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提建议 民间收藏待规范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9日14:38 新华网

  “乱世黄金,盛世收藏”。收藏如今已成为许多百姓文化和经济投资的新热点。民间收藏的日益兴盛,却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私下盲目收藏,致使赝品充斥;缺乏有公信力的收藏鉴定咨询机构,欺诈活动屡屡发生;导致文物资源紧缺,价格飞涨;诱发文物盗挖、走私等犯罪活动……

  如何规范和正确引导民间收藏?人大代表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艺术品收藏大户浮出水面

  生活富裕后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以及艺术品拍卖引发的对艺术品价值的重新认识,使得我国出现了新的投资热潮。全国各类收藏活动活跃。邮票热、磁卡热、书画热、文物展销热、艺术品拍卖热。

  随着收藏队伍的不断扩大,一部分经济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家逐渐成为收藏大户,并已具有相当规模。一些收藏家希望自己的藏品能公开展示、出版,得到社会的肯定和认可,或者希望自己的藏品得到常年展示,创办民营博物馆的愿望十分强烈。

  红火收藏引发多重“副作用”

  红火背后却隐藏着不少民间收藏者不为人知的辛酸事。去年,包括西泠印社、浙江博物馆等文物和收藏界权威机构相继推出一些便民公益鉴宝活动。位于杭州西湖白堤的浙江博物馆,去年举办了一次公益鉴宝活动,闻讯前来的持宝人把半条白堤围得水泄不通。但送来鉴定的“宝物”百分之九十以上是质量低劣的新仿古工艺品,收藏者大呼上当。

  “这一现象反映了目前社会收藏热的盲目性。”全国

人大代表周晓光说,收藏者缺乏法律保护意识和专业知识,私下盲目收藏,致使赝品充斥,欺诈活动屡屡发生,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文物的盗挖、走私等犯罪活动。她说,长期以来国家在法律政策上对文物买卖一直严格控制,一些收藏者千方百计回避管理部门监督,私下交易,甚至违法私下收购出土文物。而文物艺术品真伪优劣的鉴别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一般收藏者难以分辨,这给不法分子制假贩假可趁之机,假冒伪劣品纷纷出笼,更在无形中给盗掘地下文物的犯罪分子提供了销赃渠道。

  来自公安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浙江各地公安机关立案查处文物案中,假文物诈骗案占一半以上。

  收藏品尤其是文物藏品具有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蕴藏着巨大的投资价值,因此对收藏产生了不可遏制的强大推动力。收藏爱好者的队伍迅速扩大。人大代表赵林中说,民间收藏者的介入和文物贩子的刻意抬价,使有较高收藏价值的中高档文物和艺术品供不应求,价格飞涨。由于国有文物博物馆的征集经费有限,使得具备专业文物鉴定、鉴赏和保护功能的国有文物部门,征集文物越来越困难。

  一方面是民间收藏队伍的日益壮大,一方面是权威鉴定机构和鉴定专家的“青黄不接”。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鉴定收藏研究室主任童衍方表示,不是什么人都能当文物鉴定师的。“文物艺术品鉴定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与不同专家研究的程度、角度、及其审美理想、感情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加之目前缺乏有效的科技鉴定手段,因此多数鉴定大师唯有靠经验和阅历来判断文物的价值和品质。”

  他批评说,各地民间虽建立了不少鉴定咨询机构,但由于民间鉴定机构专业技术力量薄弱,又往往牵涉到经济利益,使其鉴定结论难保客观性、科学性和权威性。而相对具有权威性的正规国家文物艺术品管理、鉴定、研究部门和相关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限于法规、经费等,难以适应和满足民间收藏的鉴定需求。这导致民间收藏是非重重。

  一些人大代表认为,虽然民间收藏的兴盛为我们文物藏品的收集和回流带来了积极意义,但一些藏品流失民间导致了诸如保存不利等问题的出现。

  民间收藏如何走上健康轨道

  有人大代表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与细化有关法律法规。

  浙江宁波的傅企平认为,以目前国家各级地方有关管理、执法机构十分有限的队伍和力量,要全面、切实有效地管理好庞大的民间收藏行为,确实有很大难度。因此,需要不断加强协作,建立一支由管理部门和执法部门联合起来的相对固定和专门的管理队伍,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整顿规范文物艺术品流通市场,保护合法的买卖和收藏,严厉打击盗掘和贩卖、收购、收藏出土文物,和文物艺术品有意制假、卖假、欺诈等非法行为,营造一个良好、诚信的文物艺术品市场氛围。

  也有人认为,民间收藏的规范,仅仅靠政府部门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相互监督,自我制约。建立相关行业协会,如收藏家协会、文物艺术品经营协会等,充分发挥民间团体、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监督收藏者和相关从业人员自觉遵守职业道德,依法经营、依法收藏,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记者 张乐 裘立华)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