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专家称由老百姓选择官员可预防腐败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3日07:13 辽一网-华商晨报
对话背景 陈良宇案、邱晓华案、郑筱萸案……刚刚过去的2006年,一批政府高级官员落马。 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反腐败成为大会讨论最集中的热点之一。 目前反腐败的形势怎样?腐败频发根源在哪里?2007年我国反腐败将有哪些新动向、新举措?著名公共管理领域专家汪玉凯就反腐方面的核心问题接受了本报专访。 对话日期 3月11日 对话人物 汪玉凯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电子政务示范工程总体专家组成员,著名公共管理与电子政务专家。 腐败蔓延势头没有得到遏制 反腐最根本的是体制改革 记者:作为多年从事公共领域研究的专家,您对目前国内反腐形势怎么看? 汪玉凯:新一届领导班子认识到如果不在反腐上加大力度,将不会得到百姓支持。近年来党中央不断从制度上建立反腐败体系,建立了党内监督条例,党内纪律处分条例等。同时,对中央各部委的纪检监察实行垂直管理。对地方派出巡视组,对东北、西北、华南、华东派出部级官员的高级巡视组,去年很多高官腐败就是巡视组巡视之后得到的线索。 中国目前反腐败形势依然很严峻,去年查处的贪官多达24人,这也说明国家对腐败问题查处力度很大。 记者:您认为腐败没有得到彻底遏制的原因是什么? 汪玉凯:这个问题确实存在,中国社会腐败主要是权力没有受到有效的监督,整个监督架构没有真正形成。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叫“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 同时,目前很多腐败已经超出了个人行为,带有很明显的制度性特征,一弄出来就是一串。整治腐败需要治标和治本相互结合,治标是发现一个抓一个,治本就是要通过制度,加强监督机制。所以说,健全制度、搭建体制是反腐的关键,最根本的是体制层面改革。 反腐制度虽多但分散 应建立健全反腐法律体系 记者: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加强监督方面的制度,现在的制度还不够健全吗? 汪玉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我国发布了很多反腐败方面的制度,但都是分散的。而且政策多、法律少,大部分都是政策,不足以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惩治腐败的制度保障,真正上升到一个完整的反腐败法律还明显不足。 中央在2006年颁布的反腐纲要里明确讲2010年以前完成反腐的立法,我认为建一部“反腐败法”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把中央发布的非常重要的反腐政策法律化,变成法律意志,把党的政策、《刑法》中一些罪名整合起来,把没解决的问题比如配偶、子女财产申报等很多东西都放到完整的法律里边,搭建一个明确而完整的法律框架。 记者:这样我们就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但是我国《刑法》里面里面对打击腐败的处罚规定是非常严的。 汪玉凯:这是一个关键问题,实际上我们不是法律有多大的缺口,而是我们能不能真正贯彻执行。“反腐败法”只是解决反腐败问题的一个环节,法律制定得再好,如果没有政治层面的改革配套不可能实现,政治体制改革是非常关键的。 同时,现在腐败不是个人行为,带有明显的制度和体制性的一些特征,这个层面上讲,不是靠一部“反腐败法”能够解决的。最根本的是政治层面体制改革。需要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反腐败执法主体,还需要对这个执法主体进行约束,这样在法律方面、体制方面“双管齐下”,就能解决腐败的核心问题。 继续打击教育、医疗领域腐败 遏制司法、吏治等核心腐败 记者:从历年来的反腐进程以及您的分析,2007年我国反腐败将有哪些新举措?我国将在哪些方面加大反腐力度? 汪玉凯:我认为,腐败有三个层次,一个是教育乱收费、医疗乱涨价等政府公共腐败。第二,权钱交易、权力滥用、官商勾结、权力寻租。第三,司法腐败、吏治腐败,这是最核心的,对社会的危害也是最大的。三个层次层层递进,越来越到核心的地方。如果不从最核心的吏治和司法层次上遏制腐败,后面的腐败不可能解决,这是一个连带关系。 从前几年的反腐败进程看,反腐败也是层层深入的,教育乱收费、医疗乱涨价等问题早已在治理,去年治理权钱交易、官商勾结等商业贿赂的力度十分明显。 司法、吏治方面的反腐也不是一个没有的,比如马德卖官案,但总体上说,今年的反腐败将重点向司法、吏治领域转入。 记者:司法、吏治反腐的内容很多,您认为具体将在哪方面加强反腐力度? 汪玉凯:在具体领域上,不会有新的变化,如交通、土地等与经济联系高的领域以及“一把手”高官的监管。 刚才讲,反腐败政治体制改革是非常关键的,政治层面改革又在于选拔机制。无论是制定制度、还是法律,惩治只是一个手段,最好的手段是预防。 如何防止让有问题的人担任领导职务,防止“带病提拔”,一个关键问题是上面任命还是老百姓选择,老百姓对官员有了选择权之后,官员肯定会加大对老百姓负责的程度,不敢肆无忌惮把权力滥用。 明年政府换届,这涉及到未来五年让什么样人领导的问题,因此,我国将很可能会在官员选拔上加强改革力度,破除腐败的生态土壤,净化官场社会风气,从而从根本上防止腐败的发生。 本报特派北京记者 杨海峰 经淼 姚远
【发表评论 】
|