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曙光代表直言社区医疗5-10年见成效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1日13:59 金羊网-羊城晚报

  社区医疗5-10年见成效

  林曙光代表接受采访直言:

  -“公益性”医院不应玩概念 -大医院收购社区医院只是“过渡” -全科医生需求缺口大

  本报北京消息 特派记者夏杨、尹安学、李宜航、张军、王雷、陈晓鸿报道:昨日,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林曙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医疗改革的根本出路还是发展社区医疗,不过这是渐进的过程,要看到成效,估计至少要5-10年的时间。

  “我们怎么做才是公益医院”?

  记者:该怎么恢复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林曙光:我们一直觉得,我们这些公立医院都是公益性的!但最近

卫生部领导说,
医疗改革
的目的是恢复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医疗界很多人不明白,我们既然不算是公益性的,怎么做才具有公益性呢?回归公益不如回归实际,我觉得不要玩这个概念了。

  记者:看病贵了,是相比以前而言。10年前看病报销很多,20年前看病是“全包”!

  林曙光:不过这些年医疗条件也变了。以前大家冬天来医院看病,必须穿大棉袄,血压都没法量。现在四季有空调;以前只有便宜药片,现在各种好药都有;以前广州人的平均寿命只有50多岁,可现在是70多岁,这些都是医疗条件变化的结果。百姓享受的环境不同了,自然价格也贵了些。

  记者:医院的公益性该如何体现?

  林曙光: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市民生病了先到社区医院看。转到大医院后,也要尽量压缩住院天数,减少病人开支。去年省医看病人数增长5%,我们的经济收入却下降了2%,医院的很多钱都用在了降低百姓花费上。

  大医院收购社区医院只是“过渡”

  记者:现在许多大医院人满为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较突出,您觉得医改路在何方?

  林曙光:发展社区医疗是医疗改革的根本出路。人们都能就近看病了,问题就解决了。

  记者:社区医疗缺乏医生,市民也缺乏信任感,如何发展?

  林曙光:发展社区医疗,政府不能只给钱,还要给指导。现在的做法,是采取“属地管理”的方式,由大医院定期派人给社区医疗机构解决疑难问题;可以安排社区医生到大医院各科室中轮岗培训、学习等。广东省人民医院就采用了这种模式,负责指导省内190多家社区医疗机构。

  记者:有的大医院收购了社区医院,你怎么看?

  林曙光:这只是个过渡性的方法,长期发展不应该。在现代医疗中,大医院和社区医疗,各有各的定位和责任。在目前社区医疗发展的几种模式中,这只是一种。广东省人民医院采用的是另一种模式。

  记者:社区医疗能不能赢得市民信任,关键看医生的技术,怎么培养全科医生?

  林曙光:全科医生目前全国需求量很大,约需要10万个,但目前只有5000个,缺口很大。要培养,有两种方式:一种长期的、正规的,通过高校培养全科医生。另一种是,为了应急,尽快使社区医疗走上发展道路,可以采取培训的办法。社区医生本来具有一定的医学基础,到医院进修培养,经过一段时间的科室轮转,也就具备了全科医生的起码技能。目前广州市卫生局已在牵头做这事。

  医保不能“国家全包”

  林曙光认为应该多渠道解决“看病贵”

  林曙光代表昨日接受采访还谈到,

医疗保险是一个解决人们看病难、看病贵的好办法。但中国有13亿人口,不可能像北欧国家那样,医疗保险由国家包起来。只能多渠道多途径地降低群众看病花费。在西方国家,没有纳入医保的人几乎难以生活。但在广州,医保参保率只有50%左右。中国的参保率低,保险公司里的钱不成气候,只能设高门槛,更让参保者望而却步,这是个恶性循环。医疗本身是个高科技、高风险、高投入的行业,从来都很昂贵,没有保险,大病的医疗费用一般家庭都难以承受。

  林曙光还提到,在国外,企业和教堂都乐于办慈善医院,但在中国,很多企业愿意花钱搞球队,却不愿花钱建慈善医院。

  ·夏杨·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