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平等看待加入外籍的中国运动员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7日18:04 新民周刊
特约撰稿/叶永烈 千重浪里看“何智丽现象” 完全出乎意料,《何智丽:我想有个家》一文,在今年第9期《新民周刊》发表之后,竟引起了如此强烈的反响: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东方网、搜狐网、网易网、中华网、大洋网、台海网、北青网、北国网、海南网、汉网、21CN网以及香港凤凰网……数十家网站转载,众多报纸摘发。 东方网转载后的短短两小时内,网友的评论便超过了500条。我的新浪博客上也转载了此文,短短两天的点击率高达70多万,网友评论则超过6000条。真的像炸开了锅一般! 网上评论七嘴八舌,五花八门:对何智丽,有人赞扬、同情;有人透露爱意;也有人冷嘲热讽;更有不少“愤青”恶骂,“叛徒”、“卖国贼”、“汉奸”之类的帽子又戴到了她头上。 有朋友说我踩了地雷,也有朋友说我捅了马蜂窝,而我事先全然没想到,真可谓始料不及。 那是猪年春节进入尾声时,拜年电话的铃声渐渐稀疏了。正月初六——2007年2月23日晚上,电话铃声骤起。那是《新民周刊》体育记者张伟给我打来电话,不是拜年,而是约稿。 我毫无思想准备。在聊天中,先是说起我前往朝鲜的一些见闻,接着偶然说及“何智丽前天到我家拜年”,立即被他抓住话题,张伟曾经在日本采访过何智丽:“对,你就写一下何智丽的近况!明天就完成,5000字,多配些照片!” 就这样,一言为定。我如约完成了《何智丽:我想有个家》。几天后,这篇文章就醒目地刊登在2007年3月2日出版的《新民周刊》上。 何智丽原本早已淡出新闻视野,过着平静的生活。随着这篇文章在《新民周刊》发表,网络上的广泛传播,众多网民的往日记忆被勾起,就像一根导火索点燃了炸药,把已经边缘化了的何智丽再次推向新闻聚焦处,使她再度成为中国的“热议人物”…… 中国是正在和平崛起的大国,2008年已近在眼前,奥运会即将在中国举行,对何智丽的热议反映了中国国民对于体育的极高关注度。然而,网友们对于何智丽的过度批评,却又使我觉得,为了迎接2008,我们应该有宽广的胸怀。 随着中国打开国门,不仅中国经济走向全球化,中国体育也日益世界化。何智丽只是走出国门加入外籍的中国运动员中的“先驱”,何智丽毕竟已经是“过去式”。如果对于十几年前何智丽为日本夺取的那块广岛亚运会的金牌仍耿耿于怀,那么在2008年,当郎平作为主教练率领美国女排与陈忠和率领的中国女排相遇时,中国体育迷又当作何感想?当中国的国际大师诸宸代表卡达尔夺金摘冠时,又该如何对待?乒乓是中国的“国球”,走出国门的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和教练格外多。在2005年的第四十八届世乒赛上,进入女单三十二强之中的,就有代表外国和中国香港地区的选手严池梅、张瑞、帖雅娜、李佳薇、高军、张雪玲、林菱、谭文玲、刘佳、柳絮飞、桑亚婵、李佼,竟然占据了12席!在男单三十二强中,原中国男队员而今代表外国和中国香港地区的有冯喆、张钰、李静和何志文,占据4席;此外,还有来自中国的奥地利教练刘燕军、西班牙教练张东平等等。据称,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加入新加坡队的原中国运动员李佳薇和王越古将对中国乒乓女队构成相当大威胁…… 从相反的角度来看,在2002年的釜山亚运会上,中国女子曲棍球队在韩国击败连续四届亚运会冠军的韩国队,夺得中国曲棍球首枚亚运会金牌。须知,中国女子曲棍球队的主教练是韩国籍的金昶伯。金昶伯1999年曾担任韩国女曲主教练。2000年他成为中国女子曲棍球队主教练后,使中国女子曲棍球队大有进步,以至率领中国队打败了他曾经带领过的韩国队。金昶伯,不就是“韩国的何智丽”?!眼下,金昶伯正厉兵秣马,训练中国女曲准备夺取2008年奥运会金牌。 从诸多网友的过激言论中,我发现,他们对于何智丽其实并不了解或者并不知道何智丽几番风波的真相。在这里,作为何智丽的老朋友,追溯何智丽的脚印,看看她这一路走来的历程,也许会使我们的体育观冲破封闭,走向开放,走向大度,走向国际…… 当年反“让球”缘于“上面有人” 中国的乒乓世界冠军数以百计,而我却只采访了何智丽,我跟踪采访何智丽已达20个春秋。我所看重的不是她在1987年3月所夺取的第三十九届世乒赛金牌,而在于她在夺取这块金牌时反抗“让球”的大无畏精神。 “让球”是中国乒乓球队原有体制中的肿瘤,是金牌的璀璨光芒掩盖下的阴影。“让球”就是打假球。“让球”的要害是违背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精神是“三公”——公开、公正、公平,而“让球”则是不公开、不公正、不公平。那时候,中国乒乓球队不以“让球”为耻,反而鼓吹“让球”是“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的体现,是“国家利益第一”的体现。23岁的何智丽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反抗“让球”,使我深为敬佩。我曾经问她:“当时你想过没有,如果你在决赛时输给韩国选手梁英子,回国之后你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她说:“在当时,我连想都没想这个问题。我坚信,我必定能够战胜梁英子,为祖国夺取金牌!” 后来我在采访中国乒乓球协会副主席孙梅英时,才知道其中的内幕:何智丽小小年纪敢于反抗“让球”,“后台老板”就是中国乒乓元老孙梅英。资深而正直的孙梅英,早就认为中国乒乓球队应当摈弃“让球”。她对我说,“让球”像腐蚀剂,腐蚀着中国乒乓球队的灵魂,弄得个个运动员都得拍领导马屁,不然极可能就叫你“让球”。在何智丽离开北京前往新德里参加第三十九届世乒赛的时候,孙梅英就料到中国乒乓球队领导会叫何智丽“让球”。孙梅英叮嘱何智丽,你当场不要说不“让球”,不然他们会不给你上场。你上了场,真打就是了。孙梅英再三交代何智丽,“你的任务就是夺取世界冠军如果他们要整你,我来给你顶住关键在于你自己。你一定要战胜自我,做到临场不慌,稳拿冠军。你拿了冠军回来,我就到机场去欢迎你。一切后果,我替你承担”正因为有了孙梅英这样的主心骨,何智丽毅然举起了反“让球”的大旗,震惊了中国体育界。 何智丽回国之后,当时的中国乒乓球队领导要何智丽写检查。孙梅英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为何智丽奔走呼号,上书中央领导。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说“不能处分。”时任全国人大委员长万里说“处分何智丽,全国老百姓通不过”这才使何智丽没有受到处分。何智丽回到故乡上海,受到热烈欢迎。上海市体委举行盛大表彰会,宣读上海市人民政府对她的嘉奖令,团市委、市妇联分别授予她“市新长征突击手”、“市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 巅峰期被迫离队 回国之后,何智丽在孙梅英指导之下,加紧训练,迎接1988年的奥运会。本来,奥运会没有乒乓球项目,从那一届开始,乒乓球被列入比赛项目。 作为世界女子乒乓第一号种子,何智丽一次又一次对记者发表谈话,毫不讳言自己的追求:“我的目标就是夺取奥运会的金牌我是新中国非常幸运的乒乓球运动员。真巧,到了我们这一代,乒乓球第一次被列入奥运会比赛项目。我一定要在奥运会上为祖国争光。容国团有一句名言‘人生能有几回搏﹖’奥运会对于我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拼搏机会” 但她万万没有想到,那时的中国乒乓球队领导早已对“不听话”的她深恶痛绝,竟然把她排除在了中国奥运会参赛选手名单之外! 孙梅英又急又气,以中国乒乓球队顾问的名义,在1988年8月9日的《中国体育报》发表了《奥运乒乓女队人选之我见》一文,列举何智丽历年的比赛成绩,指出“何是可以作为乒乓球单打最佳人选之一参加奥运会的”。 当时何智丽24岁,正处于球艺的黄金时期。倘若她参加1988年奥运会,她肯定会为中国摘取那块乒乓女子单打奥运会金牌。 然而,中国乒乓球队领导置孙梅英和中国乒乓球队大多数队员的意见于不顾,依然决定把何智丽排斥于中国参加奥运会的选手名单之外。 在这样的情况下,何智丽显然无法再在中国乒乓球队呆下去,她义无反顾,只能卷起铺盖被迫离开中国乒乓球队。所以,何智丽实际上是被“逼”走的。 汪道涵主婚 朱镕基接见 一个偶然的机缘,何智丽结识了日本大阪的工程师小山英之。 小山之家,是日中友好之家。小山英之的父亲小山藤兵卫对中国非常友好,是大阪日中友好协会会长,曾经先后访华40多次。正因为这样,何智丽和小山英之在1989年秋分别在日本与中国举行了两场婚礼。在日本时,主婚人是大阪府知事岸昌大阪乃日本第二大城市,大阪府知事相当于上海市市长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大阪总领事陆祺。国际乒联主席荻村也出席了婚礼。当婚礼在上海举行时,主婚人是上海市前市长汪道涵和日本驻上海总领事。当年,我为汪道涵夫妇和何智丽、小山英之拍了许多照片。 1994年3月,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访问大阪时,两度接见了何智丽一家。一见面,朱镕基就很风趣地对何智丽的公公小山藤兵卫说:“你们娶了我们的一个世界冠军,也得还给我们一个世界冠军呀” 小山藤兵卫送给朱镕基一份一个月前——2月14日的日本《读卖新闻》,报上刊登了何智丽和她的丈夫、公公、婆婆在乒乓桌旁的大幅照片,《读卖新闻》称之为“中日友好之家”、“乒乓之家”。 朱镕基看了报纸,很高兴地对小山藤兵卫说“你是大阪府的日中友好协会会长,如今你的家庭又成了日中友好之家,谢谢你为中日友好做了许多工作。”朱镕基还很详细地询问了何智丽在日本生活的情况。 为日本夺金,“中国人的胜利”﹖ 何智丽再度成为争议中心,是1994年在日本广岛举行的第十二届亚运会。 当时担任中国乒乓女队主教练的张燮林,并没有把何智丽放在眼里。张燮林曾经这么说:“一开始,我的确没有把何智丽放在主要对手的位置。平心而论,她离队近6年了,我在中国选手的对手中,把她排在了陈静、井浚泓、齐宝华、陈丹蕾等人的后面,这是个失误。” 确实,那年已经整整30岁的何智丽,离开中国乒乓球队已6年,何智丽并不被人看好。 然而,胸前别着日本国旗,穿一身蓝色运动服的小山智丽在广岛出场了,一路上斩将夺关。 1994年10月13日,对于何智丽来说,是历史性的一天。 上午,何智丽面对代表中国台北队出战的陈静。陈静小何智丽4岁。“3比1”何智丽赢了陈静,闯进半决赛,亦即进入了前四名。 下午,何智丽面对中国队的乔红。乔红小何智丽5岁。又是“3比1”何智丽赢了风头正健的乔红,进入决赛。 晚上,何智丽与中国队主帅邓亚萍争夺冠军。邓亚萍小何智丽9岁,是当时世界女子乒乓的第一号种子选手。 万众瞩目这场决赛。即便何智丽在这天已连胜两场,但是绝大多数观众都断定何智丽必定输在邓亚萍板下。果真,邓亚萍一上场,就以凌厉的攻势赢了第一局。这时候,谁都以为何智丽必败无疑。 然而,何智丽不仅球艺高超,而且心理素质也极佳。她沉着应战,扳回了一局。紧接着,她乘胜追击,连胜两局,以“3比1”斩邓亚萍于马下! 就这样,何智丽在一天之内,竟以三场“3比1”,连胜陈静、乔红和邓亚萍三员猛将,成了世界乒坛上真正的“王中王” 何智丽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很不容易的。她在日本的训练,只是“夫妻老婆店”而已,远远不如中国乒乓球队的条件。我笑称,这一回是小小个体户打败了国营大公司。 何智丽名声大振,同时又一次陷入争议的旋涡。她为日本队夺得的这块金牌,受到日本举国热烈欢呼,同时也遭到诸多中国球迷的唾骂。 据许多中国球迷称,他们最反感的是何智丽每胜一个球,都要喊一声“哟西”。当我把此事告诉何智丽的时候,她竟很茫然:多年在日本练球时,她已经习惯这样的表达。她没有想到,这一声声象征着她节节胜利的“哟西”,使本来就因邓亚萍的节节失利而着急万分的中国众多球迷,气不打一处来。 在这里,我特别要提及当时这场胜利在日本的反响。何智丽告诉我,当时的日本报纸评论何智丽夺金是“中国人的胜利”。为什么日本人会这么说呢?因为日本乒乓球队从20世纪60年代之后就走上下坡路,沦为二三流的球队。何智丽来了,为日本夺取了金牌,而在日本人眼中,何智丽是中国人,所以他们称之为“中国人的胜利”。 打击越重,迸发的火花越灿烂 何智丽是一个个性极强、好胜心极强的人。她多次对我说,她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夺取奥运会金牌。 本来,在24岁那样的最佳年龄,如果中国队派她出征1988年汉城奥运会,她的这一愿望也许早就实现了。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时,尚未取得日本籍的她,只能在大阪家中看电视转播。之后,她先后参加了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和2000年悉尼奥运会,无奈毕竟已是“高龄”运动员,虽说也都取得相当不错的名次,但是毕竟无缘于奥运会金牌。 何智丽说,未能成为奥运会冠军,她抱憾终生。 但对于何智丽来说,最大的人生挫折,莫过于家庭的破裂。她专注于乒乓球比赛,没有顾及“后院起火”。承受着巨大精神压力的何智丽不得不再次承受沉重的打击——离婚。 从反抗“让球”、奥运会除名到广岛亚运会夺金被骂为“汉奸”,何智丽遭受一次又一次打击,小山英之的叛离,使她陷入更加孤独的境地。 我不由得记起,在2005年上海世乒赛上遇见庄则栋时,他曾经用富有哲理的话评价何智丽:“你受到的打击越重,迸发出来的火花越灿烂!”何智丽的人生之路,就是一次次受到重击、一次次迸发绚丽火花的历程。 何智丽如今退出竞赛,退下体坛,与世无争,只愿过着普通人的平静的生活。她正在努力学习电脑。她来来回回于大阪与上海之间,愿为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添砖加瓦。 这一回,由于我的一篇文章,打破了何智丽平静的生活。网络无国界。何智丽在日本也见到了“愤青”们的种种网上恶骂,使她自2005年受邀出席上海世乒赛以来的好心情受到影响。当然,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何智丽,完全能够承受这样的网络风波。她也见到《中国青年报》等中国报纸发表评论,批评“愤青”们的过激言论,对何智丽表示深切理解和同情。 当年,庄则栋也曾有过家庭破裂的痛苦。然而,由于佐佐木敦子的出现,使庄则栋重组幸福美满的家庭。我相信,何智丽也很快会传出喜讯,抚平心灵的创伤。 我希望“愤青”们记住鲁迅先生的名言:“辱骂与恐吓决不是战斗。”在2008奥运会即将到来之际,“愤青”们不妨多拉几下扩胸弹簧以求胸怀世界。毕竟是2008年奥运会东道主的国民,必定会落落大方,充分体现东方文明古国的大国风范。-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