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华商称有利可图印象致俄警偏爱盘查华人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2日06:26 大洋网-广州日报
本报记者在举世闻名的莫斯科红场留影。 【编者按】 今年初国内一份报纸推出“中国人误读的世界”的报道后,“误读”一度成为读者和网友们讨论比较热烈的话题之一。但编者认为,“误读”其实是社会生活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小到人与人之间,大到国与国之间都常常存在误解。生活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人,急欲了解世界而往往缺乏第一手的资料,容易为传言或者国外报道所误导。而通过交流和亲历,人们则可以更清楚地发现世界的真相。从这个意义上说,“误读”并不可怕。 2007年春节前夕,由《广州日报》15位专业记者、5位市民担任的“亚洲记者”组成的采访团,兵分六路采访了亚洲10个国家。在采访过程中,他们也经历了各种“误读”。从今天开始,本报将推出系列报道《亲历“误读”》,展示“误读”背后的真实情况。 亲历“误读” 在去俄罗斯之前,不少人都善意提醒记者要注意安全,因为那里犯罪猖獗,警察经常借故敲诈勒索。记者在行走俄罗斯的7天时间里,确实经历了两次警察的盘查,但是其中的“奥妙”却值得一道。 一次在叶卡捷琳堡的街心公园里,一名警察看到记者后立即上前盘查我们的护照,并表示我们的证件上应有当地酒店出具的“落地签”,否则要罚款。陪同我们的一名当地人立即向他说明情况,告诉他在今年1月15日新移民法实施后,就不再需要“落地签”了。警察听后,立即挥挥手放行。 一些在俄罗斯经商多年的资深中国商人告诉记者,这些年很多中国人去俄罗斯打工,其中很多连基本的语言都不会,“遇到警察就语焉不详、躲躲藏藏的,难免被人家误会;最要命的是很多中国人一看到警察来查问,二话不说就自动自觉拿出钱来‘摆平’,久而久之就给不少俄罗斯警察形成了中国人多是违法居留,一盘查就有利可图的印象。” “如果能掌握当地的基本语言,遇到警察大大方方地拿出证件,如果有问题理直气壮地要求到警察局处理而不是‘私了’,俄罗斯警察一般都不会借故敲诈勒索的。”这些商人说。 俄罗斯人酷爱读书 至于治安问题,已经在莫斯科居住多年的新华社资深记者宋世益告诉记者,前几年俄罗斯一些地方的社会治安问题的确比较严峻,但是在普京政府的严厉打击下,近几年各地的治安情况明显好转。 我们在俄罗斯期间,更多的是感受到俄罗斯人高度的文化素养和文明行为——公路上大家都按章行驶,即使堵车堵得再厉害也绝对不会出现随意变道和“加塞”的现象;路途中遇到出事故的车,旁边的车会主动停下来帮助别人;向俄罗斯人问路,他们会很细心地教你如何行走等等;在公交车和地铁里,如果有孕妇,就会有几个人同时站起来让座。 而最让我们惊叹的是,俄罗斯人酷爱读书,在公共交通工具上随时可见专心阅读的俄罗斯人,在遍布街头的书店里,扑面而来的畅销书都是俄国的经典文学作品。在莫斯科的地铁站里,虽然站台已经陈旧,但是每个站台都有让人惊艳的油画或雕刻,显示着这个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遗存。 1991年独立后,俄罗斯进行了长达十多年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可谓惊天动地又艰难曲折。在这样的背景下,国人出于心态上的复杂原因,对俄罗斯曾经的“休克”并没有太清晰的比较和观察,甚至会带着同情的眼光去想象。 但是我们行走俄罗斯看到的绝非想象中的民不聊生,这个大国的转型和变革不是反面教材。曾经的“老大哥”正逐渐地重新站立起来,而且改革已经初见成效,它站起来的动作相当稳健。俄罗斯民族的伟大文明遗存、历史深远的强权激情和地跨欧亚的天然优势,和路边紧跟时尚潮流边喝咖啡边看书的年轻俄罗斯人奇妙地结合起来,让人看到这个超级大国重新崛起的脚步和日渐蓬勃的气势。 街头建筑逐渐活泼起来 颜色黯淡、方正规整,俄罗斯别有特色的前苏联大楼是烙在很多人心目中的回忆,用混凝土建设如火柴盒般的“苏式风格”,不知影响了中国多少大型建筑的形象。 漫步今日的莫斯科街头,在斯大林时期建筑起来的厚重大楼依然高高矗立着。但是俄罗斯的新建筑显然早已抛弃了这种风格,“凡是颜色缤纷,形状活泼的肯定是新楼,新楼是怎么花俏怎么来。”7年前就跑到莫斯科经商的东北人王昊说。 俄罗斯绝非想象中的民不聊生,这个大国的转型和变革不是反面教材。曾经的“老大哥”正逐渐地重新站立起来,而且改革已经初见成效。 文/图 本报特派俄罗斯记者邱瑞贤、黄涛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