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政协委员:人才培养是科学 像工程般搞包装没用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2日11:10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三月十二日电 题:人才培养要力戒浮躁 中新社记者 沈晨 “二十一世纪最缺什么?人才!”、“你太有才了!”分别是影片《天下无贼》和今年春节晚会上小品《策划》中的两句经典台词。 全国政协委员黄尚廉用这两句广为流传的台词,描绘出了他眼中的“人才工程”。“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一大批创新型人才。把创新型人才资源视为第一资源,是中央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采取的重大战略举措。” 黄尚廉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教授。这位委员揭了某些“太有才了”人才的“底”:“某些单位为了竞争,竟然把成果、论文、专利、项目、经费等人才评价所需要的各种要素指标都集中于一个人身上,进行包装。”黄尚廉认为,“人才工程”已经有向“人才包装工程”蜕变的趋向。 全国政协委员范如玉指出,科技成果的评价标准主要是看获得的奖项和发表的文章,这是中国科技评价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使“人才包装工程”有愈演愈烈之势。 他说,“获得奖项的数量高低,被SCI、EI收录或者发表在国家级重点期刊上的文章数量多少,被作为衡量科技人员的职务升迁的主要条件,成为获得各种奖励甚至评选院士的重要依据。这就助长了科技界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弄虚作假的浮夸作风。” “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和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专家王选,他们对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是不能用SCI论文或者引文的多少来衡量的。”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也对现行的某些科技成果评价标准有不同意见。 在不少科技界委员们的眼中,现行的“人才工程”、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弥漫着一股浮躁之气。“名目繁多的各类人才工程,以绩效为主的考核遴选办法,违反人才成长的科学规律。”黄尚廉直言,把“人才”作为“工程”来培养造就,他实在不敢苟同。 “我国老一代的政治家,哪一个不是从风云变幻、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中锻炼成长起来的;老一代的军事家,哪一个不是在不畏强敌、浴血奋战的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老一代的科学家,哪一个不是在艰苦的条件下创业,开创了像‘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汉字激光照排等丰功伟绩的。” 黄尚廉强调,人才成长是科学而不是“工程”。那种用“工程”的方法,人为地去遴选、包装人才,并冠以这样那样的“人才工程”商标,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没有用。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