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委员黄尚廉:人才工程要打假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1日04:49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原春琳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尚廉委员今天给记者讲了一个年轻院士候选人评选得零票的故事。有一年,在新院士评审中,一位年轻的候选人的经历很吸引人:各种头衔甚多,科研成果也颇为丰富。最厉害的是,这位候选人每隔一两年就能拿到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位候选人的材料一路顺风顺水,直至进入最后的投票程序。

  这位年轻候选人的“辉煌”经历让院士们都很奇怪:这怎么可能?国家级大奖要花多少功夫才能拿到?有的人从事一辈子科研都拿不到这项大奖,怎么可能隔几年就拿一个?一位院士生气地质疑:这肯定是窃取了别人的功劳来包装自己。

  结果这位年轻候选人的得票数是零。

  近几年来,黄尚廉委员不止一次接触到这些“优秀学者”的材料。以某一全国性的优秀论文评选为例,黄尚廉委员每年都要作为专家参加评选。结果出来后,黄尚廉委员的评价只有一句:这些人真是太有“才”了!他说,大部分获奖人都是在职博士,他们本身就已经是教授,甚至是学术带头人或某某单位的领导。3年的学习时间,既有大量论文,又有专著,又有专利,有的还要兼顾教书或者行政管理工作。尤其是有的获奖项目还是国家级科技大奖。

  直到有一次,他与一位高校的校领导聊天后,才豁然开朗。按照这位领导的说法,一个人要迅速成为领军人物就要靠包装。把成果、论文、项目、经费等等人才评价指标所需要的各种要素都集中于一个人身上,人才就出来了,然后把人才集中在一起,创新团队就创造出来了。

  不久,一个团队负责人又向黄尚廉委员介绍了他们的经验:要把年轻人分阶段一个一个地推出去,其措施几乎与那位学校领导所说的方法如出一辙。

  为了培养造就领军人物和中青年科技专家,从中央到地方都启动了很多“人才工程”,有一些还是国家级人才工程,如“长江特聘教授工程”、“百千万人才工程”、“新世纪人才工程”、“杰出青年基金人才工程”、“创新团队

建设工程”等等。黄尚廉委员说,上述各种人才工程,无疑为优秀人才成长创造了十分良好的外在条件,确实有不少年轻人从这样的环境中锻炼成长为优秀的领军人才。

  但是,一些领导却把这些人才工程变成了政绩工程。黄尚廉委员说,一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拥有多少院士、多少长江学者、多少百千万工程人才、多少新世纪人才等作为评价指标。为了能够尽快地拥有这些人才,某些单位竟采取了“人才包装”的办法。“像制造假酒假药一样制造出有各种头衔的假人才。”黄尚廉委员说。

  浮躁的风气也在一些“人才工程”中弥漫。黄尚廉委员说,有的“人才工程”以功利主义挂帅,以名利为诱饵来引导青年,只要戴上各种人才的光环,就名利双收。也有不少年轻的科研人员在有了光环后,真正用在科研一线的时间少了很多。

  此外,一些“人才工程”走入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的误区。黄尚廉委员说,目前,多数“人才工程”都限制了年龄。如长江特聘教授及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都限制在45岁以下。为了培养这样的人才,某些单位对35岁以下的优秀人才提前晋升教授,给予充分支持。确实有一部分青年很争气,但是也有不少青年不堪重负被压垮了。

  “人为地去遴选、人为地去包装的‘人才工程’有害无益。”黄尚廉委员建议:“是时候了,我们应当对当前‘人才工程’中出现的一些倾向性问题认真地进行总结和反思!”本报北京3月10日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