉手机。

  当年还有一些委员请假,不参加小组讨论。笔者清楚地记得,有一位委员向小组会议秘书要求,第二天给他派一辆车。他说:“我来北京开会,来找我的人很多,我也要趁这几天把一些事儿办办。”

  而在今年的会场上,笔者看到许多委员进入会场坐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关掉手机或将手机铃声设为振动,在没有杂音的环境中,委员们的发言听得清清楚楚。

  杂音少了,委员们争先恐后发言,讨论中不时有“交锋”。“我希望政府在对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上,对西部地区有所倾斜。”一位委员的发言立即引发了其他委员的共鸣:“对,我曾经在我们省的几个地区搞过调研,正要提出相关提案”、“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需要中央财政不同的支持力度,如何测算需要好好研究。”

  在记者今天旁听的小组讨论会上,这样的互动还有很多。两个多小时的讨论中,没有委员中途离开。

  相比今年的“热闹”,四年前笔者亲历的小组讨论会上,许多委员相互“谦让”,有时还会出现“冷场”,小组会议召集人只好“点名发言”。

  被问到会场上为何“安静”了,委员们的热情为何很高,敬正书委员介绍:“通过这五年的政协活动,委员们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

  来自香港的陈振东委员,四年来前后交出了近二十份提案,就能源、环保、金融、住房、劳动用工等很多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出了建议。他说:“每年来开会,我不能交白卷,在政协,我不仅交了很多良师益友,更增进了对国情民意的了解。”

  在今年两会前,委员们的敬业履职之风在地方两会上已露端倪。在北京、广东等地的政协会议后,公众发现,“太平委员”、“三手代表”(见面握手、表决举手、通过拍手)呆不下去了,面对是否是“花瓶”的质疑,可以坦荡地说“不”,他们拿得出积极履职的实绩。

  今年,为了让委员们做好“卷子”,全国政协工作人员在提案纸上动了脑筋,为了使表达更完善和规范,委员们今年要把提案细化,比方说案由要充分等等。一位小组会议秘书说:“这是本届政协任期内的最后一次会议,委员们都格外珍惜这个机会。”在委员请假登记表上,只有一位委员名字前面有缺席的记号。(作者为本报两会记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