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保护申遗再成焦点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2日09:16 河北日报

  3月11日下午3时,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河北厅举行专题记者招待会,就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回答记者提问。京杭大运河的保护与开发,再一次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

  大运河与长城共为世遗姊妹篇

  “但见运河绕郭流滔滔,高桅大舵长短篙。自南而北连千艘……”3月11日记者招待会上展出的大量图片,再现了京杭大运河我省沧州段的一派繁忙景象。作为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流程最长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在我省境内有近400公里,占运河全程1/5,其中我省沧州境内有215公里,是流经的所有城市中里程最长的城市。

  “京杭大运河,犹如一条镶嵌在神州大地上的大动脉,千百年来奔流不息。长城是凝固的历史,运河是流动的文化,京杭大运河与长城,应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上的姊妹篇。”在记者招待会上,河北籍全国政协委员刘枫说,如果不加大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力度,京杭大运河的历史遗存、风光景物和自然生态就会不可避免地遭受退化、破坏,直至消亡,这将是中华民族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去年两会期间,由刘枫委员发起,赵金铎等58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向大会递交了关于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的提案。2006年3月,我省有关方面对京杭大运河河北段展开全面调查。5月,有关各方在杭州发表了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的“杭州宣言”,充分肯定了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价值,强调了保护好京杭大运河对传承人类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提出,对大运河进行抢救性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到了紧要关头。

  河北段大运河最具原生态

  在我省去年的调查中,新发现的文化遗存290处。专家们认为,由于沧州、衡水等地经济没有南方一些城市发达,没有过度保护和进一步开发运河,从而保持了古代京杭大运河的历史面貌,具有作为历史、文化遗产所应具备的原生态、原真性,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粹。

  沧州段大运河最早开凿于三国时期,为曹魏平虏渠,隋代在此基础上进行疏浚。沧州段运河当时称为御河或卫河,清代以后,称为南运河。正因有了京杭大运河,有了繁忙的船队,才有了沧州武术“镖不喊沧”的硬气,从“开河鲜”到“斗龙舟”,从“放河灯”到“藏冰”,一条运河就这样与沧州人的生活融为了一体。

  在燕赵大地上,受惠于京杭大运河的不仅仅是沧州。据史料记载,大运河在河北境内有近400公里,占运河全程1/5,流经沧州、衡水、邢台、邯郸四市12县(市、区),流域区有近40个县,1000多万人口。大运河河北段云集古码头、古炮台、古碑刻、古城镇及古村落等遗址。曾经的桨声帆影如今已经绝迹。如今这条河只是在沧州市区段尚能见到存水,这是因为当地在沧州市区南外环建起了橡胶坝,在市区北端关上了闸,这样,这段运河里的存水就成了“宝贝”。偌大一条河,除了引黄济津那两个月有水,其余时间都是干的。

  除了断流,还有污染困扰着京杭大运河。沧州市政府有关领导曾在大运河申遗研讨会上指出,运河沧州段多个河段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污染问题。一是向河中排放污水,比如上游向沧州段排放污水,其中有造纸厂的、化工厂的;二是向河中倾倒垃圾,不仅有建筑垃圾,而且有生活垃圾。这种现象在城市段尤其明显。在沧州市新华桥南侧的运河堤上,临近运河一侧有一处就曾由于附近居民常年倾倒垃圾形成“垃圾点”,地面已经被“沤”得黑臭。“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京杭大运河的传统运输功能逐步衰弱,其真实性和完整性也日益遭到破坏。河北段的大运河保持了古代京杭大运河的历史面貌,具有作为历史、文化遗产所应具备的原生态、原真性,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粹。”边发吉委员呼吁,保护和开发大运河刻不容缓。

  18个城市不能各自为政

  由于京杭大运河分属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四省二市,其文化遗迹的保护还缺乏统一的协调和管理,运河文化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也出现了许多矛盾。如何保护这一文化遗产,成为课题。京杭大运河的保护与“申遗”不是一省、一地、一个部门之事。

  边发吉委员认为,大运河沿途18个城市不能各自为政。应成立研究型机构,调查研究整个运河的历史文化遗存,摸清家底,搞好本段的工作,包括保护、整治、投入。对于京杭大运河的保护,一方面要保护文化,促使“申遗”成功,另一方面造福沿途的人民群众。他建议,由国务院制定一个大运河保护条例,像长城一样,使保护工作进入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尚金锁代表认为,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利用问题是个有机的整体,只有保护好了,才能充分利用。应该在保护好运河文化遗产的前提下进行充分利用。比如说在有些地段,看到江浙地区有些地段处理得比较好,把运河两边的民居和文化遗产保护得好一些,有些地方由于经验的不足,还需要改进。只要互相取长补短,就一定能保护好。整个大运河体系一共有654处已经列入保护的单位的项目,要加强它的抢救修缮和日常的维修,需要大量的经费。一些代表委员提出,国家给的专项经费今年可望达到12.5亿,但面对这么大规模、待修的文物建筑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这就需要我们改变思路,改换保护的理念,特别是能够在大运河的保护方面动员全社会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本报记者 张丽辉 霍晓丽 [北京报道]

  记者连线

  保护大运河要算大账

  虞荣仁委员(浙江):尽管运河已难现历史上的航运辉煌,但很多专家和沿河城市的决策者却发现了运河蕴涵的新价值。目前,杭州市的运河综合保护总投资将超过200亿元。除了社会效益的考虑外,同样是算了一笔经济账。“运河边的城市”这几个字将代表着无与伦比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

  联手协作造福子孙

  刘秀梵代表(江苏):申遗并不是最终目的,借助这样的方式,唤起全社会加大对京杭大运河的保护,促进沿途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和谐。扬州作为京杭大运河各个环节的河流中,“挖第一锹土”的地方,应该在城市联手发挥更主动、积极的作用,造福千秋万代。

  南水北调应兼顾大运河申遗

  朱铭委员(山东):山东地处京杭大运河中段,也是运河全线制高点。国家在已经启动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已规划利用大运河部分河道提水输水,这些措施同时也是开通大运河的必须之举,建议在规划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同时,兼顾大运河申遗。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