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劣医疗器械缘何泛滥成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8日12:48 SMG广播新闻中心

  各位听众: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人代会的李葵南代表带了一份关于修改《医疗器械管理条例》的议案,这份议案是她和自己的老朋友——打假医生陈晓兰一起整理形成的。今天的东广聚焦为您播送东广特派记者邵燕婷、殷月萍从全国两会发来的聚焦:《伪劣医疗器械缘何泛滥成灾》

  各位听众:曾有一位专业打假人士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医院这个人命关天的地方接受医疗器械治疗,还没有在商店买东西安全。”对此,上海瑞金医院院长外科教授李宏为委员并不讳言:

  (实况:我们也碰到过这个问题,有做钢板的,钢板用了一段时间后,钢板发现断裂了,病人当然要投诉了,然后我们就取下来以后再给他做手术)

  有数据显示,仅从03到04年的一年时间里,上海121家医院重点监测9个品种的医疗器械,共发生不良事件病例报告104例,产品质量是主要原因。

  有不少人把板子打在医院身上,认为医院在当中扮演了不光彩角色,对于这一点,李宏为提出了质疑:

  (实况:绝大多数医院还是要保护自己的,它要保证自己的品牌、名声,你说明明知道它是假的,这种东西它进来,这种可能性是很小的,但出来的东西,它打得这个牌,但质量不如所描写的那样,这种可能性就比较大了。我们进这个东西都是有三证的,它都有营业执照的,生产允许、经营允许的,这是有关部门发的,当然我们不可能对每个证都去审核,但是我们就相信政府部门发的。)

  现在,医院在使用医疗器械的时候越来越小心,不少医院干脆建议病人使用价格昂贵的进口器械,医疗费用自然也就上涨了:

  (实况:一般都投诉医院,现在医院很注意的,你用这个器材,它有一个标签,条形码,他把条形码拿下来贴在病史上面,就证明我用这个器械是什么厂出的,什么编号的。我坦率讲,我们用的都是进口的,进口的质量要比国产的要好,价格差别很大。)

  对于伪劣医疗器械造成的恶性循环,陈晓兰早在十年前就开始打假,为此,她两度失去工作。一名普通医生靠良知来“代替”主管部门行使打假使命,这样的新闻听来多少有点苦涩。所幸,陈晓兰的遭遇得到了社会关注,新民晚报记者李葵南代表就是其中的一位。经过多方调研,两人发现,伪劣医疗器械泛滥的根本原因在于监管不力。只要有了注册证号,生产企业就有了“通行证”即便搞“狸猫充太子”的把戏,也没人过问。

  (实况:陈晓兰:产品质量,他现在注册了就等于免检产品一样。一注册就能生产了,医院就能使用了。注册人员不看机器的,也不需要对原料注册,他只注册外形、功能……

  李葵南:申报的材料里是怎么写的,就按照纸面上的东西决定是否注册。很有可能就是正式生产的时候,所有东西都换过了。

  陈晓兰:对,就是这种情况。)

  建国初期,上海奸商王康年为了赚钱,向志愿军提供假冒青霉素和未经消毒的纱布,结果被判死刑。然而,近20年来,各种形式的医疗器械造假不知有多少,迄今国内却不曾听说有人因为医疗器械造假而受到刑事追究。

  因生产假药造成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齐二药被国家药监局“处以重罚 ”。警方控制了多名犯罪嫌疑人。倘若此案主角换作了医疗器械,结果又会如何?李葵南说,最后无非是罚点钱就了事:

  (实况:就因为《医疗器械管理条例》的不完善,因此他们往往把这个事情揭发了以后,它往往会以这个条例对那些违法者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那所以往往就罚点钱就算了。)

  1991年,我国发布了第一个医疗器械政府规章,9年后的2000年,才由国务院正式发布施行了《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实施7年来,这部被业内人士称为“用7天制定出来”的“大法”,竟然没有对假冒伪劣医疗器械进行定义,很多需要监管的事因为缺少法律依据,而不了了之。

  早在六年前的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王绍贞等36名代表就已提出,要尽快制订《医疗器械管理法》,04年初,李葵南也提交了关于制订《医疗器械管理法》的议案,但都没了下文。

  好比马路上有一个窨井没了井盖,路人本该绕道而行。但有人发现这个井里原来有很多油水,于是就有人争先恐后地往里跳。截至05年底,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已经超过1万家,其中不乏混水摸鱼者。业内预计,到2010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总产值将达1000亿元。在国家药监局多名官员腐败案件侦破后,今年春节前夕,国家药监局有关部门负责人终于接连致电陈晓兰,请她务必就即将讨论修改的《医疗器械管理条例》提些意见。我们期待着,一场医疗器械领域的打假战役能在不久的将来打响。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