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郑兰荪:遵循高教规律培养创新人才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1日10:56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3月11日讯 前方报道组报道:今日9时,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有12位政协委员代表在会上发言。郑兰荪委员在发言时表示,遵循高教规律培养创新人才。 郑兰荪说,我国现代教育史上,高等学府曾有过大师辈出、星汉灿烂的时代,他们的学术创造和文化贡献至今让我们高山仰止。而现在正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需要大师、呼唤大师的时代。遗憾的是,呼唤者谆谆,涌现者寥寥,我国经济强盛之势与现有思想、学术、文化原创能力之间存在明显反差。国家硬实力趋前,软实力滞后。在2006年第四次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温家宝总理直面现实,提出“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也在扩大,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发人深思。 钱学森同志曾感叹,“中国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我们认为,钱老的观点在哲学、社会、人文科学领域同样成立。近一时期,民盟对高等教育问题继续进行专题调研,并分别在北京、南京召开了高教研讨会,对创新人才培养问题作了较深入的探讨。 我们认为,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没有真正确立,创新人才培养多停留于口号。调研发现,尽管培养创新人才列在现代大学“培养人才,创新知识,服务社会”三大功能之首,但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落实,许多高校并没有真正把资源和精力用在创新人才培养上。 二、教学改革乏力,培养模式单一,知识结构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如,课程设置求新、求实、求精不够,课程门数和学时数不尽合理,内容重复的政治课、负担沉重的英语课吞噬学生大量精力;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厌学情绪;学生缺乏实际上的选课权利;传统的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仍居主导地位。 三、行政化倾向严重,以学术自由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未能确立。教育行政部门视高校为下属机构,基本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高校行政化、官本位意识很浓,教师位于学校管理底层,教授争当部处级领导的事屡见不鲜。行政干预越来越多,检查评估轮番不断,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氛围不足。 四、科技与人文创新评价体系偏差,缺乏宽松的学术创新环境。多数高校对科技与人文研究成果进行评价时,往往只看科研成果的形式与数量,重论文,重奖项,并将之与职称、待遇挂钩,却与人才培养脱节。多发论文、快出成果的追求,导致急功近利、虚夸浮躁等不良风气蔓延,甚至弄虚作假、抄袭剽窃,污染了育才环境。 五、扩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等教育结构失衡,学校趋同,特色淡化。我国高校连年扩招,平均年增25%,毛入学率已达21%,这样做,虽取得了高教大众化的可观成绩,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扩招的主流是升格形成的新校、非重点院校及各校增设的新专业,降低教学起点,影响教学质量;扩招助长了“贪大求全”,盲目追求“综合性、研究性”之风。许多大学因此失去个性和特色,专业趋同,千校一面;扩招还冲击了高职教育,导致实用型人才短缺。 六、财政投入不足,资源分配不均,制约高校整体水平提高。近几年政府通过211和985等工程对高教增加投入,受益最多的是教育部部属院校,特别是其中的部分研究生。90%的投入仅使10%的学生受益。这种失衡局面制约了高校整体水平提高。 基于上述认识与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一、转变教育观念,倡导大学精神,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第一要务。大学之大,在于精神之大。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民族乃至人类精神不可或缺。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职责,是比高校自身的科技创新更为重要的任务,应真正成为高等教育的第一要务。要切实转变当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确保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从事教学活动,特别是承担本科基础课的教学工作。 二、深化教学改革,不断调整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结构。一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方针,逐步推进高考改革,努力扭转应试教育成风的不良倾向;二是加强学科建设,更新知识结构,调整课程体系,优化课程方案,充分显现各校的传统和特色,扭转“过窄的专业素质、过重的功利导向、过弱的人文素质、过强的共性控制”等现象;三是大力推进学分制改革,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教师、学习年限和学习方式等。 三、加快对现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我国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不在规模大小或院所系科设置,而在大学独立、教授治学、学生自治等现代办学基本理念和管理体制等方面。要尽快走出规模求大的误区,遵循教育自身规律,依法落实、适时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由教育家管理学校;同时,切实发挥高校教代会、学术委员会或“教授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对高校行政管理的民主监督。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简政放权,推进依法行政和教育法治建设,为高校自主办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扎实提高高校科技和人文创新能力,端正学术风气,加强产学研结合。应尽快完善高等学校科技和人文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激励和引导高校发挥自身特色,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强学术管理,严格执行法规和奖励条例;遏制学术腐败,端正学术风气,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推进产学研结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增加教育投入,调整分配机制,促进高校健康发展。增加对教育的总体投入,确保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研究、实践和创新活动的必需条件;广开渠道,努力改变目前大量高校因债台高筑而牵制和分散学校领导办学精力的现象;采取综合措施,把教师精力从争取项目和创收活动中解放出来,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水平,让大多数学生从教学中真正受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本”字说明位置重要,更彰显责任重大。办好高教,多出人才,确为国运所系、民意所重,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办好高等教育事业,需要认直研究、把握、尊重、顺应高教发展规律,包括研究大师辈出时代的成才环境,为杰出人才的涌现提供适宜条件。我们应该在“精神、特色、内涵、质量”上多下工夫,使高教事业与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思路与步调相协调,早日形成又好又快的发展局面。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