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不是“活法”是“活路”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8日00:05 红网

  当我们千方百计地把一台台精心编导的戏,送到一个个偏僻山乡时,当我们不遗余力地做着广播电视电话网络等等“村村通”的过程中,当我们实现着文体设施文体活动等等“村村有”的时候,常常听到老百姓首先脱口而问的是:“这得花多少钱啊?”我们很得意地告诉乡亲:“这是政府出钱,免费送的”。老百姓还是要问:“政府的钱也是钱啊,得多少呢”?

  当他们得知这些曲里拐弯的铁棍(文体用具)要万余元,尤其是光这一台文化“大篷车”就是一百多万时,惊讶得直砸嘴巴:“天呐,这要我们全村人干多少年才买得起啊。我们奢侈了奢侈了”。乡亲是实在的,其实那算什么奢侈呢?起码与不少城市里那些名贵花木草坪,豪华广场大道景观相比,真也是毛毛雨了。那一棵草和树苗或许就要几十几百几千元。

  “民生是天大的事”,“民生是最大的政治”,事关民生花多少钱也是应该的。但是,我们是该问一问——民生到底是什么?解决民生问题的着眼点着力点到底应落在什么上面?民生,看起来的确很明白,民生就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关注民生便是要重视老百姓的生活环境、条件、内容、质量。当然这都没错。但是,这应属民生的表面问题,大都是个“活法”,或者说不过只是静态的生活样式。我们所言民生,当是老百姓生活的根本,也就是说是群众的生存与发展,是个“活路”问题。

  活法与活路的本质区别是,活路并非是仅仅“分享成果”地消受物质文化的果实,而是借以生成自我发展的能力。倘若乡亲们,口袋鼓得很,无需谁送什么,自己就可以气派地“买”明星大腕到自家门口演出,那就不存在“奢侈”不奢侈了。倘若农民工也能与城里部分人一样,自己买票听音乐会什么的,也无需别人为之“专场”了。

  关注重视民生,就是要像重视“三农”一样地关注解决好老百姓的“三就”——就业、就医、就学。“三农”问题是制约中国加快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硬骨头。这在“十五”期间便被提升到了战略层面上予以高度重视与加强,“

十一五”一开始就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城乡统筹工业反哺”的路子,全面实施大力推进,成效不断显现。“三就”问题也将是长期困扰国民生计,既是突出的民生问题,也是根本性的国计难题。现在应该说群众仍然“贫”“困”于就业就学就医,因病因学因业的负担而至贫返贫的现象还是较普遍的。“三就”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三求”——尽己所有所能地求医求学求职。“三就”问题困扰民生,反过来也制约着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注民生应着力破解“三就”难题。民生,当然需要政策措施的倾斜,财政投向的调整,加大社会公共事业建设,对弱势群体更多的关心,困难群众更大的爱心。使改革的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公平。但是,解决“三就”这一根本性的民生难题,重要的还是在于加快改革发展。对政府而言唯有改革发展才是第一要务。改革发展的一大着力点就在于提高群众“三就”的能力,从而增强自身生活发展的实力。

  30年的改革,许多领域的重大突破,无不紧密关联着百姓的民生,我们有过前所未有的阵痛。但是发展将许多“阵痛”转化成了实惠。就说当年的房改,由于长期的“计划分房”的累积,形成了严重的路径依赖。房改开始,限于级别、工龄、单位地区条件等等,改革所表现出来的是很不“公平”的。突然间的所有权使用权的变更,真使不少普通人家为个房子眼看非得累几辈子。结果还没过几年,那“万把几万元”的不公平,早已被发展所抹平了。而且,市场化之后,群众改善居住的能力明显增强,住房的基础趋于公平。至于眼下房市居高不下,该另当别论。

  解决民生问题根本还是要增强群众“谋生”能力,发展实力,参与竞争的活力。这是最直接的现实生产力。保护和发展好这个“生产力”,“补”和“送”是需要的,但不可以“送补”代“改革”。需要从体制机制上激活。事实上,近几年有的地方仅仅以“补”“送”的方式,推行农民医疗、社会保、集中供养等措施,短时间里效果十分显著,但还是由于财力的有限,显露出了难以为继。甚至成了一个越背越重的包袱。我们切不可忘了将在相当长时期里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这个国情决定了我们还会有诸多不公平的“阵痛”,尤其是改革的利益既得群体。重视民生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和发展的速度。群众“活路”畅通广阔了,“活法”真的会随之充满灵气与诗意。

稿源:红网 作者:严雨龙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