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7日17:38 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

  ◎飞 飞

  世界上,凡是发达国家和先进民族,都有良好的读书传统。

  我去过俄罗斯和日本,在俄罗斯和日本的地铁车厢里,大部分乘客都捧着书,车厢就是一个公共阅览室,即使车内比较拥挤的时候也是如此。在这里没有大声喧哗,只有静悄悄的阅读。

  据介绍,俄罗斯人喜欢阅读文学名著,普希金文集的总发行量已超过1000万套,平均每5个家庭就拥有一套普希金文集。在韩国,90%以上的家庭拥有书柜,有超过500本书的藏书。

  在北欧,也是读书成风。丹麦的公共图书馆多得不计其数,年平均借出图书一亿册,平均每人每年借阅近20册。

  对于德国老百姓而言,读书简直就像喝啤酒一样平常。有调查显示,70%的德国人喜爱读书,一半以上的人定期买书,三分之一的人几乎每天读书。一个普通的德国家庭,每月购买图书的支出约有50欧元,占业余爱好支出的10%。他们说:“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犹太人是把阅读作为宗教的。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滴一点蜂蜜在《圣经》上,让小孩去吻,其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犹太人的智慧举世公认。他们中的杰出者如群星灿烂,虽然犹太人只占全球人口的0.23%,但在20世纪的645位诺贝尔获奖者中,就有121位是犹太人,比例高达18.5%,获奖人数高居世界各民族之首。

  回顾中国历史,凡是鼎盛时期,也一定是文化繁荣时期,是从上到下有一个庞大读书人口的时期。

  以盛唐为例。一说盛唐,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据统计,现流传下来的唐诗达55000多首,作者有3600多人。由此可见,在当时习文读书与赋词作诗的风气是何等盛行,就连唐朝妇女,学习诗文也蔚然成风,仅《全唐诗》中收录的女作者就有100余人。据资料记载,盛唐时期大兴学校教育,中央有国子监,地方有府州县三种学校。同时,私学、村学也极为发达。

  正因为如此,盛唐成为中国人的骄傲。国力的强盛、文化的辉煌与人性的张扬,在那个时代均达到了近乎空前的高度。

  相反,文革十年,焚烧了无数的书籍,诺大一个中国,除了少得可怜的那么几十种书,可以说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革了书籍的命,革了文化的命,革了知识的命,结果如何呢?人性泯灭,道德沦丧,经济也到了崩溃的边缘。这个结果是肯定的。因为一个没有阅读的社会,肯定是一个没有光明的社会,一个没有活力的社会,一个愚昧与野蛮的社会,一个反动与倒退的社会,用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是一个牢狱。”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的阅读水平。”记不得这句话是谁说的了,但我相信它是真理。

  不是吗?课堂上的学习,只是我们接受的第一口“乳汁”。学校毕业以后的教育主要是自我教育。一个人的自我教育靠什么?靠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是人们最重要的一个学习方式,是人生奋斗的一盏航灯,是文化传承的通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教育的另外一个代名词,没有阅读就没有教育。

  应该承认,今天的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变化、多元、激荡是这个时代的特点。因而,许多人的心态也不免浮躁,读书时少了一份宁静和长远的目光。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民在阅读心态、习惯上确有不小的差距。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的地铁里,我几乎看不到有人在读书,很多人宁可将大把的时间消磨在

麻将桌上。一些县城的图书馆门可罗雀,甚至改成了商场。有一项调查显示,德国人年均读书19本,韩国是7本,日本是40本,而中国国民一年的阅读书量只有0.7本。联合国在世界部分企业家中调查,日本企业家一年读50本书,而中国企业家读0.5本。

  诸葛亮有一句名言:“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我想,越是在一个转型的、变化的、激荡的时代中,越需要静下心来,读点有用的书。书,可以使你不再浮躁;书,可以让你在急剧变化、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

  我想,什么时候我们的各级官员,我们的家长和老师,都能够带头读书了,我们的地铁车厢里,公园草坪上,

医院候诊室内,到处可见手捧书本埋头阅读的人时——换言之,当读书成为多数国人的生活方式时,中国距离真正的小康社会也就不远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