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点亮留守儿童的童年—记者与人大代表的对话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9日10:25 新华网

  谁来点亮留守儿童的童年——新华社记者与人大代表有关留守儿童的对话

  新华网北京3月9日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西部地区大量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与“留守”成为农村社会的一大现象。这种普遍而特殊的家庭环境,正在对一些留守儿童的成长造成深远影响。关爱留守儿童,成为近年两会代表委员反复呼吁的问题。

  日前,新华社记者实地走入四川营山县小桥镇的留守儿童家庭中间,并在这次两会上将基层情况反映给关心留守儿童的人大代表,与他们展开了关注留守儿童的对话。

  一个“一拖三”家庭引发的留守儿童话题

  目击:四川营山县小桥镇是记者随机选取的一个普通乡镇。该镇地处川东北丘陵,是纯农业地区,全镇4万人口中有30%在外地打工。

  58岁的刘登碧家在小桥镇白岩村10社。她有一儿一女,都已结婚生子。儿子、儿媳、女儿、女婿都在外打工,没条件带孩子,8岁的孙子、10岁的孙女和11岁的外孙女都跟着刘登碧过日子。刘登碧带着3个孩子到镇上租房上学。屋里只有一桌一床,三个孩子平时两人在桌上学习,一人在床上学习,晚上4人挤在一张床上睡觉。

  11岁的李霞说,自从她记事起的7年时间里,爸爸只回来过一次,妈妈没有回来过。她与妈妈联系的方式是每周六通一次电话。每次都是李霞打过去,因为“妈妈一周要工作七天,她根本不知道哪一天是周六。”

  记者:这是我们随机选取的一个西部普通乡镇,留守儿童现象在那里十分普遍,全国是怎样的一个情况?

  全国

人大代表、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明华:根据共青团中央的统计,全国大约有2300万留守儿童,占全国农村儿童的20%。我们的调研发现,这一比例在四川、重庆、湖南、河南、安徽等地会更高些,达到50%甚至70%。也就是说,在这些省份的农村小学,一半以上孩子的父母长期在外。

  一个“隔代养”留守村庄引发的成长话题

  目击:小桥镇白岩村是一个典型的打工者流出地。村党支部书记许阳占告诉记者,白岩村有1540人,其中876人在外面打工。

  许阳占无奈地说,他的女儿把6个月的孩子丢在家里就出去打工了,孩子没有母乳,他和老伴用米粉、牛奶喂着长大。白岩村还有比他更麻烦的家庭。有几对夫妻在外打工离了婚,又各自结了婚,孩子丢给了老人。

  记者走访白岩村时发现,该村农民家庭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单亲扶养”,男人出去打工,女人留下来抚养孩子;二是“隔代扶养”,即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孩子,这种情况占绝大多数。

  记者:这样的成长环境对孩子会有怎样的影响?

  全国人大代表、原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金烈: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正是孩子从幼年到少年这一人格形成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最亲近的人却长期不在身边。我们调研发现,这样的成长环境,有些孩子会变得很坚强,但有些孩子会更容易形成自闭、不愿意与人交流等性格特征。现在重庆一些基层乡镇,正在提倡和推行“代理家长制”,动员当地社会有爱心的人“一对一”地关爱孩子,孩子不再孤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个数千学生的留守乡镇引发的成才问题

  目击:采访中,小桥镇党委副书记欧永红说,小桥镇小学有2000多人,多数的学生来自打工者家庭。学生阶段由老人带着租房,上了初中就住校。

  为了亲自教育孩子,部分打工者曾试着把孩子带到打工地去上学。但沿海地区的好学校“门槛”太高,学费昂贵,面向打工者子弟的学校还不如镇上学校教育条件好。一些孩子从广东、上海平级转学回到小桥镇,成绩竟然跟不上班。所以,绝大多数人只好选择了让孩子在家乡留守读书。

  欧永红说,只有5%的孩子能自觉学习,绝大多数孩子都需要社会和家庭进行管理。但由于老年人文化水平低,精力有限,没办法有效地管理、监护孩子。有的孩子上网成瘾,荒废学业;有的孩子读到初二、初三以后,自己跑出去打工。

  小桥镇小学校长杨茂钊说,该校共有公办招生2000人,社会力量办学招生700多人,70%的学生是留守儿童,而且逐年都在增多。

  据统计,白岩村有留守孩子180多人,120余人由老人带着到镇上租房求学。

  记者:像白岩村这样的环境,对孩子的成才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剑阁县盐店镇党委书记马丽:我们有两道算术题,一个是“5+2=0”,就是说5天学校生活加上2天缺乏亲情的周末生活,很可能使教育的结果归零;另一个是“3+2-5=0”,就是说30%的学校教育,加20%的社会教育,如果减去50%的负面的

家庭教育,培养效果还是等于零。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涉及面大、影响深远,不能再停留在呼吁上,应从教育机制、管理体制、
政策法规
方面加以解决。

  刘明华代表:隔代抚养必然产生一些教育问题。整体而言,留守儿童的成绩不如其他孩子,多数人读到初中毕业就踏上打工路。建议在不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加大教育投入,大范围推行寄宿制,让国家和学校更多地担负起儿童教育监护的责任。(参与此稿写作的新华社记者:王宇、田刚、陈黎明、朱薇、孙洪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