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两会与制度两会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7日18:09 新民周刊

  特约撰稿/刘洪波

  每年此时,是全国“两会”的会期。“两会”这个汉语缩略词被广泛使用,显示了这个词被接受的程度,也证明了“两会”在塑造当代中国人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两会”的主角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因为传播事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因为大变动时代政治生活的演化,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职务活动受到了比过去多得多的关注。代表和委员在“两会”期间的言论和主张会很快成为报纸、电视发布的内容,由于这些被传播的言论和主张更多的是针对国家事务中那些并不令人满意的方面,因此“两会”的召开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国是公开的社会环境,改写了日常状态下显得沉闷的政治生态。

  日常状态下,公共事务中的许多重大问题难以获得公开讨论的渠道,人们对政治事务的关注较多地聚集于对人事变化的猜测与议论上。“两会”不一样,它使人们的政治生活转变到对公共事务的公开讨论中来,使人们对人事变化的关注回归到以任期制为特征的正常水平。可以说,“两会”正在成为恢复人们对政治生活的完整理解的基本途径,政治是众人之事,是公民权利与利益的体现,而不只是人事任免。

  根据设计,被称为“两会”的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前者被称为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后者被称为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社会政治生活的全部内容应当在“两会”基础上展开。因此,“两会”既是两个会议,更是两个制度。现在,作为会议的“两会”即使仍然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毕竟正在朝真正“生动活泼”的方向发展,而作为制度的“两会”相比较而言还处在十分薄弱的阶段。

  大致上,“两会”在会议期间会有各种不同的声音回响,会有会议内外的交流,会有部分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社会的广泛接触互动,而随着会议闭幕、会期结束,这些几乎都会停止,交流互动由此不像一种制度保障下的常态,而变成类似于年度性节日的一种应时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会议两会”与“制度两会”间的差异。

  众所周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是政治职务而非荣誉称号,他们不是作为会议嘉宾去参加会议,定期参加会议是履行相应职务的必需,但履行职务不止于会议期间。担任某一届期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意味着在届期之内每一天都要去履行职务。既然如此,怎样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履职行为从会期扩展到休会期,也就成为使“两会”作为制度产生作用的重要内容。

  从“两会”会期的情况来看,“两会”成为政治生活的中心内容有几方面因素起作用,一是舆论的开放和关注,二是法定原则在程序上得到充分尊重,三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积极履职。舆论的开放和舆论对“两会”的关注可以说相辅相成,其中舆论的开放是基本的方面,唯舆论相对开放,能够报道政治生活中的诸多内容,媒体才有条件去充分关注“两会”的进程,进而构造出一种会内会外共议国是的社会氛围。“两会”期间,所有重大决策、重大公共事项,都需要在程序上符合法律规定,在此期间政治生活中的“依法办事”意识会上升到很高的水平,至少在形式上保证了“两会”作为社会重大事项决定途径的地位,体现出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的权威,使人们不能不重视“两会”的作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通过积极提交提案议案、审议和讨论文件、发表自己的主张,展现出各自的政治智慧和政治责任感,使“两会”作为中心政治舞台吸引社会的目光。

  使作为制度的“两会”充分发挥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成为国家政治的中心舞台,成为日常政治生活的基础,也需要类似于“会议两会”的环境。相较之下,相当一部分代表、委员在休会闭会期间,基本从政治生活的中心消失,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在此期间“两会”不再能够经常性地提出公共政治生活中众多问题,或者关于各种重大事项的辩论不再容易出现在媒体上;随着会期结束,政治生活中官员的依法办事意识也回复到日常水平,许多重大决策由“人大讨论通过”代之为“官员自己作主”,人大、政协作为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的地位受到损害。另外,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兼职化也制约了其履职能力的发挥,在兼职化状态下,代表和委员也许可以做到一年一次积极认真履职,但要做到每天都能认真履职事实上是力所不逮的。

  无论如何,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应该走出“会期政治”的局面,使“两会”作为国家制度在日常政治生活中起作用。作为会议的“两会”已经成为一年一度的政治主题,作为制度的“两会”应该实现其设计初衷,成为国家政治的中心舞台和政治生活的基本设置,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力和通过充分协商达成一致,需要从节日活动变成生活的内容。(作者系《长江日报》评论员,杂文家)-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