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政协委员批评部分地区新农村建设搞形象工程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8日10:28 黑龙江日报
本报记者 王雪梅 郭铭华 村路灯安上了,电费却没有来源;道路、广场修好了,但无人清扫;文化室有桌椅了,但既无书又无报;试点乡村建设面临新一轮债务风险 近日来,参加两会的我省委员纷纷抨击新农村建设中的不良倾向,并冠以新的名词“中国式形象工程”。 现状:定进度,定指标,乡村集体举债搞建设 驻我省的全国政协委员姚建亭对记者说,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有些地区以改变村容村貌作为切入点,选择了部分村屯作为试点,开展了整修道路、解决饮水困难、改灶、改厕、整顿院落等方面的工作。从政府的主观愿望看,这些作法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也符合广大农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但是,农村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性问题。 “资金不足,推进效果不佳,农民积极性受挫。”姚建亭在调研时了解到,有些地区提出了由省、市、县、乡、村共同出资的办法。可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有些省市的承诺不能及时兑现,而县乡级财政拮据,村级债务缠身,配套资金无法落实,建设项目不能如期开工。有的试点村道路建设已完成了工程招投标,农民自备的沙石料也已到位,但因资金到不了位,中标建设单位拒绝开工。有的试点村搞公路建设,为了节省投资,在规划上做文章。还有些地方存在压低工程预算的现象,为日后的“半截子工程、豆腐渣工程”埋下了隐患。 “试点乡村建设面临增加新一轮债务的风险。”驻我省的全国政协委员吴慧呼吁这一现象值得重视。有的地区建设改造项目定的多,标准起点高,良好的主观愿望却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姚建亭举例,有的县算了一笔账,如果按照上级规划定的指标实施,现有的10个试点村,平均每户农民需负担1500元左右,约占该县农民年平均收入的43%。有一个村共有530户农民,需整修4.7公里的道路,实际需要资金174万元,但上级仅投入100万元,缺口为74万元;改水需投入60万元,上级补贴给予42万元,缺口18万元;有线电视入户费至少7万元;仅此三项就需该村农民自筹100万元,平均每户需承担1880元的费用,远远超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为了加快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有些地方既定进度,又有具体指标衡量,基层干部压力很大,存在着硬性推进的倾向。政府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方式,具有较强的诱导力,有些干部和群众为了得到上级资金,乡村集体举债搞建设的现象,在所难免。 “整顿村容村貌滋生了新的二元矛盾。”驻我省的全国政协委员赵学铭认为,新的二元矛盾即试点村与非试点村的矛盾应引起人们关注。被列入试点的村屯建设项目多,各级政府投入的资金多,推进力度大,村屯环境变化大,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而非试点村既无项目又无资金来源,村屯面貌依旧,强烈的反差导致村屯把眼睛盯在了争取上级财政的支持上,把精力放在了争当试点村上。这种不均衡的发展方式,人为地制造差别,没有体现公平,部分农民怨言增多,助长了等、靠、要的思想情绪。 委员们提出,缺乏维护能力,整顿效果打了折扣。有的村路灯安上了,电费却没有来源,灯只能在节日里点亮,平时依然如旧;道路、广场修好了,但无人清扫;文化室有桌椅了,但既无书又无报。村容村貌变化后的外在形式和实质内容不统一,令人深思。 出路:探索有效机制,随经济发展不断完善 建议一因时因地确定“村容整洁”的建设标准。目前,地区之间、县域之间、乡村与乡村之间,存在差别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必然性。改善人居环境,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因时因地制定建设标准。 建议二坚持规划先行,切实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规划要以提高农民居住集约化程度为突破口,引导农民逐步由分散走向集中,降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及管理成本;规划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的需要,突出地方特色和地域风情;规划要有前瞻性、完整性、引导性,使“村容整洁”能够随着经济发展而得到不断完善。 建议三“村容整洁”要有专项资金作保障。各级财政应建立专项资金,加大整合力度。针对县级财政困难、乡村两级债务缠身的现实,最大限度地减少配套资金的比例。 建议四改变试点办法,促进均衡发展。要从试点转为分期实施,从建立长效机制入手完善相关政策。当前,要规范各级政府部门对“帮扶点”的支持办法。提高农民改善居住环境的自觉性,探索维护村容整洁的有效机制,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工作正常运转的保障办法,使建成的设施能够派上用场,让农民群众切实享受到“村容整洁”的成果。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